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與農業經濟的融合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今國民經濟的發展已經離不開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支撐,因此要依靠人工智能推動農業產業的創新和改革,促使信息技術與農業經濟的深度融合,贏得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農業經濟;融合機制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8-0076-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1  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與農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助推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做好深度融合工作是振興農村的新途徑。從政策上來看,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框架。從農業產業的角度來看,已經由以往的分散經營轉化為合作共贏、規模經營的階段,這就需要對傳統服務體系進行改革與調整,以便更好地適應階段性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發揮著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確保質量安全、實現農民增收的關鍵作用。通過深入產品營銷、規模生產等環節,打造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商業模式和生產服務體系?;ヂ摼W、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有效匯聚農業生產、消費等方面的大數據,可以動態化跟蹤并分析當前市場的產品需求形勢,形成農產品生產大數據,能夠準確把握特定農產品的播種面積、產量,避免農民盲目跟風生產。通過引入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能夠實現農業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例如,網絡預訂、農村生態旅游、餐飲等,打造智慧化的農業生產系統,有利于農業生產透明化、種植技術科學化,同時也可以有效控制生產成本,減少面源污染,提高產品質量[1]。
  2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與農業經濟融合的策略
  2.1  加大宣傳力度
   從廣泛的調研活動來看,農村基層還有近半數的龍頭企業、產業大戶在互聯網采購、營銷等方面沒有“動作”。并且,對于互聯網的應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的協作認知主要局限在營銷領域,尚未拓寬到種植生產、產品加工等方面。農民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缺乏足夠的認知,基礎設施建設不規范,沒有相應的互聯網人才,在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缺乏信心。對此,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企業、種植大戶、示范戶認識到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應用空間,使其貫穿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全過程,包括生產種植、研發設計、物流營銷等,讓他們具備掌握新技術的知識和動力。
  2.2  鼓勵商業模式創新
   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融入到農業經濟之后,不僅可以創新多項技術成果,也可以帶來農業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些創新也會給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監測機制帶來新的挑戰。對此,國家要對農業模式的創新出臺激勵政策,遵循包容、發展的管理原則。如產品眾籌,這是一種“互聯網+農業”的新型商業模式,要加強監管,構建明確的框架,深入挖掘擁護數據,實現個性化定制。
  2.3  打造技術共享平臺
   技術共享是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農業經濟的重要體現。要進一步推動科研設備共享、創新成果共享、人力資源共享,突出實施成效。要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為創新創業提供必要條件,打造專業、高效的技術共享平臺,加快成果轉化效率。對于大數據的所有權歸屬、使用規范等應當明確責任追究,完善頂層設計,建立大數據中心管控系統,不斷拓寬新技術、新平臺的公共服務范圍,將數據、通信、人工智能高效融合。
  2.4  設立整合機構
   要讓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農業經濟深度融合,就要整合機構,發揮主管部門的引領協同作用。例如工信部、科技部、農業部、商務部等,這些機構需要對農業經濟的某一環節進行管理和調控。但從現有的機構體系來看,還缺乏統籌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經濟融合的機構,不利于整合這些新技術,減少了各產業與各環節數據的共享性。
  3  結束語
   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農業經濟的深度融合和發展,就要有效依托創新技術優勢、市場優勢、資金優勢,鼓勵中小型企業在數據使用、共享上進行改進,大力完善基礎軟件設施,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更為高效的云計算服務和數據開發平臺。
  參考文獻:
  [1]李芊池,于紅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1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