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型生態林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林業生產的深度、廣度等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改變,從原來的平面種植逐漸朝向生態、立體空間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在最近幾年里,打破土壤、陽光的限制因素,成功地嘗試出林養、林棚、林農的生態林業新模式,以此促進現代林業發展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復合型;林業發展;策略
基于新時期的背景下,加快生態林業建設的腳步對優化我國生態環境,增強林業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結合洛寧縣各鄉鎮種植案例,圍繞著復合型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展開論述,供以借鑒。
1復合型生態林業發展的必要性
(1)復合型生態林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林業發展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不斷有資金投入,僅僅依靠國家投資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這就有必要依靠全社會的支持,支持和鼓勵民間投資,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推動林業的長遠發展。(2)復合型生態林業發展是我國當前國情的需要。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國人口眾多,再多的收入只要一平均,得出的數字就會少得可憐,因此,從發展的長遠角度考慮,我們必須本著勤儉節約的精神,做到少花錢多辦事,這些都是由我國的現實國情所決定的。
2復合型生態林業模式的調查
筆者對以下3個地區的生態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第一,環境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南部、西部的巖石沙地低產地區。對刺槐、苦楝等相關樹種做好防護工作,和野生雜草形成的原生態復合型;第二,西北丘陵農田林網以及林下間種植區。第三,洛河川澗沿岸大中型堆堤,林下大棚蔬菜、養豬等。
2.1原生態型
樹木和草類形成一個共生圈,以刺槐加雜草為例。護岸林可以大大降低大風的速度;無論是針對樹的蒸騰還是草的覆蓋來說,都會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土壤含鹽量得以優化。針對0~40cm的土層范圍來說,林內含鹽量要比林外含鹽量的效率高出很多。
2.2林農間作型
開辟新的林地,將幼林地當作保護對象。在西北丘陵地區設施了若干個試驗點,采取小麥+秋豆的方式耕種2年,單產取2年的平均值,成林地、生姜等因為資金、加工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無法得到全面推廣。
2.3立體種植型
在相同的平面上將立體空間分層。該地區位于黃河流域,因為地下水位處于比較低的位置,且黃沙含量高,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根系植物的生長,所以相關人員應當按照5m×6m株行距栽果樹。果樹栽種完畢以后,就可以開始種麥子+山芋了,經過一段時間以后進入到盛果時期,年產水果4100kg/667m2,麥子320k,山芋3200kg,即年收入為3000元以上。
2.4林網生態型
通過改變農田小氣候的方式提高農業產量。相關人員應當依據居民住宅區、水利基礎建設情況,在合適的位置建設相應的居民區,并設置一定數量的排水渠,房前屋后的樹木可以當作防風墻使用;在300~500m之間的大溝處栽種6~8行樹木形成帶;輔以進排水溝,栽種大概1~2行,繼而演變成6.67~13.33hm2的網格。
調查田間小氣候可以發現:第一,樹木生物在實際成長時大概減少水位40cm左右;第二,減輕腐蝕、風災情況約為60%;第三,大約提升l~3~C左右,提升濕度大概為2~3~C。調查糧食增產情況可以看到,不同作物增產幅度一般在10%~30%左右。
2.5林禽林蔬型
針對林下大棚蔬菜、養雞、養鴨等方面來說,相關人員應當將相應的有機肥當作創基;在建造大棚時一定要保證大棚寬6m,長度隨意,盡可能使其面積控制在250m2左右;迎風面將草簾當作防風墻。在適宜的時間開始動工,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就可以邁入到生產時期。一切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大棚種西紅柿、黃瓜等,要到次年5月才能進行拆棚,通常每個大棚收入在2600元左右,和大田蔬菜大棚一樣。
林下簡易大棚規模養雞,主要集中在2個地方,取4m×6m的沙拉林;建造一個寬8m,高4m左右的雞舍,分夜宿和休息2個部分;使用散射光替代燈光照射,養殖密度通常為1萬只左右,并用網欄將兩邊的雞舍分開。依據相關調查可以看到,每只雞年生蛋7.6kg,養雞年產蛋1萬kg/667m2,總產值6.7萬元,可凈賺1萬元以上。
由此可見,復合型生態林業是當代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依據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到,無論是自然生態,還是果農間種等因素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由年畝收入幾十元快速增加到年畝收入幾千元,大部分隋況下人們還是將經濟效益的高度當作評判模式好壞的參考依據,顯然這種做法是片面的,不科學的。生態林業屬于一種多功能、多效果的復合體,應當站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它,同時也要重視保護環境,間接產生的效果遠遠大于經濟效益的好幾倍,護岸林可以促使大風減速23%以上,這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為災害天氣導致農業產量不高彌補10%~30%的損失;表土層脫鹽率可以達到30%以上,不能只考慮經濟角度。
3推動復合型生態林業發展的策略
3.1注重復合型生態林業的生態效益
首先,復合型生態林業的生態效益主要是將經濟當作落腳點,它往往依賴于經濟效益確保經濟發展的速度,效益越高,速度越快,總產量也愈來愈多。其次,它作為一種勞動再生產,生態效益一定有與之相對應的約束條件,即它一定要保障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綠色產業屬于支柱產業,具體形式主要包含:以林養林、林農結合。
3.2將林權改革落實到實處
林權改革在我國林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往的林權致使人們的主動性下降,同時工作水平不高,對我國的現代林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阻礙。不僅如此,基于新時代的背景下,提高林農的收入水平,維護生活穩定性,是現階段我國林業發展值得重視的問題。所以,當前的工作重點是適當地調整集體林權制度。對集體林權的改革通常體現在諸多方面,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它在林地的開發權、收益權等方都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
3.3提高林業資源的利用率
將可持續發展當作基準點,在開發復合型生態林業資源的基礎上,還應當保護好周圍資源,繼而推動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提升林業技術水平,同時在具體工作中將創新技術當作重點。在對技術開發及使用過程中,要堅持環境保護的原則,同時還要將經濟發展當作基礎條件,加大新型技術推廣與應用力度,促使生態環境得到恢復與發展。因為生態保護問題及可持續利用問題是全球關注的重點話題,所以要緊跟科技發展的腳步,推動復合型生態林業的健康發展。
4結語
總之,未來的林業屬于一個多元復合生態型,它將打破以往的思維模式以及增長方法。依據相關調查可知,最為突出的生態組合,每年收入高達2000~10000元/667m2,非??捎^,是大田農作的3倍以上。由此可見,生態林業不但是農民增收、增效的基礎保障,而且具其潛在巨大的開發價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