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仔豬低血糖癥的臨床表現、鑒別診斷與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生仔豬低血糖癥也稱為乳豬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仔豬出生以后血糖水平急劇降低,而血液非蛋白氮含量急劇升高。病豬臨床上主要表現出衰弱無力、運動失調、痙攣、機體衰竭等。該病通常在氣候寒冷的冬春季節發生,而夏秋季節較少發生,且主要是出生1~4天內的仔豬易發,往往是一窩或者幾窩中的一些仔豬出現發病。該病往往急性發生,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病豬會快速死亡,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應采取有效的防治。
關鍵詞:仔豬;低血糖癥;發病原因;臨床癥狀;剖檢變化;鑒別診斷;藥物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5-0084-02
1 發病原因
對于新生仔豬,會在出生后幾天內無法進行糖原異生作用,如果此時母豬患有某些疾病而導致泌乳量減少或者完全停止產奶,發生產后癱瘓或者患有其他產后疾病而導致乳頭發生壞死時,都可能引發仔豬低血糖癥。
仔豬出生后吮乳反射微弱或完全消失,或者多種原因引起消化不良,影響機體消化和吸收養分,都可能導致其無法從體外攝取充足的糖,導致在能量代謝過程中持續消耗血糖而無法及時得到補充,造成血糖水平急劇降低,從而出現該病。
仔豬的皮下脂肪薄,體熱容易流失,當其臥于潮濕或者冰涼的地板上,為維持體溫必然會快速消耗糖元貯備中的葡萄糖。如果仔豬此時無法吮乳或者吮乳量較少,就會引起低血糖癥,有時甚至會立即死亡。
2 臨床癥狀
同窩大部分仔豬都能夠發病,通常是在出生后的第2天突然出現發病,有些會在3~5天才表現出臨床癥狀。病豬主要癥狀是突然停止吮乳或者減少吮乳,精神不振,被毛蓬亂、失去光澤,皮膚蒼白、濕冷,耳尖、尾根以及四肢末端呈紫色,四肢無力,往往臥地不起,排出的尿液、糞便均呈黃色;體表感覺消失或者遲鈍,在耳部和蹄部用針刺會出現很小的反射,而其他部位沒有任何痛感,體溫降低至36~37℃。大部分還伴有陣發性痙攣癥狀,頭頸后仰或者呈角弓反張,四肢呈劃水狀,口輕度張開,發出刺耳的尖聲嚎叫,或者有少量的白沫從口角流出。呼吸微弱,心律不齊,心跳加快,達到150次/min左右,眼球不動,對光刺激沒有反應。癥狀嚴重時,表現為陷入昏迷,瞳孔散大,經過3~4 h發生死亡。
3 剖檢變化
病死豬尸體沒有完全僵硬,皮膚變得干燥且彈性消失。頸下、顎凹、胸腹下、軀體兩側下端以及后肢都發生程度不同的水腫,含有無色透明的液體。血液色淡,質地稀薄,不易凝固。胃內沒有內容物,也沒有白色凝乳塊,腸系膜血管稍微充血。肝臟表面存在小出血點,呈桔黃色,內葉腹面存在土黃色的壞死灶,將其切開可見淡桔黃色的血液流出,邊緣銳薄,質地類似豆腐,輕碰就會破裂,肝小葉存在清晰分界。膽囊發生腫大,含有大量淡黃色的半透明狀膽汁。脾臟邊緣銳利,呈櫻紅色,切面平整,不會滲出血液。腎臟表面散布有針尖大小出血點,呈淡土黃色,切面髓質呈暗紅色,并與皮質存在清晰界限。膀胱底部黏膜散布或者布滿大量出血點,腎盂和輸尿管內存在白色沉淀物。心臟質地柔軟。
4 鑒別診斷
新生仔豬在2~3日齡時,有些會表現出神經癥狀,前肢持續劃動,伴有明顯氣喘,表現的癥狀類似豬偽狂犬病、豬鏈球菌病的癥狀,要加以區分。
大部分新生仔豬低血糖癥的癥狀往往會與豬偽狂犬病或者豬鏈球菌病混淆,或者是由于仔豬出生后,母豬有效乳頭數只能夠分泌較少的乳汁、仔豬體質虛弱或者活力低下、仔豬吮乳不足或者完全無法吮乳,都會誘使其發生低血糖癥,從而表現出臨床癥狀。同時,母豬一般會發生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無乳綜合癥。
另外,冬季產出的新生仔豬,因氣候過于寒冷,更加容易導致體內血糖水平過低,表現出以中樞神經系統機能活動異常為主要特征的低血糖癥,從而導致獸醫人員和養豬戶做出誤診,延誤治療時機。
5 防治措施
5.1 藥物治療
及時補糖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措施。如果患病仔豬癥狀較為嚴重,可腹腔注射30 mL 20%葡萄糖溶液,每間隔6 h注射1次,連續使用2~3天。同時,配合每頭皮下或者肌肉注射10~20 mg維生素B1、0.1~0.2 mg維生素B12或者1~2 mL復合維生素B,用于輔助治療。為加速糖原異生,可肌肉注射10~20 IU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者25~50 mg醋酸氫化可的松,每天1次,連續使用3天。如果患病仔豬癥狀較輕,可使用注射器灌服20 mL 20%的葡萄糖溶液,每間隔2~3 h服用1次,直至癥狀減輕。
在采取補糖治療的同時,還要改善飼養管理條件,提高母豬營養水平,并提高圈舍溫度,注意仔豬和母豬圈舍的溫度都要提高。
5.2 調整母豬生產時間
由于氣候寒冷季節是導致仔豬血糖水平急劇降低而出現發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養豬戶盡量將母豬安排在春秋季節分娩,由此即可有效避免發生該病,使仔豬成活率提高。例如:母豬可安排在11月或者12月進行初配,在次年3~4月生產,第2胎在5~6月進行配種,在9~10月生產。
5.3 強化母豬飼養管理
妊娠和產后母豬要加強飼養管理,尤其是注意飼喂品質優良的全價飼料,以確保其在妊娠期能夠給胎兒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并在分娩后分泌質優量多的母乳,這是預防仔豬發病的關鍵。母豬妊娠期間,要根據妊娠階段不同的特點適當調整飼養方式,確保母豬從日糧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物質,但注意要避免體況過于肥胖,還要堅持適量運動,增強母豬體質,從而產出健康的仔豬。搭配泌乳母豬日糧時,要調控能量和蛋白質水平適宜,且產后喂料量要從少至多逐漸增加,如果條件允許可在夜間補飼一次青飼料。
母豬分娩時,要保持衛生良好,避免繼發感染乳房炎和子宮炎等。當產后母豬出現少乳或者無乳時要盡快采取措施,如缺乏營養引起的,要立即調整飼料并加強護理;因感染其他疾病引起,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如果母豬無乳,所產后代仔豬要采取人工哺乳。
5.4 注意保溫
仔豬出生后保持環境溫度適宜是非常重要,通常使用熱風爐、空調、暖氣等供暖設施保持溫度,及時修繕保溫箱,里面放置電熱板,且活動的區域可安裝紅外線烤燈,以確保溫度維持在32℃左右。對于農村條件差的養豬戶,最基本也要保證搭建土爐、安裝白熾燈等設施,適當增高母豬產床高度,確保地面干凈,并注意防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