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規模化豬場仔豬黃、白痢的防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導致豬場發生仔豬黃、白痢疾病的原因很多,如母豬生產年齡較大、孕期母豬營養不良、孕期母豬養殖環境不佳、仔豬保育溫度與外界溫差過大、仔豬出生后衛生消毒工作未做好、頭胎仔豬抵抗能力不強等。為對該病予以有效防治,應制定完善的防治與管理方案,并利用合理、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以避免豬場承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對規模化豬場仔豬黃、白痢的臨床癥狀、藥物防治及綜合防治措施進行了介紹,旨在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規?;i場;仔豬黃、白痢;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9)05-0035-01
  在規?;i場生產中,仔豬黃、白痢十分常見,通常因沙門氏菌感染所引起。仔豬黃、白痢的發生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對規模化豬場仔豬的生長發育和生命安全產生影響,還會大大提升豬場的養殖成本、降低其生產效益,令豬場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規模化豬場的實際生產過程中,需充分注重對養殖經驗的總結,科學地預防與治療仔豬黃、白痢,以從根本上提升其整體防治效果,促進規?;i場獲得更為健康、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1  仔豬黃白痢的臨床癥狀
  仔豬黃痢在初發時潛伏期不長,最早于仔豬出生后12 h左右即可發病,亦有個別病豬會有約3 d的潛伏期。排出黃色水樣便是仔豬黃痢的典型癥狀,且患病仔豬不再吸吮乳汁、精神沉郁,體重快速下降,表現出脫水癥狀。大部分仔豬在黃痢發生后會表現出嚴重腹瀉、排便失禁、肛門松弛,甚至發生抽搐與衰竭。仔豬白痢的病程通常為1~5 d,一般在仔豬出生后10~30 d發病,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漿狀糞便為典型癥狀,且味道腥臭,可見氣泡與黏液,病豬因體溫持續上升出現弓背、彎腰現象,食量減少、喜歡臥倒、精神狀態不佳、害怕寒冷,經觀察可見其嘔吐物為黏液,病程通常為2~7 d。
  2  藥物防治
 ?、賹?0 mL恩諾沙星、14 g新霉素與90 mL糖鹽水混合制成防痢飲給病豬喂服,若仔豬體重小于5 kg,則喂防痢飲0.4 mL;若仔豬體重大于5 kg小于10 kg,則喂防痢飲0.9 mL,每天2次喂服,通常連續用藥2 d即可起效。②可將葡萄糖、補液鹽與電解多維混合制成補液糖鹽水給病豬喂服,效果亦較好。③若病豬脫水情況較為嚴重,可采取腹腔補液方式處理,將105萬U鏈霉素、400萬U青霉素、9 mg地塞米松、90 mL阿托品、100 mL葡萄糖溶液與生理鹽水混合,加熱至37 ℃左右后按每千克體重9 mL的標準每日行1~2次腹腔補液,直至病豬痊愈[1]。④可為病豬聯合應用654-2注射液與長效沙星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獲取理想療效。
  3  綜合防治措施
  3.1  做好母豬的飼養管理
  需提供給懷孕母豬全價日糧,在其生產前1~2 d應控制飼料量,待其生產后再逐漸上調;母豬生產前10 d需將其轉移至分娩專用圈舍,明確母豬需轉移時,應用0.11%新潔爾滅或0.6%過氧乙酸消毒圈舍,母豬轉移前3 h再用來蘇兒進行一次消毒,以確保母豬分娩環境的安全與健康。仔豬出生5~7 d時要將母豬旺奶管理工作做好,令其自由采食。
  3.2  加強對仔豬的飼養管理
  母豬分娩時做好仔豬斷臍消毒工作,并消毒母豬乳房,分開飼養母豬與仔豬,喂奶時在母豬圈舍內放入仔豬,喂奶后分開,以避免發生病菌傳染;初生仔豬需盡早喂食母乳,以提高其免疫力;仔豬5日齡時需確保飲水清潔且供應充足,并于其中添加維生素C,以提升仔豬抵抗力;仔豬7日齡時依據勤喂食、少喂食原則為其補料,以鍛煉其腸胃功能;為初生仔豬每日補充7 mg左右鐵元素,以避免其發生生長緩慢與腹瀉問題;可在仔豬飼料中添加2%林可霉素與復合酶,以促進其消化;仔豬斷奶期間需與母豬隔離[2]。
  3.3  搞好疫苗接種
  規?;i場管理人員需將正確觀念樹立起來,認真做好疫苗接種工作,于母豬生產前40~42 d、15~20 d為其分別接種一次大腸桿菌疫苗;仔豬出生后4 d左右用注射器自其口腔灌入大腸桿菌疫苗0.5 mL,以提升仔豬的抗病能力。
  4  小結
  規?;i場需將更為完善的管理方案制定出來,做到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積極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解決問題。認真分析仔豬黃、白痢病,充分遵循合理、科學的防治原則,以有效提升豬場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  璟.仔豬黃白痢綜合防治對策研究[J].中獸醫學雜志,2018, 16(2):52.
  [2] 景正剛.仔豬黃白痢的綜合防治研究[J].獸醫導刊,2017,20(22):1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6263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