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傳染性膿皰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鑒別診斷及防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羊傳染性膿皰病也稱為羊傳染性膿皰口炎、羊傳染性膿皰皮炎,俗稱為羊口瘡,是由于感染羊傳染性膿皰病毒而發生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播,在全世界任何養羊國家都能夠發生。該病主要特征是唇、口腔黏膜以及局部皮膚出現紅疹、膿皰、潰瘍、結痂,由于通常在口唇附近發生病變,對采食飼草、飼料和吮吸乳汁產生影響,從而導致增重緩慢。如果對該病沒有及時采取治療,會由于機體衰竭或者繼發引起肺炎等疾病而導致死亡。
關鍵詞:羊;傳染性膿皰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鑒別診斷;疫情處理;藥物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5-0131-02
1 流行病學
1.1 病原體
羊傳染性膿皰病毒是引起羊傳染性膿皰病的病原體。該病毒具有非常強抵抗外界環境的能力,如存在于干痂中的病毒在陽光照射30~60天后才會失活,在地面散落的病毒能夠安全越冬,在次年春季依舊具有傳染性。
1.2 易感動物
該病在全世界養羊地區都能夠發生,且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其中春夏季節最易發病。主要是羔羊容易感染發病,而成年羊的發病率相對較低。如果病羊出現繼發感染,病死率可達到20%~50%不等。
另外,羚羊、大角綿羊、美洲山羊、麝牛、駱駝、馴鹿、猴子、犬也能夠感染該病毒。牛、家兔能夠通過人工感染發病,其中牛以舌背接種方式接種,家兔以口唇劃痕方式接種,而如小白鼠、大白鼠、豚鼠、鴿子、雞、豬、貓等其他實驗動物對人工感染都沒有反應。
此外,人也能夠感染羊傳染性膿皰病毒,使其發生口瘡。主要是經常接觸病羊的人、畜牧獸醫人員、皮毛處理工人以及屠宰工人等易發。
1.3 傳染源及傳播途徑
病羊和帶毒動物是該病主要的傳染源。病羊皮膚和黏膜的膿皰中存在病毒,主要傳播媒介是病羊的皮毛及其接觸過的用具、飲水以及飼料等,健康羊經由皮膚和黏膜損傷感染病毒,從而發病。
1.4 發生原因
圈舍陰冷潮濕、羊群飼喂質地尖硬或者帶芒刺的飼草以及羔羊出牙時,都能夠引發該病。一般來說,草料品質較差、營養水平低、母羊瘦弱、泌乳量少,都容易導致羔羊體質虛弱,感染病毒的幾率會升高。圈舍光照不足、通風不良,羔羊也容易感染該病。育羔舍和產房的飼養密度過大,相互擁擠而密切接觸,從而容易出現發病。
2 臨床癥狀
2.1 唇型
病羊表現出精神萎靡,低頭,食欲不振,體型消瘦,眼內產生較多的分泌物。發病初期,大部分病羊唇部和口腔內出現水皰或者膿皰,其中后者呈暗黃色,幾天之后會發生破潰、變硬,在唇上變成丘疹或者形成疣狀硬痂,口腔內出現皰疹或者潰瘍。有時齒齦也出現皰疹,舌面上存在皰疹或者潰瘍。部分病羊因口腔疼痛,而無法正常采食。有時病羊鼻鏡上出現潰瘍,表明癥狀比較嚴重。
2.2 蹄型
基本上只有綿羊發生,往往單蹄感染,并逐漸擴散至整個蹄端。蹄冠、蹄叉以及系部皮膚上存在丘疹、水皰、膿皰,破裂后變成潰瘍,如果繼發感染細菌就會發生腐蹄病。
另外,也可在乳房、肝臟以及肺臟中出現轉移性病灶,嚴重時會由于極度衰弱或者敗血癥而死。
2.3 外陰型
母羊患病后,陰唇發生腫脹,周圍皮膚出現潰瘍,并排出黏性或膿性陰道分泌物,乳頭或者乳房皮膚上出現膿皰、潰瘍以及痂垢。
公羊患病后,陰莖上出現小膿皰和潰瘍,陰囊鞘發生腫脹。一般來說,單純感染外陰型的病原基本不會發生死亡。
3 鑒別診斷
3.1 與羊痘的鑒別
羊痘典型病羊通常不會形成水皰,往往在少毛或者無毛皮膚部位發生病變,先是出現紅斑,然后逐漸發展為丘疹,并發生壞死,干燥、結痂后自行脫落。羊痘如果繼發感染化膿菌才會出現膿皰或者潰瘍,類似于患有傳染性膿皰病癥狀嚴重的病羊,易混淆。因此,診斷時要仔細觀察,羊痘形成的痘疹形狀規則,呈圓形,往往不會相互交融,而傳染性膿皰病形成的膿皰痂垢被剝離后,可見糜爛面且彼此交融。
另外,羊感染羊痘后,也可在有毛叢的皮膚處(如頭部、腹部和背部)發生病變,這也是與傳染性膿皰病進行鑒別的一個重要依據。
3.2 與潰瘍性皮炎的鑒別
羊發生潰瘍性皮炎后,會破壞組織,并出現潰爛,且往往是大于1歲的成年羊易發,通過實驗室鏡檢能夠發現綠膿桿菌等細菌。4 防控措施
4.1 疫情處理
羊場只要出現發病,要立即隔離病羊,并嚴格消毒病羊污染的場地、羊舍、畜欄、飼槽以及各種用具等。對于病死羊尸體要采取消毒、無害化處理,其他羊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并禁止易感動物和動物產品以及相關物品進出等,以有效抑制疾病的蔓延。
4.2 藥物治療
病羊唇部和口腔可先用2%高錳酸鉀水溶液進行沖洗,接著涂擦5%碘甘油或者2%龍膽紫,也可涂擦呋喃西林軟膏、5%青霉素軟膏,每1~2天用藥1次。
蹄部加強護理,可將其浸泡在5%~10%福爾馬林中,每次持續1 min,連續進行3次。
按體重取25~40 mg/kg頭孢噻呋鈉、0.1~0.15 mL/kg柴胡注射液,二者混合均勻后給病羊肌肉注射或者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續使用3~5天。
4.3 加強飼養管理
羊場最好采取自繁自養,慎重引種,并在經驗豐富畜牧獸醫專業人員的指導下,且經過當地動物檢疫部門檢疫,確認健康無病后才允許引進。新引進的羊到場后要經過45天的隔離觀察,一切正常后才可混群飼養。
母羊要飼喂品質優良的牧草和全價飼料,確保膘情適中,保證泌乳充足,產出健壯羔羊。飼養環境要保持干凈衛生,調控飼養密度合理,確保圈舍干燥,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并注意防寒保暖,防止侵入賊風。提供足夠清潔飲水,并適當補充淡鹽水。為避免羊乳房、口腔、外陰等處的皮膚和黏膜出現損傷,要盡量將尖硬或者帶刺的墊草和飼草挑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