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生態模式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現代社會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使得人們將目光投注在如何有效利用及保護自然資源上,從這一現實目的出發,探討了生態模式下的林業栽培管理技術,并研究了生態模式下進行林業栽培管理的模式,摸索出了可行性強的林業栽培管理模式,在提高土地出產率的情況下,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了人們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的需求,為推動生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關鍵詞:生態模式;林業;栽培管理技術
  人類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自然資源,由于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僅使得許多自然資源幾近枯竭,同時也使自身生存的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林業資源雖然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可是在人類無節制的開采中也越來越稀少,為了維護自身所生存的環境以及生產的需要,人們開始用人工的方法種植樹木,增加林地面積。以促進林業的發展,進而以林業為龍頭帶動畜牧業、飲食業、旅游業的發展,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增添穩定就和諧因素。生態模式的林業種植方法的特點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高的效益,不僅節約了能源,而且注重環保,是林業栽培技術的創新。
  1生態模式下的林業栽培與管理技術探討
  理論層面的研究可以為林業生態模式栽培管理技術的生產時間提供正確的方向與有力支持,起到促進其發展的作用。以林業生態模式為基礎的栽培管理技術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復合型的林木、牧草、牲畜栽培管理技術,以及復合式的山區林、果、家禽栽培管理技術。還有一些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了蔬菜、藥材、菌類復合式的栽培管理技術,筆者就對以上栽培管理模式要點進行詳細介紹。
  1.1林、草、畜復合型生態模式的栽培管理模式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多種產業結合可以彼此促進共同發展,經過長期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人們逐漸摸索出了一個有效辦法,將林木、草與牲畜等放在一起經營管理,要比單獨管理的效益高很多,因此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林、草、畜復合型生態模式的栽培管理模式。
  這種種植方式特別適合山區,除了可以發揮樹木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功效之外,還可以利用天然的豐富植物資源飼養鳥禽,鳥禽漫步其中以草籽或生長在其中的蟲子為食,既降低了飼養者的成本,也避免了農藥等有毒物質的污染,為人們提供了優質的綠色食品,鳥禽的出賣可以使養殖者在短期內即可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鳥禽的糞便為草木生長提供了有機肥料。
  1.2林木栽培技術要點
  林、草、畜復合型生態模式的栽培管理模式在選擇樹種方面通常以常綠喬木滇潤楠、石楠等為主,紅葉石楠的適應性較強,耐低溫耐土壤貧瘠,且耐干旱和鹽堿,比較好成活。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通常采用本地苗圃生長的,且苗木胸徑不小于4cm的無病蟲害的苗木進行種植。在栽種前首先向苗木根部噴施生根粉溶液,然后使用農用機械開挖出1條40cm的溝槽,然后在溝槽內挖體積為50cm3的坑。坑內施放由10kg腐熟糞肥與0.25kg磷酸二氫鉀以及回填土混合而成的肥料。接下來就可進行苗木的定植,定植后立即沿著溝槽開展對苗木的第1輪灌溉,然后對苗木實施涂白處理,并在第1輪灌溉的10~15d后進行第2次澆水灌溉,春季栽種苗木,在夏季來臨之前還要進行第3輪澆水灌溉。以避免苗木因缺水枯萎。為避免雜草過于旺盛而影響苗木的生長,還應對苗木實施3次中耕草處理。春季來臨萬物復蘇之際,苗木也在返青之時需向苗木澆返青水,且為了給苗木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還需向苗木施加肥料,每株樹木施加速效氮肥尿素0.25kg。春季是病蟲害的高發期,為了避免苗木受病蟲害的侵擾,在每年的5、10月初期以及9月末進行防治腐爛病與潰瘍病處理。10月是天幕毛蟲害多發時間,應做好相應的防疫。在7月、9月則是美國2代、3代白蛾蟲害的高發期,應采取針對性措施做好相應的防治。
  1.3牧草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在牧草栽培上也如同種植糧食作物一樣,需在秋季對耕種過牧草的土地進行秋翻地。冬季在翻過的土地上澆灑凍水,使土地能保持良好的墑情。春季氣溫回升土地解凍,當地表解凍深度達到10cm左右時,使用機械對地表進行平整處理,也就是耙地。待溫度適宜時施底肥(過磷酸鈣),然后播種,深度為2cm左右,行距控制在30cm。要注意播種時草種與樹干之間應不低于50cm,否則會影響樹木的生長,也會給牧草的收割帶來不便。種子播種完成后要對土地表面進行輕微翻整,將地表刮平。
  1.4棗糧復合生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栽種棗樹前需在秋季進行開溝與澆灌工作,在翌年春季再以2m×8m的距離栽種樹苗,如果樹苗之間小于這個距離,將影響樹苗的生長。樹苗成活后,要適時鏟除樹苗周圍的荒草,以避免雜草與樹苗爭奪水肥與陽光,影響苗木的生長。每年的苗木葉子脫落直至新葉萌芽這一階段,應向果樹施加由無機肥和有機肥共同構成的肥料,為棗樹的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其具體方法是在距樹干0.5m行距處挖掘l條深0.5m、寬0.4m的溝槽,其中放置腐熟的豬糞、磷酸二銨與尿素,每株棗樹施磷酸二銨與尿素的量為0.25kg。
  在棗樹間種植的糧食作物以矮稈為宜,棗糧復合的生態農業栽培模式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握好二者之間的距離,糧食種植帶與棗樹種植帶的距離不得小于1m,否則對彼此的生長就會產生不良影響。
  1.5蔬菜、瓜果復合式的生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林業產業發展的模式是多樣的蔬菜、瓜果復合式的生態林業栽培管理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此種植模式中人們選擇的果樹主要是葡萄,蔬菜則為油菜。這2種作物在種植時同樣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會產生最佳的生長效果。除此以外還要將每株葡萄樹之間的行距要控制在1.5m×0.5m的范圍,注意葡萄樹的修剪,科學地修剪葡萄樹枝葉,可以有效提升葡萄的坐果率、品質及產量。葡萄樹需在低溫的環境下才可生長良好。為此,需在每年的10月末和11月初對果樹進行扣棚、澆水與遮光休眠的養護措施,當其到了芽苞生長期也就是1月時,還要逐步提高溫度以催生嫩芽。到開花階段則要注意降低環境中的水分含量,保持環境的干燥,以便于花粉的傳播。在發芽前、開花前以及葡萄采摘后選擇相應的藥物殺滅蟲卵、消滅病菌,以避免因此影響葡萄的產量。
  油菜的種植則比較簡單,但也不能忽視病蟲害以及水肥管理工作,否則會導致油菜產量與品質下降。
  1.6蔬菜、茵類、藥材復合式的生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我國地形復雜,因而林地生長的地質條件也各不相同。這是我國植物多樣性的原因之一,有的林地有利于蔬菜生長,有的林地環境則適合牧草的生長,還有一些林地的環境則有利于菌類以及藥材的生長。所以應利用好當地的林業條件,在蔭蔽性強的林間進行食用菌類養殖,而在透光效果好的樹干矮小的灌木林可以進行菌類、藥材以及蔬菜的間種,通過這種種植方式,人們可以獲得無農藥殘留的蔬菜,也可以獲得治病救人的良藥,同時也實現了生態目標,一舉多得。
  2結語
  生態模式下的林業栽培管理技術,既實現了林業的發展,發揮了林業在維護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又順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滿足了人們獲得經濟效益的需求,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實現了農業種植的立體化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93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