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河南墜子的審美特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河南墜子這一地方性曲藝形式,產生并流行于民間,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從形成到發展,都和人民的生活與勞動緊密聯系在一起。這種藝術形式,綜合文學、音樂、表演于一體,以說唱為主要藝術手段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抒發感情。本文分別從文學審美特征、音樂審美特征和表演審美特征,對河南墜子的審美特征進行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河南墜子;民間曲藝;審美特征
一、文學審美特征
河南墜子的文學,屬于通俗文學、口頭文學一類。河南墜子的文學,在河南墜子這一綜合性藝術當中,起到主導性作用。所謂“曲本,曲本,一曲之本”,說明一個作品的成敗,關鍵在于其文學質量的高低。但這種作用又不是絕對的。河南墜子作為活在舞臺上的表演藝術,決定了河南墜子的文學,又是“有聲的文學”和“表演的文學”,它還要靠音樂以及表演的共同作用來完成。
河南墜子的文學(唱詞)創作,首要任務是塑造人物。趙派河南墜子《紅線羅帕》,是趙錚先生在原來的河南墜子《何文秀》的基礎上重新撰寫創作的中篇。王芝英是主要人物之一,他雖然文化程度低,相貌長得丑,但心地善良正直愛打抱不平,趙錚先生為了表現他丑中之美的地方,從“一聲怒罵嚇死個人兒”一直到“我府里就不要你這一號人兒”,特用一溜兒小人辰兒韻來刻畫描寫他,富有詼諧趣味,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生動、活靈活現。何文秀是全篇的中心人物,趙錚先生為了突出他的才華,以《秋吟》和《仲秋月》兩段即興吟詠的詩詞來刻畫描寫他的遭遇與抱負,其中《秋吟》中“我愛菊花朵朵艷,重陽送香到人間。問菊何以來遲慢,它要傲骨錚錚抗霜天。我愛修竹滴滴翠,亭亭玉立站庭院。任憑風吹和雨打,腰不折根不彎,身直節高心胸寬。我愛蘭花風姿雅,不要濃妝獻媚諂,一縷幽香清而淡,沁人肺腑潤心田。我愛紅梅不爭艷,不借顏色自身鮮,朔風送它飄香遠,雪花伴它舞翩躚,殘冬奈何梅花香,翹首怒放笑嚴寒,待到百花蘇醒時,含笑睡臥花叢間。我愛花中四君子,皆因為她們高風亮節,色正品端”,何文秀以花中四君子自比,其實也是趙錚先生以花中四君子自比,比喻自己的人格品性像“梅蘭竹菊”四君子一樣清雅淡泊。梅、蘭、竹、菊,自古以來就被人稱為“花中四君子”,趙錚先生將“四君子”寫進河南墜子唱詞中,不僅起到了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還為河南墜子的文學創作大添光彩,使河南墜子的美更加高雅清新。
二、音樂審美特征
曲藝的音樂基本是敘述型的,是從民歌發展而來的,為了適應“以詞敘事”這一文體的需要,必然要引起這樣或那樣的變化。曲藝音樂要講唱故事,因此其音樂主要是以敘述性為主(或者說是抒情性與敘述性相結合)。
河南墜子是一種極富地方性特色的曲藝形式,誕生于河南,是由漁鼓、道情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形成的新的曲種。河南墜子主要是用中州音韻來說唱,為使河南墜子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同時也融合吸收了一些普通話的字音(俗稱“京口”)。
河南墜子的唱腔,過去曾有“九腔十八調”之說,說明河南墜子的唱腔非常豐富。一般把唱腔分為:〔起腔〕、〔平腔〕、〔落腔〕、〔垛板〕、〔寒韻〕、〔扎板〕和〔曲牌〕等七種,其中〔起腔〕、〔平腔〕、〔落腔〕與〔扎板〕是常用唱腔,〔垛板〕、〔寒韻〕、〔曲牌〕不太常用,或有時根據唱詞的需要,把它們插在〔平腔〕與〔落腔〕之間使用。
河南墜子的唱腔屬于漁鼓道情類,漁鼓、道情的唱詞大多為七言,一個曲調多次反復演唱。也有唱曲牌的,其唱詞為長短句。但河南墜子卻采用以板腔變化的方式來發展其唱腔,也就是說,在原來基本的唱腔基礎上,根據內容的表現需要和演員自身的條件去發展變化唱腔。與此同時,還可以吸收一些民間民歌小調來作為曲牌使用,從而形成了豐富多樣、千變萬化的墜子唱腔。
河南墜子唱腔的板類雖然不多,但其豐富多樣、變化萬千的唱腔,卻可以很好地去表現各種不同的風格與內容。同一種板式唱腔,由不同的演員來演唱,會出現截然不同的風格與效果;甚至同一種板式唱腔,同一個演員來演唱,在不同的唱段里唱出來的也不相同;就是相同的板式唱腔,同一個唱段,在不同地區,由不同流派、不同師承關系的演員來演唱,也會有不同的風格與效果。正是這種發展變化的唱腔形式,使河南墜子的藝術表現力大大增強。
河南墜子音樂唱腔,新中有舊、舊中有新,和一曲多變,萬變不離其宗的特點而深受大眾的喜愛。
三、表演審美特征
河南墜子的表演,與戲劇、戲曲等其它表演藝術門類不同,因為它主要是以第三人稱的敘述為主,這就決定了河南墜子的表演只能是模擬和寫意式的,是敘述中的模擬。河南墜子的表演,不要求多大的舞臺,多大的動作,多多的道具,只需演員一人,有說有唱,有表演有敘述,一人可扮演多個角色,裝文扮武,跳進跳出,就是一臺大戲。演員表演時不需要過多的形體動作和復雜的面部表情,只需以變化豐富的聲音造型、眉眼間的生動傳神和精準到位的手勢身段來刻畫鮮明生動的人物性格。這種高度濃縮概括、藝術化的虛擬、寫意式的表演,充分調動了觀眾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演員與觀眾共同創造著舞臺形象,從而完成了作品的三度創作。
精湛的表演可以為作品添色增輝。河南墜子的表演主要是以第三人稱(演員)敘述故事為主,這就決定了演員在表演時,大部分是以演員自身的形象呈現在舞臺上的,作為臺下的觀眾不僅欣賞演員模擬的人物形象,同時也在欣賞品味演員自身的舞臺形象。演員自身的文化素養、藝術積累的不同,使每個演員對作品的理解與詮釋又各有不同,所以出現了許多表演藝術家和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
趙派河南墜子的創始人是趙錚先生,她的表演藝術在吸收了戲曲表演藝術的成果之后,根據曲藝說唱藝術的特點,著意于對生活的體驗,創造了寫意式的趙派表演風格。趙派河南墜子的表演藝術以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為主,表演動作、表情點到為止。例如趙派河南墜子《晴雯撕扇》中,“忽聽得院門外一陣陣腳步響,小晴雯悄悄地睡臥在小竹床”,左手持簡板肘部彎曲于左腰平齊,右手空掌輕托右腮,頭向右側傾斜,瞇著眼睛作睡狀,使“小晴雯悄悄地睡臥在小竹床”的畫面呈現了出來。
[參考文獻]
[1] 黨志剛.從河南墜子《玉堂春》看“趙派”藝術特色[J].曲藝,2016,09.
[2] 張平.河南墜子:中原大地的藝術瑰寶[J].東方藝術,2012,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