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新生軍訓期間運動性暈厥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討論高校新生在軍訓期間發生運動性暈厥的具體原因和解決對策。方法 選取該校2016年8月—2018年9月本科新生11 491名,均于新入學時參加統一要求模式的軍訓。統計發生運動性暈厥人數,并分析暈厥發作原因,提出具體解決方案。結果 從2016年開始,軍訓期間運動性暈厥發生率基本持平,其中,女生暈厥發生率明顯高于男生,城市生長環境學生暈厥發生率明顯高于農村生長環境學生,BMI指數異常學生暈厥發生率明顯高于BMI指數正常學生(P<0.05)。對所有出現運動性暈厥新生進行調查,發現軍訓前均無任何疾病,其中,天氣悶熱和未放松立刻進行劇烈運動產生運動性暈厥人數較多。對281例運動性暈厥新生進行現場急救后恢復運動能力的有265例,占94.31%,其余16例新生轉往校醫院繼續治療觀察,均于當天康復離院返訓。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為預防運動性暈厥發生,需要進行積極訓練,并且在軍訓期間做好預防措施,使新生能夠渡過軍訓這一難關。
[關鍵詞] 高校新生;軍訓;運動性暈厥;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3(c)-018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specific causes and solu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exercise syncope in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military training. Methods A total of 11 49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August 2016 to Sept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They all participated in the uniform training mode at the time of new enrollment.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exercise syncope was counted, and the causes of syncope were analyzed, and specific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Results From 2016, the incidence of exercise syncope was basically the same during military training. Among them, the incidence of syncope in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The incidence of syncope in urban growth environ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r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syncope in students with abnormal BMI index,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al BMI index(P<0.05). All the newly diagnosed sports syncopes were found to have no disease before the military training. Among them, the weather was sultry and unrelaxed, and the vigorous exercise immediately produced more people with exercise syncope. There were 265 cases of 281 cases of exercise syncope freshmen who resumed exercise after on-the-spot emergency, accounting for 94.31%. The remaining 16 cases new students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school hospital for further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ports syncope, active training is needed,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taken during military training to enable new students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of military training.
[Key words] College freshmen; Military training; Sports syncope; Cause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
現階段每一個進入高校的新生都需要經過軍訓的洗禮,軍訓能夠磨礪新生意志,既是開始全新校園生活的第一課,也是無可避免的必修課。由于軍訓期間處于酷暑,在強烈高溫直射以及運動數量不足的多因素影響下,時常會有新生出現運動性暈厥,致使其成為高校醫務室較為常見的急診之一[1]。而且很容易給予其他新生刺激,造成較大心理壓力,對學生的生活產生影響,部分新生還會出現負面情緒,增加運動性暈厥發生概率[2]。為了有效防止運動性暈厥的出現,本文對2016年8月—2018年9月間新生軍訓情況進行分析,統計出現運動性暈厥人數,并對產生原因和解決對策進行剖析,便于后續防治工作的展開。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校本科新生11 491名,均已在其新入學時參加統一要求模式的軍事訓練。其中,2016年參訓新生3 803名,2017年參訓新生3 812名,2018年參訓新生3 876名。男生6 136名,女生5 355名。城市生長環境學生7 739名,農村生長環境學生3 752名。年齡16~20歲,平均年齡(18.9±0.3)歲。
1.2 實驗方法
2016—2018年期間,軍訓地點無任何變化,均為該校各操場,軍訓時間安排在9月1日~9月15日期間,為期2周。在軍訓期間設置醫療服務急救點及各學院志愿服務點,對出現運動性暈厥的新生進行人數統計,并收集患者資料,匯總統計所有數據,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觀察指標
統計發生運動性暈厥人數,并分析暈厥發作的原因,提出具體解決方案。BMI指數正常:18.5~23.9。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并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并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新生軍訓期間運動性暈厥發病情況
從2016年開始至2018年,軍訓期間運動性暈厥發生率基本持平,其中,女生暈厥發生率明顯高于男生,城市生長環境學生暈厥發生率明顯高于農村生長環境學生,BMI指數異常學生暈厥發生率明顯高于BMI指數正常學生(P<0.05)。見表1。
2.2 運動性暈厥發生原因調查
對所有出現運動性暈厥新生進行調查,發現軍訓前均無任何疾病,其中,天氣悶熱和未放松立刻進行劇烈運動產生運動性暈厥人數較多。見表2。
2.3 運動性暈厥治療護理情況
對產生前驅癥狀患者采用攙扶慢走,至陰涼通風處休息調整;對已發生意識喪失患者,就近陰涼通風處仰臥,頭偏一側,抬高下肢,現場醫務人員予吸氧、監測生命體征、刺激人中、合谷穴等急救處置。對281例運動性暈厥新生進行現場急救后恢復運動能力的有265例,占94.31%。其余16例新生轉往醫院繼續治療觀察,均于當天康復離院返訓。
3 討論
運動性暈厥主要是指在運動中或運動后出現腦供血不足,或血液中化學物質產生變化,造成患者出現短時間意識喪失,具體可以分為血管減壓性暈厥,重力性休克性暈厥,體位性低血壓性暈厥,發作性肌無力,原發性意識喪失等類型[3]。當運動性暈厥發作時,患者肌張力出現大幅度降低,無法維持運動姿勢,而產生倒地現象,短時間后會快速恢復,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后遺癥。對于發生運動性暈厥患者,要結合不同病因,然后進行對癥治療。如果患者出現運動性暈厥前驅癥狀,可在他人攙扶下進行慢走,持續一段時間后再平臥休息,直到身體逐漸恢復。如果患者出現意識喪失,需要讓患者保持仰臥,抬高下肢,增加腦血容量,同時松開患者衣領和褲帶,將頭部偏向一側[4]。如果患者出現明顯呼吸減弱癥狀,可進行吸氧,并刺激患者人中、合谷、涌泉等穴位。若可以分清患者具體運動性暈厥類型,則進行對應治療[5-6]:①低血糖暈厥可靜脈用藥,使用 50%葡萄糖注射液,清醒者可口服50%葡萄糖或飲用糖水;②心源性暈厥要即刻現場吸氧,并給予抗心律不齊等治療,短時間內送入校醫院進行急救,并聯系上級醫院轉院進行進一步檢查治療;③腦源性暈厥要保持吸氧,維持呼吸通暢,降低顱內壓,隨后轉送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④中暑暈厥要將患者送入陰涼通風處,松解衣物,進行物理降溫,予口服補液鹽沖服。
新生均是才通過緊張刺激的高考,而且第一次離家,脫離父母的懷抱,進行獨立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尚存在很大缺陷,自護能力不足。再者,高中階段需要長時間、高壓力緊張的進行學習,缺乏必要的身體鍛煉,而且運動能力較差,初始健康水平不足,整體生理素質較低。在此情況下升入高校,對新環境很難適應,而且在陌生環境中機體易產生焦慮疲勞,出現抵抗力下降等多種狀況,而且每個新生在入校后均要進行為期10~15 d,甚至更久的軍訓,容易出現體能消耗過大,加之飲食、睡眠不規律,進而導致軍訓期間運動性暈厥發生率較高。而且女生在生理期過程十分脆弱,在大量體能鍛煉中,更易出現運動性暈厥[7]。
該研究表明:從2016年開始,軍訓期間運動性暈厥發生率基本持平,其中,女生發病率明顯高于男生,城市生長環境學生發病率明顯高于農村生長環境學生,BMI指數異常學生發病率明顯高于BMI指數正常學生(P<0.05)。對所有出現運動性暈厥新生進行調查,發現軍訓前均無任何基礎疾病,其中,天氣悶熱和未放松立刻進行劇烈運動產生運動性暈厥人數較多。對281例運動性暈厥新生進行現場急救后恢復運動能力的有265例,占94.31%。其余16例新生轉往醫院繼續治療觀察,均于當天康復離院返訓。
通過該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女生相較于男生,體質稍處于弱勢,而且還容易受到生理期影響,出現精神緊張等現象,所以運動性暈厥整體發病率要略高于男生。再者,農村生長環境學生發生運動型暈厥的可能性相對較低,與其生活環境存在聯系,由于家庭條件限制,農村生長環境學生在陽光下的機會較多,而且經常參與體力鍛煉,耐受能力較好,抗壓能力稍強。此外,BMI指數異常學生多數存在生活不規律現象,無法接受高強度訓練,導致暈厥發生率有所上升。之后,對發生運動性暈厥的學生進行資料收集,并進行回顧性分析,可以發現運動性暈厥的發生原因有如下幾點[8-9]:①大部分暈厥對象初始健康水平略有不足,部分在訓練前產生饑餓感。人體在體力鍛煉中,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儲備,通過化學反應,將其轉化為運動所需能量,當人體出現饑餓時,為維持腦組織正常功能,軀體所分配能量減少,造成肌張力下降,隨即產生連鎖反應,腦組織能量供應不足,產生暈厥。②軍訓前熱身運動不充分。在人體投入劇烈運動前,人體各組織、器官會從安靜狀態進入運動狀態,這本身是一個適應過程,而且運動前的熱身活動起到一個過渡作用,能夠充分調動組織、器官、關節等,使其具有良好協調性。準備活動不足,易發生運動性疾病。③未放松立刻進行劇烈運動。軍訓期間,考慮到新生體能問題,間隔會有10~20 min的休息時間,但由于剛剛經過長時間劇烈運動,大量血液淤積在下肢骨骼肌肉中,未能及時有效的休整放松再次參與到劇烈運動中,由于重力作用,回心血量減少,心供血量減少,繼而也會造成腦供血不足,產生運動性暈厥。④天氣悶熱。在高溫環境中,體內產生熱量難以消散,體溫急劇升高,出汗受阻,血液循環受阻,引發腦組織供血不足。此外,精神緊張、帶病參加軍訓也是造成運動性暈厥的主要原因。 軍訓雖然屬于高強度體能訓練,但掌握一定運動方法,能有效適應人體身體機能變化,使身體機能產生最佳效應,保持最佳運動狀態。因此,在軍訓期間,要做到如下預防措施[10]:①軍訓期間嚴格按照軍訓準則執行,培養新生環境適應性、人際交流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等。而且在軍訓過程中,要考量軍訓環境,具體包括軍訓內容、場所、溫度、持續時間等,以及新生的承受能力,使軍訓保持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加強保護措施和衛生監督工作,不延長軍訓時間,也杜絕體罰。②高校工作人員以“預防”為核心原則,開展運動性暈厥防治工作。通過校園網絡、學校及各學院公眾號、宣傳冊、衛生講座、校醫院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健康宣傳工作,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而且在軍訓期間要積極進行學生體檢工作,可參考體檢結果,對于有基礎疾病及體弱不適者及時發現,必要時可安排出列見習,避免學生帶病參加軍訓。如果學生堅持參加軍訓,也需酌情適量減少軍訓訓練強度。③新生要遵循科學鍛煉原則,積極投入軍訓,在整個軍訓過程中貫徹預防保健;其次要克服困難,釋放心理壓力,緩解緊張情緒,了解部分疾病發生后的應對措施,杜絕帶病參與軍訓;④采取科學、合理、正確的體能鍛煉方式,在運動過程中避免肢體和動作幅度過大,保持重心平穩,對個人體力進行合理分配。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分析,為預防運動性暈厥發生,需要進行積極訓練,并且在軍訓期間做好預防措施,使新生能夠渡過軍訓。
[參考文獻]
[1] 趙光祿.某高校大學生運動性暈厥63例臨床分析及現場救護[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5,21(2):57-59.
[2] 唐麗平,李春芳,黃志紅,等.大學生暈厥的常見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國校醫,2015,29(2):144-145.
[3] 吳學寧,曹雪濱,李俊峽,等.基層官兵運動性心臟損傷的預警與防治[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11):1396-1398.
[4] 狄柯坪,孟慶斌,張魯囡,等.淺談在軍事訓練中如何正確補充水分[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8,16(3):308-309.
[5] 羅淑琿,熊為國,梁資群,等.運動平板與直立傾斜試驗實驗篩查暈厥原因[J].江西醫藥,2015,50(7):614-616.
[6] 劉麗,畢崇鳳,錢海蓉,等.145例暈厥病因分析[J].轉化醫學雜志,2015,4(2):84-86.
[7] 呂航,覃杰,余秀明,等.平板運動試驗誘發血管迷走性暈厥一例[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7,26(3):226,228.
[8] 馬建斌,王東,王琦,等.暈厥患者發生暈厥后30d內死亡的危險因素探討[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8,27(6):672-678.
[9] 劉春艷,邢巖.96例暈厥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9(9):971-973.
[10] 胡春艷,鄒潤梅,林萍,等.兒童、青少年境遇性暈厥的病因構成及轉歸[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8,33(13):1008-1012.
?。ㄊ崭迦掌冢?018-12-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0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