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皮蠅蛆病的流行病學、鑒別診斷與防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肉牛皮蠅蛆病也叫做翁眼病或者蹦蟲病,是由于背部皮下組織寄生有皮蠅屬的牛皮蠅或者紋皮蠅等幼蟲而發生的一種寄生蟲病,有時也會在馬、驢以及野生動物的背部皮下組織寄生,還可使人感染,是全世界都可發生的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該病在我國北方地區廣泛流行,造成較大危害。病牛主要癥狀是貧血,機體消瘦,生產力降低,幼齡牛發育不良,還會使牛皮出現穿孔,皮革質量變差,給養牛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危害人類健康。
關鍵詞:肉牛;皮蠅蛆病;流行病學;危害;癥狀;鑒別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5-0088-02
1 流行病學
1.1 發病地區及季節
全世界范圍內都能夠發生牛皮蠅蛆,我國通常呈區域性流行,主要在東北、西北以及內蒙古地區流行。該病的發生呈明顯的季節性,通常在夏季發生。
1.2 易感動物
皮蠅屬的牛皮蠅和紋皮蠅等幼蟲是引起該病的病原,其中以牛皮蠅更為常見。牛、牦牛、鹿是皮蠅屬幼蟲的主要宿主,有時也可感染羊、馬、驢、其他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感染皮蠅的病牛。
1.3 病原生活史
牛皮蠅和紋皮蠅的發育基本相同,均為完全變態,需要經歷四個階段,依次為卵、幼蟲、蛹、成蟲,整個發育過程大約需要1年的時間。
一般來說,每年4~5月開始有皮蠅成蟲出現,其不會叮咬宿主,不會采食,只能夠存活5~6天,在雌蠅、雄蠅交配后,雄蠅會立即死去,而雌蠅附著在牛的體側被毛、四肢上部、乳房、腹部、前腿部或者后腿球節附近,并在該處產卵,產卵結束后也會死去。
蟲卵在4~7天之后會孵出第一期幼蟲,其可沿著毛孔侵入宿主皮內,并到達深層組織,在該處移行2.5個月左右,然后蛻變為第二期幼蟲。
第二期幼蟲可沿外周神經外膜組織移行,經過大約2個月會移動至椎管硬膜的脂肪組織內繼續發育,再經過5個月會從椎間孔爬出,移動至腰背部皮下繼續發育為第三期幼蟲。
寄生于宿主背部等處的第三期幼蟲在發育大約2個月后就會羽化為成蟲。成蟲交配后,會再次附著在牛毛上產卵,并開始下一輪的孵化發育。
2 危害及癥狀
2.1 成蠅活動及產卵時的危害
一般來說,牛皮蠅成蟲在每年的5~8月出現,特別是在溫度高、比較潮濕的6月,此時牛皮蠅蛆病比較常見。
如果天氣溫暖、陽光充足,大量的雌蠅就會在牛體四周飛行,并附著在被毛上產卵,當蟲體數量較多時,肉牛就會表現出噴鼻、蹴踢等癥狀,呈現明顯的煩躁不安、驚恐,日常采食和休息被間歇性的打斷,導致采食量減少,攝取的食物營養不能夠滿足機體正常的生長所需,此時會逐漸變得消瘦。
另外,部分肉牛在聽到雌蠅飛行的聲音就會豎尾狂奔,容易出現跌傷,妊娠母牛易發生流產,給肉牛養殖的經濟效益造成巨大損失。
2.2 幼蟲移行時的危害
在幼蟲經由肉牛的毛囊部位侵入皮膚后,肉牛就開始表現出煩躁不安、明顯瘙癢以及皮疹等癥狀。隨著幼蟲逐漸移行至椎管硬膜外的脂肪組織,會給機體各部分的組織產生嚴重損害。另外,有時幼蟲還可移動至肉牛的大腦,使其表現出一系列的神經癥狀,如麻痹、暈厥等,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死亡。如果幼蟲侵入肉牛的皮下組織,有可能造成咽道漿膜和食道漿膜發炎,影響正常的吞咽。
2.3 幼蟲在牛背部皮下寄生的危害
當幼蟲移行至肉牛的背部皮下組織,并在該處停留2~3個月,此時會導致背部出現瘤包,可能會引起發炎、化膿,給日常采食和休息產生較大影響,導致機體日漸消瘦。另外,該病還會在牛皮上形成瘢痕,導致皮革的利用價值明顯降低。
2.4 幼蟲產生毒素的危害
幼蟲在寄生階段,會分泌很多毒素,導致肉牛出現貧血、消瘦,影響產肉量和肉的品質,哺乳母牛產奶量降低。通過大量實踐調查,只要肉牛感染發病,產肉量減少15~20 kg,母牛日產奶量下降1.8~2 kg,因跌傷、流產而引起的死亡率可達到1.5%~2.8%左右。
3 鑒別診斷
診斷該病時,可結合流行病學調查,且在病牛背部皮膚上觸摸到大量硬結,用手對其壓擠有蟲體被擠出,據此作出診斷。剖檢時,如果在病牛皮下以及食道壁的黏膜和漿膜之間發現幼蟲,也可作出確診。
在病牛食道壁寄生的第二期幼蟲要與肉孢子蟲鑒別,皮蠅幼蟲的蟲體明顯分節,而肉孢子蟲的蟲體沒有分節。在病牛背部皮膚寄生的第三期幼蟲導致的瘤狀腫往往會與牛副絲蟲導致的出血性皮膚結節弄混,可根據發病季節、患病部位、腫物持續時間以及是否可從中擠出皮蠅幼蟲等加以區分。4 防治措施
4.1 藥物治療
對肉牛背部要經常進行檢查,發現皮下存在成熟的疣腫時,要立即使用消毒的針將幼蟲刺死或者用手將其擠出,然后涂抹碘酊。也可肌肉注射5 mg/kg倍硫磷原液。
病牛背部涂擦300 mL 2%敵百蟲水溶液,每次涂抹2~3 min,經過24 h大多數幼蟲即可發生軟化死亡,經過5~6天瘤狀隆起會明顯縮小。另外,也可采取在病牛背部患處的小孔涂擦該藥,注意用藥前先將小孔四周的干涸膿痂清除干凈,確保皮孔完全露出,以使藥液能夠有效接觸到蟲體,通常用藥1次就能夠使大多數幼蟲軟化死亡。
4.2 采取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實行“秋防春治”的原則。秋季,在11月初肉牛體內牛皮蠅蛆抗體水平達到最高時進行1次驅蟲,可選擇使用伊維菌素注射液、阿維菌素澆潑劑或者片劑。春季,如果發現個別肉牛皮膚上出現瘤包,可立即用手指將寄生于瘤腫內的幼蟲擠出并殺死。擠出幼蟲后,為避免創口感染,可向瘤包內滴加碘酒等藥物進行消毒。
由于該病分布廣、寄生強度大、寄生率高,成蠅有很強的飛翔能力,一次能夠飛行2~3 km,造成區域性危害。因此,要采取區域性協同聯防聯治,進行整群驅蟲,防治周期至少為3~5年。
5 體會
肉牛主要是背部皮膚容易感染蟲體,導致局部皮膚變得粗糙、凸凹不平,并出現瘤狀腫,繼發感染后還可形成瘺管、膿腫、瘢痕,使牛皮質量變差和價值下降,給機體生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引起死亡,損害養牛戶的經濟效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