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說園·品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能品園,方能造園,品園水平的高低是造園能力的展現。中國園林源遠流長,有著自己獨特的景致和內涵,涉及植物、地形、建筑、造景、立意等方方面面。從這一角度上講,品園并非一項簡單的工作。以《說園》中的品園為切入點,詳細論述了品園的定義、方法和層次,以期能給讀者有所啟發。
  關鍵詞:品園;園林;層次
  《說園》是陳從周先生的代表作品,這是一本主要講造園理論的書,通過對園林植物、地形、建筑、造景、立意等方面的論述,明確了造園之關鍵。除此之外,這還是一本能夠提升你藝術修養的書,告訴你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去創作和欣賞美。整本書以散文的形式展開,文字非常優美,詩化的語言引人人勝,即便不是園林相關行業的人去讀,也能獲得美的享受。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樣:“熔哲、文、美術于一爐,臻此高境,欽悅無量”。《說園》一書雖字數不多,但涉及諸多方面,對造園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探討。同計成的《園冶》一樣,不強求結構的嚴謹和定義的明確,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避免了競相模仿“成法”而落入俗套的境地?!墩f園》內涵豐富,讀過一遍后,受益頗豐,但遠遠沒有達到領會全文的境界。故本次對《說園》的探討,是來自讀《說園》過程中最觸動本人的一個點:品園。陳從周先生說:“能品園,方能造園,眼高手隨之而高,未有不辨乎味能為著食譜者。故造園一端,主其事者,學養之功,必超乎實際工作者?!边@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只有具備了欣賞、品味園林的能力,才可以去設計創造園林。設計師擁有一個高的眼界,他的設計能力也不會太低,就像一個不能分辨味道的人無法創作食譜一樣。現以“品園”作為切入點,談談如何去欣賞和評價一個園林,以期給大家一些啟發。
  1品園的定義
  品園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品味園林,指在特定的環境下,運用一定的方法去評價、解讀園林的美。陳從周先生在《說園》中說過,中國園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有韻味,而且不論是我國的風景名勝還是古典園林,之所以能夠一直吸引游人,是因為有文化、有歷史,能給人聯想。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園林確實需要懂得品園的人。通過品園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品園實際上包含2層意思:一層是如何品味;另一層是什么是園林美。只有同時了解了這2方面,才有可能真正去讀懂一個園子,這也是本次所討論的重點。萬物皆有情,園中再平凡的事物都有著自己存在的意義,都有可能給人以驚喜,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2園林美
  2.1園林美的含義
  園林美包括自然美和藝術美,它是二者的巧妙結合,在園林中實現統一。自然美不必多講,它包括園林中所有的自然要素,比如山水美、草木美、環境美等。但藝術美沒有這么明顯,藝術來源于生活且是生活的縮影,常常由人工創造。相比自然美,藝術美常常比較隱晦,不易被人發現,對藝術美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從某種角度來講,園林美是一種綜合了自然與人工、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的美。園林美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穿過了地域,跨越了種族,超越了時間,一直留存下來且越發青春。有時候我們感嘆于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嘆于祖國的壯麗山河,但它并不是園林的美。其實自然并無美丑,它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景象,他不屬于我們,屬于我們的是通過我們干預和改造的自然。所以應該明確一點,園林美首先源于自然,但它真正存在于通過藝術手段和技術,在原始自然基礎上進行創作的“人工自然”。
  2.2園林美的特征
  2.2.1審美與實用的結合。園林的主要功能是創建一個適宜人游憩且風景秀美的環境。它具有點、線、面、體的結構和不同色調、不同材料的搭配,類似于一種造型藝術。而在諸多美學專著中,園林常常被劃分為建筑藝術。但從根本上講,園林其實是一種審美與實用的結合,園林不可能脫離人的使用。園林不同于其他藝術。比如繪畫,繪畫作品可以表現很多主題:戰爭、理想、人性、宗教等,它可以表現美好,亦可以表現邪惡,無論美好與邪惡都是一種藝術形式。再比如電影,無論是風景片還是災難片,也都是一種藝術形式。但園林不可,我們不能去建造一個破敗的環境,現存的如圓明園這樣的地方也只是作為一種歷史與警示。園林的根本還是以人為主,擁有美的同時必須也要有實用的功能。
  2.2.2綜合的美。園林不僅需要山水花草、亭臺樓閣等物質環境,還需要對聯匾額、詩詞書畫等文化環境。一個有內涵的園林必須也是一個有文化的園林。園林物質環境建得再好,但如果缺少文化也是徒有其表。試想蘇州園林如果沒有文化,每一個建筑如果沒有名字,每一座橋梁如果沒有說法,早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了。中國的古典園林受山水詩、山水畫及所處年代的直接影響,每一個園林都有自己獨特的意境。因此,園林美是綜合的,包含萬象,值得細細品味。
  2.2.3具有階段性。古人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亦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園林美與其他藝術的美不同,園林的美受時間的影響。園林中除了亭臺樓榭,更多的是花草樹木。這些有生命的景物在它不同的生命階段會煥發不同的光彩。另外,大自然的日出日落,風雨雪虹,花鳥魚蟲等也會疊加在園林之上,造就了園林一幅幅不同的景象。所以園林的美具有階段性,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景象。同樣,不同的年代也會有不同的景象。一個經歷了時間洗禮的園林會比一個新園更有韻味。時間不會白白浪費,總會在園林中留下點什么。
  3如何品園
  不同的園林雖包含的要素相似,但仍能從時間和形式上進行區分。從時間上可以把園林分為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從形式上可以把園林分為東方園林和西方園林,而且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對園林的影響也十分巨大。品味一個園林應該是一個有始有終,有漲有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由陌生到熟悉,由緊張到平靜,由一葉障目到豁然開朗。
  3.1品味園林景物
  品味園林的基本條件是園林的審美價值與游人的游賞意愿相結合。風景園林中的景物以自然景觀為基礎,同時也包含著景觀建筑。自然的美包括這個園子中的山水、花草、氣候、魚蟲、鳥獸等,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季節都會展現不同的美。景觀建筑的美包括點綴在自然中的亭臺樓閣、石碑匾額、詩詞書畫等,文化氣息濃厚,常常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具體來說,園林景物的美有奇、險、野、壯、幽、秀、秘、麗、和、清、雅、平12種,用周易的觀點來看,就是陰和陽2種美。陰柔美和陽剛美相互包容,就像太極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組成了園林的景物美。而游人的游賞意愿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游人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相關經驗等,這些因素左右了游人的欣賞水平。不同水平的人品味出來的東西是不同的,文化越深,藝術修養越高,經驗越豐富,所收獲的也就越多。正如這個世界和你理解的同樣不大一樣,你的水平決定著你的結論。當然,提升一個人欣賞水平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唯有不斷實踐,不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才能慢慢獲得提高。   3.2品味園林意境
  中國園林中的景物,往往不只是用來展現景物外在的美。造園者通常借助這些景物來表達一種感情,一種意境或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某些景物以人的品格。這些景物向我們傳達了造園者當時心境以及對當時社會的反映。造園者將自己的理想、志向隱晦地藏于園林之中,既是一種自我保護,又是一種無奈?!懊讽氝d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中國園林的意境之美別具一格。
  3.2.1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的園林特別注重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很多景物都被賦予人格特征,用于贊美或貶低一個人。這些人格化的景物不僅出現在園林中,還出現在詩中、畫中。而且中國的園林還特別喜歡把無限的宇宙濃縮進有限的園中,希望在自己的園林里就擁有整個世界,這既是一種對自然的崇拜,也是一種征服自然的意愿。園林以表現天地山水為主旨,把豐富的自然景觀和諧組合,力求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3.2.2曲折悠遠,含蓄朦朧。中國園林的造景多以詩詞、繪畫為藍本,且意境也與之相同,力求含蓄、朦朧。與歐洲的園林不同,中國的園林擅長以小見大,咫尺山林,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行走于中國的園林中,常常有豁然開朗之感,這就是基于前面的虛實控制,即欲揚先抑。除此之外,園林的藏與漏、淺與深、動與靜也反映了園林的曲折悠遠,含蓄朦朧。中國園林的構筑有這么一條規律:園必隔,水必曲。這就是中國園林含蓄朦朧的體現。為什么崇尚這一特點,是因為含蓄可以引發人的聯想,就如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含蓄的表達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在里面,可以讓游人盡情的發揮。所謂造園有法無式,園林給游人的感覺也是如此。當年禪宗興起時,將審美與內心相互作用,并融入到園林中,促進了園林從“畫境”到“意境”的升華。因此,園林成景“一石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河萬里”,寥寥幾筆,妙哉妙哉。
  3.2.3修身養性,怡然自得。中國園林的內在精神在于修身養性,怡然自得。而且,道家神仙思想對園林的影響也很大。于是,以自然仙境為主題的園林應運而生。尤其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動亂,政治斗爭,許許多多的文人士大夫逃離權力中心,追求“隱”的生活。這些人寄情山水,享受生活,怡然自得。
  3.3品味園林美的社會性
  中國的園林藝術和人們的審美情趣或多或少都摻雜著一定的政治標準,藝術雖無國界,但一定區域內的園林或多或少都受此影響。我們國家的園林必須滿足人們群眾的審美意愿,一定要是積極、健康的,具有低級趣味的園林在這里行不通。這里所說的政治標準,不是指不同的社會制度,這樣我們既能欣賞社會主義園林,也能欣賞資本主義園林。也不是指封建與現代,因為這不是一個可以縱向比較的事物,封建社會遺存的園林我們依然可以欣賞它的美。那園林的社會性究竟體現在哪?這里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上海古猗園。
  古猗園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始建于明代,是江南古典園林代表之一,也是上海市古老攬勝之一。古猗園在乾隆年間達到頂盛,作為城隍廟的靈苑,游人不絕。就是這樣一個園子,卻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被日軍占領,在此侵占了2個月之久。日軍撤退時,古猗園已是一片狼藉。1933年,當地的愛國人士籌資局部修復古猗園,并在園中新建了補闕亭,亭子獨缺東北一角,取名缺角亭。按照我們平時的審美標準,一個園林建筑如果形象不完整,那它是不和諧的、不完美的。但這個缺角的補闕亭卻擁有特殊的意義:新建此亭時,我國的東北三省已淪為敵手,亭子故意去掉東北一角,以示國恥。理解了這一點,你也就理解了這個亭子的美。中國的園林確實是具有社會性的,不同的年代所受社會的影響不同,品味一個園林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園林背后的社會狀況。從社會性的角度出發,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個園林,縮短與園林之間的隔閡。
  4品園的三層次
  中國的園林藝術具有獨特的文化和藝術魅力,它經歷了時間的洗禮而長久不衰,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園林不僅景色優美,而且韻味濃厚,常常暗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品味一個園林,不能只從表面去觀察,要深入園林內部,去體驗園林帶給人的震撼。所以,對園林的品味分為3個層次:游園、賞園、讀園。
  對品園3個層次的理解,有一句話形容得非常貼切:“老僧30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句話出自《五燈會元》第十七卷,老僧對山水不同層次的理解正是品園的3個層次。初入園林之人,抱以游園之心態,看景致好似看熱鬧一樣,山即是山,水即是水,并不能感受更多。他們最多感嘆景物表象的美麗,若問其原因,并不能說出一二。再入園林之人,則抱以賞園之心態,達到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此階段的人會不自覺地去探尋、去思考,好奇景物的內涵韻味,其高度要高于第一個層次。但真正懂得品園的人,則不會被外來的因素所牽絆,他們不會刻意地糾結景物的意義,而是與景物融為一體,他們的感受與園林相通,即讀園。此時,他們就又回歸到了山只是山,水只是水的境地。道德經中曾有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懂得品園的人是沒有太多刻意的分析,就像真正的武林高手一樣,無招勝有招。他們擅長在生活中頓悟,園林處處都能給他們帶來驚喜。
  5結語
  正如開始所說的那樣:能品園,方能造園。一個人品味園林的能力決定著他造園的水平,眼高手隨之而高,這既是經驗,也是客觀規律。我國園林藝術博大精深,涉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能夠高水平地去品味一個園林,絕非易事。作為園林行業的新人,更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多多去品味園林,爭取早日達到品園的最高層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98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