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一例散養豬囊蟲病的診斷及防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豬肉寄生囊尾蚴,俗稱“豆豬肉”。人吃了未煮熟帶有囊尾蚴的豬肉,囊尾蚴可在人的腸內繼續發育,甚至可隨血液循環至人的肌肉、腦、眼球等處寄生,引起囊蟲病。筆者近期遇到一例散養豬囊尾蚴感染的病例,報告如下。
  關鍵詞:豬;囊蟲病;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4-0141-01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很多消費者更青睞綠色生態養殖的生豬,特別是飼養周期較長的“年豬”。但是散養豬,特別是采用山區散放養殖模式的豬,由于不驅蟲或者養殖時間長,驅蟲次數不夠,或者驅殺藥物選擇不當,往往存在囊尾蚴等寄生蟲感染。
  1 病例情況
  某單位從山區購買回兩頭育肥豬供應食堂,宰殺時發現豬肉上有大小不一的白色半透明小包囊,肉煮熟后,小包囊像米粒一樣從肉上掉下來。
  2 實驗室檢測
  肉眼可見的小包囊附著在豬背部肌肉間,多呈米粒大小,有的呈黃豆粒大的圓形或橢圓形白色結節,硬度近似軟骨,可移動,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包囊內有無色囊液。鏡檢可見囊壁上有一個結節狀頭節和四個吸盤,頭節周圍有角質鉤。
  3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測,該豬肉為囊尾蚴感染。
  4 防治
  囊蟲寄生的病豬舌底、邊緣和系帶等部位有突出的白色囊泡,手摸可感覺到有游離性米粒大小的硬結,眼球外突,個別病豬眼結膜深處也有米粒大小的硬結。如購買的豬肉發現有囊蟲病,要全部高溫或焚燒后無害化處理。
  對于豬囊尾蚴的驅殺可選擇吡喹酮、阿苯達唑、甲氧噠唑等藥物。吡喹酮和阿苯達唑對寄生在皮下肌肉和腦部的囊尾蚴病都有較好的效果,甲氧噠唑對豬囊尾蚴的治療效果要優于吡喹酮和阿苯達唑,而且未見明顯副作用,適合臨床推廣使用。
  5 豬常見驅蟲藥物及程序
  除囊尾蚴外,常見以豬為宿主的寄生蟲種類可達幾十種,對豬和間接感染的人可造成嚴重的健康威脅,應當引起飼養者和消費者的充分重視。
  5.1 豬常用的驅蟲藥
  常用的豬用化學驅蟲藥物成分主要有多拉菌素、左旋咪唑、伊維菌素、阿維菌素、阿苯達唑、甲氧噠唑等。
  多拉菌素屬廣譜驅蟲藥,效果較好,僅有注射劑型,價格較高,不易推廣。
  左旋咪唑主要用于驅蛔蟲及鉤蟲,驅蟲范圍較窄,目前已被新型驅蟲藥取代,不常應用。
  吡喹酮藥效快,療程短,但因殺蟲后死亡的蟲體可釋放大量的異體蛋白,會引起的嚴重過敏副作用。
  伊維菌素和阿維菌素是廣譜、高效、低毒抗生素類抗寄生蟲藥,有注射和內服兩種劑型,對體內外寄生蟲特別是線蟲和節肢動物均有良好驅殺作用,但對絳蟲、吸蟲及原生動物無效。
  阿苯達唑屬于廣譜驅蟲藥,對畜禽體內線蟲、絳蟲、吸蟲有較強的驅殺作用。阿苯達唑以影響蟲體的正常代謝為主,藥效緩和,療程略長,副作用較小。現市場上常見伊維菌素和阿苯達唑兩種成分的內服合劑。筆者認為,這種合劑驅蟲范圍更廣,使用方便,適合臨床應用。
  還可使用于驅蟲的中藥,例如:石榴皮可用豬細頸囊尾蚴、棘球蚴的腸內驅殺;南瓜子對腸內的寄生蟲有麻醉作用,可用于驅除線蟲、絳蟲、撓蟲等。但中藥驅蟲存在驅殺不徹底的隱患,一般不常應用。
  5.2 驅蟲方式
  驅蟲藥的使用有皮下注射、內服兩種方式。腸內寄生蟲多采用內服方式,皮下、皮外寄生蟲多采用注射方式給藥。
  需要注意的是,驅蟲藥對寄生蟲卵是無效的,因此需根據寄生蟲生活史實施驅蟲。內服驅蟲藥切不可只一次性投入給藥。具體的內服驅蟲程序有兩種:一種是低劑量拌料,連續使用5~7天,優點是安全,適合規?;曫B場;另一種是按體重服用2次,間隔時間為5~7天,此法優點是需拌的飼料量少,適合散養戶。
  5.3 驅蟲程序
  成年公豬、母豬建議每年驅體內外寄生蟲2~3次,母豬也可在每次臨產前2~3周驅蟲1次,自繁育肥豬可在60日齡和150日齡左右各驅蟲1次,外購仔豬、種豬最好在購入后2周后實施驅蟲。
  5.4 驅蟲時的注意事項
  使用驅蟲藥物時,應注意添加劑量。驅蟲藥由于略帶毒性,因此要按藥物使用要求添加。添加量少,藥物濃度不夠,驅蟲效果不好;添加量過多,可以導致中毒等反應,所以應嚴格按添加劑量使用。散養豬由于不方便計算采食量,可根據體重服用驅蟲藥。
  在給控料期豬進行驅蟲時,還應充分考慮到控料豬的藥物攝入量,如:妊娠1~2個月的母豬,因處于控料期,體重與采食量不相符,如果此時應用驅蟲藥物,應適量增加藥物添加量,以免因藥物攝入量不足,影響驅蟲效果。
  此外,添加驅蟲藥物時,還應注意攪拌均勻。特別是應用全價顆粒料的養豬戶,在添加驅蟲藥物時,最好先將顆粒料打成粉狀,將藥物均勻混合后再飼喂,以免出現藥物沉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72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