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化豬場主要寄生蟲病的流行與綜合防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詳細地描述了集約化豬場中各種常見寄生蟲的形態特征、生活史、流行感染情況及其給豬造成的危害與經濟損失;簡單介紹了豬常見寄生蟲的檢測與診斷方法;對各類常用驅蟲藥的作用特點、驅蟲譜與豬常見寄生蟲的對應情況、用藥注意事項等進行了分析比較;闡述了目前集約化豬場各種驅蟲方案的使用情況,并從驅蟲效果、操作執行的方便性、藥費成本、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評估。
關鍵詞:豬場;寄生蟲;流行;防治
一、主要寄生蟲病
1.疥螨病。豬疥螨也稱為疥癬、疥瘡、癩病,寄生于豬體表真皮層,引起豬只慢性或過敏性皮膚病,是集約化養豬業中最為常見的外寄生蟲病,感染率達到70%-90%。劇癢、濕疹性皮炎、皮膚結痂、脫毛、患部逐漸向周圍擴展和具有高度傳染性為本病特征。有數據統計表明,由于疥螨導致的經濟損失,母豬每年每頭損失800元;肉豬日增重降低9.2%-12.5%;肉豬屠宰時體重減少5.79kg/頭, 肉豬飼養天數平均增加8.6天。
疥螨發育包括卵、幼蟲、若蟲、成蟲4個階段。雌螨十分活躍.以其咀嚼式口器,在宿主表皮挖隧道,并在隧道內產卵,可以持續4-5周,蟲卵孵化出的幼蟲爬到皮膚表面,發育為成蟲,雌、雄成螨交配后,雄螨死亡,而雌螨鉆入隧道,重復上述發育過程。疥螨的整個發育過程平均為15天時間。
2.蛔蟲病?;紫x的侵襲性蟲卵被豬吞食數小時后,二齡幼蟲就會孵出約2h左右穿過腸壁隨血液(主要是門靜脈)到達肝臟。在感染后第3d,幼蟲就到達肝臟,并進行第二次蛻皮,變為第三期幼蟲。同時,肝臟發生變態反應以抵抗外來物。
3.毛首線蟲?。ū尴x?。?
豬毛首線蟲也稱為鞭蟲,主要寄生于豬的盲腸,蟲體前細后粗,所以稱為毛首線蟲,整個外形又像鞭子,故又稱為鞭蟲。調查表明,豬場陽性率為50%-65%。感染該病的豬,每頭經濟損失在15-30元左右。
豬毛首線蟲為土源性寄生蟲,生活史簡單,豬食入感染性蟲卵后,第一期幼蟲孵出鉆入腸絨毛間發育,1周以后,移行到盲腸,大約1個月時間發育為成蟲,雌蟲在盲腸產卵,每天可隨糞便排出幾千個蟲卵,在30-34℃的條件下,可在20天內發育成感染性蟲卵。蟲卵的形狀很特殊,如腰鼓,兩端有卵塞,卵殼厚,抵御外界的環境能力強,可以在土壤中存活5年。
該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嚴重感染會出現貧血、消瘦、腹瀉,排出水樣血色便。剖解可見盲腸和結腸黏膜有出血壞死,水腫和潰瘍等。有研究表明,人的鞭蟲和豬的鞭蟲為同一種,所以,防治該病有一定公共衛生方面的重要性。
4.弓行蟲病。弓形蟲病是由剛第弓形蟲引起的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宿主范圍廣泛,有200多種動物可以感染,其中以豬的感染率最高。豬場如果發生此病,死亡率可以高達60%。臨床表現主要是體溫升高,懷孕母豬發生流產、死胎等,病重豬在1周左右死亡。
弓形蟲的發育過程需要2個宿主,在終末宿主體內類似球蟲的發育,在中間宿主(豬,人等)體內進行腸外期的發育。貓吞食弓形蟲的包囊、卵囊或滋養體后,子孢子或速殖子和慢殖子進入腸上皮細胞,進行球蟲型的發育和繁殖。中間宿主因食入被孢子化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在其腸腔內子孢子逸出,隨著淋巴或血液循環侵入到全身各組織,并在有核細胞內進行二分裂增殖,形成假囊(速殖子)或包囊(緩殖子)。包囊多見于腦和骨骼肌中。
5.球蟲病。豬場中常見球蟲有艾美爾屬和等孢屬兩種,其中以豬等孢球蟲的致病力最強。等孢球蟲內有2個孢子囊,每個孢子囊內有4個子孢子。豬球蟲病的感染率在25%-50%左右。豬食入孢子化卵囊后,在豬的腸道(主要在空腸和回腸)經過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兩個發育階段,從感染到排出新一代的卵囊,需要4-6天時間,排卵持續時間為3-13天。剛排出的卵囊沒有感染力,在適宜的環境下(25-30℃),1周左右發育為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仔豬感染導致水樣腹瀉,脫水,在其它病菌的共同作用下往往導致死亡。
二、綜合防治
1.有計劃地驅蟲。根據當地的氣溫、寄生蟲種類及生物特性,對不同飼養條件、不同品種和生產周期的所有豬,針對幾種對豬危害嚴重的寄生蟲,采用廣譜、高效、廉價、安全的驅蟲藥物進行定期整體性驅蟲。如豬疥螨的發育過程為8-22天,治療疥螨病時首次用藥后隔7-8天再次用藥治療;豬的寄生蟲中大多數線蟲蟲卵發育為成蟲約需要60天左右,驅除線蟲的程序可制定為:仔豬20—30日齡進行第一次驅蟲,60-70日齡進行第二次驅蟲,100—110日齡進行第三次驅蟲。生長肥育豬經過三次驅蟲即可出欄。種公豬每年驅蟲2-3次。因驅蟲藥效并非立即起作用,所以治療后一周內,應避免治療豬和已治療豬接觸,在驅蟲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正確診斷:寄生蟲病的正確診斷是有效地防治寄生蟲病的前提。診斷的方法有流行病學調查、臨床檢查、實驗室診斷、寄生蟲病學剖檢、免疫學診斷和藥物診斷等。其中實驗室診斷可為建立診斷提供最為重要的依據。如抽查豬的糞便,以飽和鹽水漂浮法、水洗沉淀法或涂片法在顯微鏡下檢查寄生蟲從糞便中排除的病規模化養豬場寄生蟲病綜合防治原體。而寄生蟲病學剖檢是診斷寄生蟲病可靠而常用的方法:在豬群中挑選一些消瘦、生長發育遲緩的豬以蠕蟲學剖檢方法進行剖檢,既檢查各器官的病理變化又檢查各器官的寄生蟲,并確定寄生蟲的種類和數量以便最后綜合判斷。
驅蟲時間的選擇:根據寄生在豬的寄生蟲種類、寄生蟲在豬體內的寄生部位及驅蟲藥物對寄生蟲的作用性質來確定最佳的驅蟲時間。一般來說,寄生于消化道內的寄生蟲在投服驅蟲藥后4—8h開始排出蟲體,24h后達到高峰,因此在傍晚給豬投服驅蟲藥較為適宜,易于清除排出的蟲體,避免豬舔食和污染場地。對體外寄生蟲的驅殺應選擇晴天、溫度較高時,一般應在白天進行。
驅蟲方式:可分為治療性驅蟲和預防性驅蟲。治療性驅蟲在生產上用得最多,是對患豬采取的緊急措施。通過驅蟲使患豬恢復健康,減少經濟損失,它不受時間和季節的限制,只要發現病畜立即進行;預防性驅蟲是為防止豬發生寄生蟲病而進行的有計劃的措施。根據寄生蟲在宿主體內的發育程度,預防性驅蟲還可分為成蟲期驅蟲和成蟲期前驅蟲。在預防寄生蟲病上,成蟲期前驅蟲更重要。一方面,成蟲期前驅蟲將蟲體消滅于成熟產卵之前,這就防止了蟲卵或幼蟲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成蟲期前驅蟲可阻斷宿主病程的發展,有利于保護家畜健康。
2.及時殺滅環境中的寄生蟲。做好糞便處理:驅蟲后一周內排出的糞便單獨清除堆積,徹底發酵或作為制作沼氣的原料,殺滅蟲卵,使之無害化,以減少再感染和對環境的污染。因為堆積發酵或制作沼氣時所產生的生物熱可達60℃-70℃,足以殺滅糞便中的寄生蟲病原體。
搞好環境衛生:是預防和減少感染寄生蟲的重要措施。集約化豬場由于飼養密度大,飼養間隔短,感染寄生蟲的機會很大,因而更應注意環境衛生,加強整個豬場的衛生管理,制定嚴格的衛生制度,以減少感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