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缺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水稻缺鋅是其生長過程中的一種生理性障礙,導致移栽后遲遲不發棵、不返青,甚至于返青后不分蘗直至萎縮,產生“坐兜”現象。一般在插秧后20 d左右達到發病高峰,病苗先從基部葉片的葉尖開始干枯,下部葉片沿主脈出現失綠條紋,接著葉片中部出現棕色至赤褐色不規則銹斑,進而全株發生,新出葉形狀細窄,基部和中脈失綠褪色,植株變得矮小,葉尖變褐焦枯,生長整齊度不一致。初期根系細短,呈現白色或黃白色,中毒發僵時變為棕褐色或黑褐色[1-2]。植株拔節后,癥狀減輕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生長,但因病株穗形變小而導致減產,成熟期較正常生育周期推遲10 d左右。發病嚴重時直到抽穗仍然可見,稻田呈一片赤焦紅,穗粒稀,空秕多,千粒重減輕,影響產量。
1 水稻缺鋅的原因
鋅在水稻植株體內屬微量元素,需求量不大,但是卻非常重要。鋅和葉綠素形成有關,缺鋅會造成失綠癥,導致新陳代謝受阻,致使水稻發僵。五河縣是水稻種植大縣,因水稻缺鋅發僵而影響生產的現象每年都會發生,并且呈上升趨勢。
1.1 土壤原因
土壤本身有效鋅含量過低,是水稻田缺鋅的主要原因。據五河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對周邊缺鋅土壤的檢測,稻田土壤有效鋅含量均<1 mg/kg,且多發生在堿性、低洼的石灰質土壤中,這通常與土壤積水后產生的條件有關,缺鋅土壤pH值在7~8之間。缺鋅土壤有機質含量非常豐富,多在3%以上,大量施用綠肥的石灰性土壤更易發生,其耕作層有機質含量高,抑制了水稻對鋅的吸收。
1.2 肥料原因
在相同的土壤條件下,施用有機肥會加重缺鋅病癥,這是由于有機肥在分解時能產生限制鋅素有效吸收的物質。施用化肥比例不當,連年施用尿素,大量施用磷肥也會減少水稻對鋅的吸收。
1.3 秧苗原因
水稻稀植與密植不影響單個稻株從土壤中吸收鋅,但密植田的僵苗率低于稀植田,這是由于稀植苗生長較好,干物質積累較多,植株含鋅量相對減少[3]。五河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對稀植與密植秧苗的測定證實了上述結論(表1)。
1.4 品種因素
麥茬秈稻比中粳發生偏重,秈稻中分蘗多的品種發生偏重一些。
2 缺鋅鑒別方法
水稻缺鋅鑒別必須對形態表現、植株含鋅量等指標進行分析,同時結合土壤酸堿度、排水條件等,避免僅按1種條件做出誤辨。
2.1 形態鑒別
土壤缺鋅時,秧苗在移栽后2~4周即可發現缺鋅癥狀。在植株發病初期要注意觀察植株外部形態特征,鑒別其是否缺鋅。
2.2 植株分析
采集植株從頂端向下數1~5片葉,將葉鞘混合,切碎后取1 g,放入試管中,加入2 mL濃鹽酸,放置10~15 min,用20 mL蒸餾水稀釋,加入2 mL醋酸鈷,最后加10 mL氯化汞和硫氰酸銨混合液,用橡皮塞把試管塞住,搖晃后放2~3 min,觀察是否有藍色沉淀,以沉淀混濁度的大小與標準液比較確定鋅的含量。
3 防治措施
3.1 及時施用鋅肥
育秧田于移栽前2~3 d苗床噴施鋅肥25 g/m2,然后灌水保水。移栽田在整地時用硫酸鋅(或氯化鋅,或氧化鋅)等鋅肥作底肥,隨耙地施入,施用量30~45 kg/hm2,底肥每施用1年,可使2~3茬不缺鋅,同時能增加水稻產量,米質也會大大提高。移栽時,用5%氧化鋅溶液蘸根,將配制好的溶液注入一個塑料桶中,移植的秧苗整束根系快速浸于溶液中,隨蘸隨插秧[4]。磷鋅肥配合施用能提高水稻吸收能力和秧苗的抗性。一般在水稻移栽后5~7 d,施用磷鋅(10∶1)混合肥300 kg/hm2,不但能預防發病,而且能提高植株耐高溫能力。水稻移栽后至分蘗期,用硫酸鋅22.5 kg/hm2面施,能在早期土壤供鋅不足時保證水稻對鋅的需要。水稻初缺鋅發僵時,追施硫酸鋅150~300 kg/hm2,或用0.2%硫酸鋅葉面噴霧2~3次,或用硫酸鋅15 kg/hm2拌沙淺水撒施,對控治僵苗發展、促使稻苗恢復生長有顯著效果。
據五河縣農業科學研究所鋅肥施用方法對比試驗結果,施用硫酸鋅22.5 kg/hm2作基肥,或用氧化鋅3.0~4.5 kg/hm2蘸根,或用0.2%硫酸鋅苗期兌水噴霧,或早期用0.2%硫酸鋅22.5 kg/hm2追施,都有較好的增產效果,可增收稻谷390~1 698 kg/hm2,每1 kg硫酸鋅可增產稻谷17.3~75.5 kg,其中以鋅肥蘸秧根的效果最明顯(表2)。
3.2 合理灌水
對缺鋅稻苗,要加強水層管理,避免過早烤田,以利于稻苗恢復生長,這是由于灌水可供給部分鋅素營養,同時有利于土壤中無效鋅的轉化。
3.3 科學田管
對于缺鋅土壤,要特別注意施用生理性氮肥,如氯化銨等,避免施用尿素等堿性氮肥,以促進稻苗對鋅素的吸收,減輕病害。
磷鋅肥可改善磷、鋅營養元素的平衡關系,提高水稻對磷、鋅的吸收利用,使秧苗生長健壯,發根快,分蘗早,有效穗多,每穗 粒數增加,增產顯著[5]。
4 結語
水稻產量的獲得,取決于苗、蘗、株、穗、粒的形成過程,各個生長發育階段緊密聯系,相互依存,要學會看苗鑒別,根據苗情采取正確的肥、水管理措施,尤其要善于識別各種微量元素缺乏癥狀,調節好苗、蘗、株、穗、粒之間的關系,對水稻獲得高產、高效,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十分重要。
5 參考文獻
[1] 鄭甲成,劉婷,張百忍,等.幾種微量元素作用及對水稻發育的影響[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0,32(增刊1):5-8.
[2] 陸秀明,黃慶,劉懷珍.水稻強化栽培條件下植株的某些生理特性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2):5-7.
[3] 蔡德龍.微量元素肥料使用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7.
[4] 王重廉,王萬章.水稻缺鋅癥及鋅肥效果的初步研究[J].土壤肥料,1979(1):38-42.
[5] 王重廉,王萬章,祁明.水稻缺鋅癥與鋅肥施用技術的研究[J].土壤通報,1980(2):41-4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