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別業園居景觀審美文化特征淺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基于風景園林美學的視角,結合輞川圖卷及其輞川集詩詠,從道法自然的造園理念、寄情山水的審美情懷、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3個方面論述園居山水景觀、文人園林濫觴之代表——輞川別業的審美文化特征。
關鍵詞:風景園林美學;文人園林;王維;輞川別業;審美文化特征
0引言
風景園林美是風景園林的審美屬性與人對風景園林的審美需要在風景園林審美活動中契合而生的價值,換言之,風景園林美是在人對風景園林的審美活動中生成的。輞川集詩詠正好時空性地表達出王維游歷輞川別業這一審美活動的游覽體驗和情感過程,而輞川圖卷則給了后人畫意的聯想。宗白華先生曾在著作《美學散步》中探討“詩(文學)和畫的分界”,說到“詩和畫各有它的具體的物質條件,局限著他的表現力和表現范圍,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對方盡量吸收進自己的藝術形式里來。詩和畫的圓滿結合(詩不壓倒畫,畫也不壓倒詩,而是相互交流滲透),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藝術意境?!北硎龀鲈娕c畫之間有著相互補充、相互滲透、情景交融的意境聯想關系。
輞川別業是盛唐時期文人園林濫觴之代表,是山水詩、山水畫、山水園林與文人哲思審美追求的形象化佳作,其研究意義和目的在于推進文人園林及文人士大夫山水觀的研究。文人園林自唐代出現以來,經過漫長的發展,日臻成熟,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影響著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其傳統延續至今,現代風景園林的布局、構景,仍與文學、繪畫緊密結合。
魏晉時期,隨著隱逸文化的發展,文人園林逐步萌芽,由于社會顯現思想的解放和政治的無道,使得隱逸者、詩人、思想家們不滿足于惡劣的生活環境,開始描繪自己理想的田園生活。到了中國園林全盛時期的唐代,“以詩取士”的文化制度為文人園林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此時的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到了非常高的成就,促使文人園林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山水詩的創作走向輝煌時代,文人開始更為廣泛地參與造園,此時山水畫也越來越深遠地影響著園林營造,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山水詩畫藝術更緊密地融合到園林創作中,將山水園林造園所蘊含的“畫境”升華為“意境”。
因此,綜上所述,從其圖卷和詩集入手,對輞川別業審美文化特征進行研究。雖然現今王維原作于清源寺壁的輞川圖已不存在,但好在摹本繁多,以宋代著名畫家郭忠恕的臨摹版作為輞川別業畫面意象的參考加以探索(圖1)。對輞川集的研究則側重王維所詠的輞川絕句(表1),王維的絕句以輞川別業中山水植物的描寫為主,將游覽者的形象淡化,而將關注點放在自然風物的描繪上。其中就有多首詩全篇寫景。從題材和內容上來看,主要有三大題材類別:寫景類、寫山居生活類、借古寄懷類。在王維的20首絕句中,寫景的詩作占了整個詩集的一半,這也是他借景抒情、融情人景的一種表現方式。其中山居生活類的詩作數量僅次于寫景詩作,閑適靜謐的場景占大多數,可見詩人的心境也是自在寧靜。借古寄懷的詩作僅金屑泉、漆園、椒園3首,表達詩人超越世俗的情操。
現就具體地結合輞川圖卷及其詩詠輞川集,從道法自然的造園理念、寄情山水的審美情懷、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3個方面來論述輞川別業審美文化特征。
1道法自然的造園理念
輞川別業因山巒環抱、溪谷輻輳形似車輪而名“輞川”。此地原是初唐詩人宋只問的莊園,后由王維購得,并融入詩、畫及園林的審美情趣重建為輞川別業。王維將園中之景各類元素如花草植物、亭臺樓閣、溪流小橋呈現得如詩如畫,同時也表現出他詩畫交融的藝術創作風格,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曾將自己所建之園以連續20景圖的方式繪制于清源寺壁,并與好友裴迪同游同詠了與景點同名的20首五言絕句。輞川圖所繪景色時空順序與輞川集詩詠的順序一致,讀詩讀畫中理解園林也仿佛是正親身游覽其中,如詩如畫。
總體上來說輞川景觀是以自然景觀的天然野趣為主題,局部的園林也有側重各種樹木花卉的片植成林,例如竹海、漆園、椒園等,建筑形象樸素,布置疏朗。通過輞川圖的意象展示,并結合輞川絕句的解讀,從山水格局、植物營造、建筑布局3個方面反映出了王維輞川別業道法自然的園林理念。
在山水格局上,由于輞川別業所處地理地貌位以山嶺環抱山水匯聚成河的山谷,王維以自然界中的山水形態為基本形態語言,在別業中營造了多處自然景觀形象:如山、嶺、崗、塢、湖、溪、泉、沜、瀨、灘等,并輔以自然中的林木花卉,無論是從園林營造還是景點命名上來看,都有其符合地域適應性的自然風貌特征,如茱萸沜、欹湖、白石灘、孟城坳等。
在植物營造上,輞川別業的一大特色在于每一個景點的主景植物都不盡相同,且季相特征分明,故而使得在游園路線既有空間性同時又有時間性,不僅步移景異,且時移景異。例如,在竹里館,顧名思義造景元素是以竹為主,不但體現王維的隱逸思想,更以竹寓意古代文人那種不與世同流合污的正直與高潔的情懷;又如,木蘭柴中,以種植木蘭為主,春季開花,猶如白色的花海;而漆園則又是漆樹的生產園地所在,隨著秋高氣爽秋季的到來,漆園就慢慢變為金色;在植物表征上春有木蘭、辛夷與柳浪,夏有荷花迤邐好風光,秋有漆樹黃金葉,冬有遒勁槐樹枝。
在建筑布局上,王維巧妙地利用園內環境的自身特點,精心布局,把自己對于美的理解融入園中,形成了一個集形、聲、色、香、影等等諸多元素于一體的美妙的園林空間。讀者從詩集里結合畫作仿佛親身置身于輞川風光中,調動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以及感覺的體驗通感,可見當時輞川別業的園林聲音景觀元素的意境營造已經十分豐富。如竹里館,館式建筑藏于一片竹林之內,聞琴聲卻不見其人,這些園林建筑營造方式同時又是王維隱逸思想的重要表現。
2寄情山水的審美情懷
在審美活動中,主體的需要是動力和根據,客體是主體所選擇的對象和價值載體。人們千差萬別的審美需要又呈現出歷史性、時代性、地域性,如中國美學史上的“燕瘦環肥”之說。哲學乃是時代文化精神之靈魂所在,它于社會文化藝術以及生活生產而言是其相互作用的核心。 全盛時期的唐朝,山水畫已脫離在壁畫中作為背景處理的狀態而趨于成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成就,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盛世。此時出現詩畫互滲的自覺追求,將自然山水風景用詩情畫意生動描繪,同時山水畫作也開始影響造園藝術,詩人、畫家都直接參與造園活動,詩文、繪畫、園林這3個藝術門類已有互相滲透的跡象,園林藝術開始有意識地融糅詩情畫意。王維是我國最早把繪畫藝術與詩歌創作的表現形式相互滲透的畫家、詩人,同時也是把詩情畫意沿用至園林造園手法上的造園大師。
在這樣的時代文化背景下,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也相應達到了全盛的局面,尤其是盛唐時期,受到魏晉南北朝士流園林的影響,逐漸升華出情景交融、富含文人情懷氣質的文人園林。禪宗哲學思想的興盛,士人園林對于情景意境和風貌從六朝時在自然山林中悟道,轉化為從內心感悟一切從而將園林空間的“畫境”升華到“意境”。在禪宗追求適意自在、處世超然曠達與精神超然物外之哲理思想影響下,中唐以后士大夫注重內心感悟體驗,開始景慕追求小中見大、壺中天地的園林模式和藝術觀念,借助心理調整來進行人格的超越,為園林這種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藝術提供了善美體驗的無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與大自然的根本界限,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構筑了文人園林中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的園林空間。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和發展自由,使得王維生活的盛唐時代儒、釋、道三教全面發展,三者得以合流融匯于一些文人雅士的造園思想之中從而形成獨特的園林觀和融情山水的文化精神。
3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
意境的創造來自主體心靈對某種人生境界的體驗,就是詩人在審美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的統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是思想與形象的融合??梢姡饩趁啦粌H是一種造園者的營建,同時從造園者及詩人自身對意境的體悟和表達可以探索出其情感需求及獲得審美愉悅的思維活動,從而挖掘出內心深處的審美理想訴求。
王維在文學上的造詣不僅是詩歌,他對佛學的深刻理解也讓他有了“詩佛”的著名稱號,盛唐時代儒、釋、道三教全面發展,佛教尤盛的文化氣象,他的佛學思想與情趣體現在其詩歌、繪畫、園林等作品上,同時也是對自己內心的某種思想觀念和情緒境界的宣泄和表達,所以他的審美理想滲透在他的哲學思想中,不理解他的哲學思想也就不能夠理解他各領域各時期的紛繁的藝術作品,也就不能夠理解他在晚年半隱終南及為自己營建的輞川別業。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和輞川別業的園林營造不僅能夠代表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更是他縱情自然山水,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體現。
超越世俗的審美追求是王維山水田園詩中普遍具有的審美特征,受禪宗的影響,在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表現出將一切看得虛空的特點,立足于現實世界卻超越了現實。與陶淵明質樸的田園生活向往不同的是,相較于魏晉玄學追求的平淡之美,禪宗思想所追求的那種平淡是基于現實和當下的自然,在自然中體悟,在自然中感悟美。深受禪宗思想影響的王維,在輞川別業的營造及輞川集詩詠中無一不在流露他對這種精神超脫而又不脫離現實世界的追求。因此“半隱”的隱逸自由,是王維晚年在輞川別業審美追求的理想意景。
4結語
輞川別業的園林景觀,與其圖詠表達的結合,體現出道法自然的造園理念、融隋山水的審美情懷、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3個方面的審美文化特征。
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以及建筑設計行業的大浪潮下,形式表達凌駕于建筑技術之上的現象不容忽視,沒有思想的空間形式吞噬著當今社會的土地,但好在一批又一批有中國建筑文化的思想者們刮起清幽的風潮,如吳良鏞院士的人居環境理論、何鏡堂院士的“兩觀三性”理論,唐孝祥教授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論等。通過對王維輞川別業審美文化特征的淺析,也希望在充分理解其園林造詣的基礎上,能夠提供一點啟發,豐富風景園林設計中審美文化、美學理論的參考價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