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鏈球菌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及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雞鏈球菌病是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性疾病,任何品種、日齡的雞都能夠感染發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病雞主要癥狀是持續發生下痢,呈現跛行,并伴有神經癥狀。自然界中廣泛分布鏈球菌,且雞腸道菌群中本身就含有該菌,在某些條件下,如雞舍衛生條件差、雞群比較擁擠、糞便堆積、氨氣濃重高以及免疫失敗等,都會引起發病。該病主要危害雛雞,造成大量雛雞死亡,給飼養者的經濟效益以及養雞業的健康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應加以防治。
關鍵詞:雞;鏈球菌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3-0121-02
1 流行病學
1.1 易感動物
主要是雞容易感染鏈球菌病,且任何年齡的雞都能夠感染發病,其中以小于2月齡的幼齡雞比較容易發病。另外,鴨、鵝也能夠感染該病,但敏感性相對較低。
1.2 傳播途徑
病雞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都存在大量病原菌,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導致其他健康雞感染出現發病,進而形成大面積發病的情況。一般來說,在出現氣候驟變、環境衛生條件惡劣、雞群飼養密度過大、飼養管理不當等應激因素時,都可誘使雞群出現發病,且快速擴散。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病死率能夠達到大約50%。
2 臨床癥狀
2.1 急性型
大部分病雞呈急性經過。雞群通常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最終完全廢絕,羽毛雜亂、失去光澤,機體乏力,縮頸呆立不動或者臥地不起,嗜睡,雙眼閉合,雙翅下垂,雞冠呈蒼白色或者明顯發紫。全部病雞都會發生腹瀉,先排出少許粥樣黃綠色稀便,之后長時間排出水樣稀便,且糞便會附著在肛門以及后軀肢體上,對其造成嚴重污染,有時甚至會將肛門堵塞,最終由于發生嚴重的敗血癥而死。
2.2 慢性型
小部分病雞呈慢性經過。病雞表現出精神沉郁,臥地不起,少數由于跗關節發生腫大而呈現跛行,頭部震顫,具有明顯的神經癥狀,角弓反張,在舍內持續轉圈,有些不能穩定站立,出現癱瘓,最終發生死亡。
3 病理變化
3.1 急性型
病死雞皮下發生出血、水腫,有時胸部皮下存在膠樣的黃綠色滲出物;胸腺出血、腫脹,嚴重時表面會存在壞死灶;腿部和胸部肌肉發生出血;小腸黏膜存在出血點,明顯增厚,盲腸發生出血,嚴重時盲腸內存在大量血液;肝臟、脾臟腫大,存在淤血,表面存在粟粒大小的灰黃色壞死灶以及出血點,質地變得柔軟,切面模糊;肺臟發生充血、出血,有時會出現突變;心包積液,心冠脂肪和心肌存在出血點;腎臟發生充血、腫大;還會出現卵黃性腹膜炎、輸卵管炎以及肝周炎等。
3.2 慢性型
主要是發生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纖維素性關節炎、腿鞘炎、卵黃膜炎以及輸卵管炎,肝臟、心肌、脾臟等實質器官出現發炎、變性或者梗死,機體明顯消瘦,下頜骨間持續膿腫。
4 實驗室診斷
4.1 細菌檢查
無菌條件下,取肝臟、脾臟組織制成觸片,同時取心血制成涂片,經過革蘭氏染色、鏡檢,能夠看到大量革蘭氏陽性球形菌,菌體單個散在、成雙或者3~8個以上排成鏈狀,其中脾臟中含有較多的病菌。
4.2 分離培養
無菌條件下,取病雞、死亡雞的心血、肝臟、脾臟,混合后研磨成懸液,在血液瓊脂培養基上以劃線法接種,置于37℃條件下進行25~48 h培養,會長出圓形稍凸的露滴狀小菌落,直徑1~2 mm,呈半透明的淡白色,表面光滑,具有光澤,周圍形成明顯的β溶血環。挑取培養基上的小菌落進行涂片、染色、鏡檢,也能夠看到排列成鏈狀的球形菌。將以上病菌分別在pH值為9.6的肉湯和6.5%氯化鈉肉湯中接種,置于10℃和45℃條件下培養,都無法生長。
4.3 動物致病試驗
取普通培養基上長出的菌落,按1∶10比例添加生理鹽水進行稀釋,分別給2只健康小白鼠接種,每只皮下注射0.2 mL;同時給4只健康30日齡雛雞接種,每只皮下注射0.5 mL。可見2只小白鼠在19 h后發生死亡,4只雛雞在大約24 h后發生死亡,剖檢病理變化與自然感染發病雞相同。
4.4 生化試驗
取分離菌進行生化試驗,發現其能夠使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甘露糖、果糖、山梨醇發酵,而無法分解發酵甘露醇、棉籽糖、草糖、阿拉伯糖、衛茅醇,無法使纖維蛋白分解,無法使明膠液化,靛基質試驗呈陰性。
5 防治措施
5.1 西藥治療
紅霉素,病雞飲水中可添加0.01%混飲,連續使用3~5天。癥狀嚴重時,病雞可按體重肌肉注射30 mg/kg,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
青霉素,每只病雞肌肉注射2萬~5萬IU,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
鏈霉素,病雞按體重肌肉注射20 mg/kg,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
2.5%恩諾沙星,病雞按體重肌肉注射0.1 mL/kg,每天1次,連續使用2~3天。
新生霉素,在飼料中添加0.015%混飼,連續使用5天。
螺旋霉素,在飲水中添加0.04%混飲,連續使用4天。
5.2 中藥治療
取100 g金銀花、60 g黃連、100 g大青葉、70 g茵陳、70 g柴胡、60 g黃芩、60 g桔梗、70 g龍膽草、60 g黃柏、70 g杭菊花、80 g青陳皮、80 g紅花、80 g炙甘草,以上中草藥先加水浸泡一段時間,接著煎煮至1000 mL藥液,待溫度適宜后供病雞自由飲用,每天上下午各1次,連續使用3~5天。前3天用藥具有明顯的療效,后2天為鞏固治療,能夠清熱解毒、消炎利膽,并提高機體免疫力。
5.3 加強飼養管理
調控飼養密度合理,保持舍內溫度、濕度適宜以及通風良好,制定科學的消毒制度,雞舍定期進行消毒。避免發生各種應激因素,尤其是注意因氣候驟變、更換飼料、分群、轉群等所引起的各種應激反應,避免雞感染病菌。加強種蛋孵化管理,入孵前必須經過清洗和消毒,污染的種蛋禁止作為種用。
另外,孵化器、出雛器以及其他孵化用具也要經過全面消毒,且對早期死胚采取無害化處理,禁止無關工作人員進出孵化區域,避免雞胚和雛雞出現早期感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