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與服飾圖案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對于所有服裝設計專業來說,服裝與服飾圖案是必不可少的課程學習內容,通過尋找基礎圖案與服飾圖案之間的關聯性與差異性,來實現將服飾圖案的創作以及相關工藝方法應用到實體的服裝當中,并使之貫穿于整個課堂學習當中。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創作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服裝市場的理解與領悟。通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并應用于服飾圖案的設計當中,這充分體現了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特色與追求。
【關鍵詞】服裝 服飾圖案 高職院校 教學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30-02
從概念的定義上來看,可以將“圖案”等同為“設計”,在英文當中的單詞為“Design”,一方面它有制圖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兼具設計的意思。而從狹義概念上來看,圖案也可以解讀為裝飾紋樣,通過對現實生活當中的自然事物以及實體進行抽象、提煉以及意象化加工,利用夸張、簡化、虛擬等藝術創作方式,從而獲得具有裝飾性價值以及效果的試樣圖案組織形式。而從概念范圍來看,圖案中包含服飾圖案,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它主要的作用是服從于服裝的設計和需要。從作用與性質上來看,服飾圖案可以起到裝飾服裝的作用。通過層次多樣的服飾圖案色彩交替,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服裝設計者的色彩審美素養,使得服裝設計者更好的理解色彩運用的核心,在運用色彩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從我國的教育體系來看,面向職業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伴隨著工業化水平達到一定程度。
1.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特征
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適應高職學生教育的改革方向,需要在結合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根據學生的未來職業規劃,培養學生在未來崗位上的工作能力,做到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就能夠適應,不需要適應期。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的高職教學中,能做到這點的學校仍然很少,其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其最為薄弱的環節,進入企業后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練與適應才能真正滿足企業的要求,這一適應周期為一個月至半年不等。由此看來,這種情況不僅加劇了企業的用工成本以及風險,而且學生也將面臨一系列的問題,面臨著要么調換崗位,要么無法找到合適工作的尷尬境遇。目前的實際情況,從一方面來看對專業性人才具有極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
迄今為止,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總數超過2000所,其中高職高專院??倲党^一半,高等教育的年均入學率高達23.3%。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院校的招生規模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這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應,考慮到高職院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它與面向研究的大學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可以嘗試全新的道路。盡管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學生都是當代青年接受教育,構建三觀的重要時期,但是它們也存在一些無法避而不談的缺陷與不足。
2.服裝與服飾圖案在教學所起到的作用
從設計學理論來看,服飾圖案是極具裝飾性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因此服飾圖案在服裝設計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社會生活中的大部分服裝都是需要進行圖案裝飾的,經過圖案裝飾的服飾能夠更加彰顯出設計感與藝術價值。隨著當今社會風氣不斷崇尚個性化與符號化,而具有極強裝飾特征的服飾圖案所展現出的裝飾性與靈活性恰好滿足了這種需求,因此服飾圖案也呈現出愈加廣泛化與多樣化的特征。
?。?)實踐能力的培養與鍛煉
服裝與服飾圖案課程作為服裝設計類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它是依托實用性與藝術性而存在的?;诟呗氃盒5恼n程教學實踐,對服裝與服飾圖案課程體系與內容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整與革新。在高職院校當中,一些將工作與學習的結合作為教學宗旨,然而就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教學活動仍然無法實現工作教育與學習教育的結合,而將課堂知識與未來實踐相結合就更無從談起。為此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從而更好的符合社會實踐的發展需求。服裝與服飾圖案教學中要對圖案的造型、個性化元素的設計能力進行培養,并嘗試與不同類型的服裝進行搭配,在高階的學習當中更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重視與企業的合作,搭建學習基地。
對于高職院校服裝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所具有的優勢是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進行針對的實踐,做到學以致用,這樣能夠更好的實現知識的內化,對于未來走入工作崗位的學生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機會。對于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所能夠獲得的實踐機會少之又少,這也成為了高職院校學生未來工作的核心壁壘,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適應未來的工作,獲得寶貴的就業機會以及發展空間。
?。?)專業知識的豐富與積累
學生還應該對目前服裝與設計領域的圖案流行趨勢、工藝發展以及表現技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掌握。例如最近幾年春夏季,面料圖案成為了整個服裝界的流行趨勢,且主要以繁復的花卉以及滿地的紋樣為主要特征。而隨著數碼印花技術的逐步成熟,學生也應該對這種工藝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掌握市場的流行趨勢。
作為一種極富裝飾性的藝術形式,服飾圖案是服裝設計的關鍵所在。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人們對于服裝的追求也呈現出更多的個性化特征,服飾圖案的發展也正契合了這種變化趨勢,使得服飾圖案在更多的場景中得到了應用?;诟呗氃盒5慕虒W目標以及專業特征,使得服飾圖案成為溝通學科橋梁的重要學科,承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盡管是基礎性學科,但是它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服裝設計、工藝以及結構功能等,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服裝與服飾圖案的特征應用
在服裝與服飾圖案課堂教學當中,切記要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深刻的記憶,充分理解教學內容,不能夠單純的生搬硬套。課堂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透徹的理解所學習的知識,強化記憶,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這不僅僅需要任課教師的施教,還需要學生與老師的緊密配合,共同營造和諧、融洽、高效的學習氛圍。相比較而言,學生的學習所占比重更大。在課堂教學當中,親手實踐是服裝與服飾課程當中最容易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方式方法。 (1)圖案的理解和感知
對于服裝與服飾圖案的學習來說,圖案認知是其重要開端。針對性的選擇教學方式將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如果選擇錯誤的方式則會讓學生感到無趣和無聊,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對于圖案的學習不能單純通過書籍來獲取知識,需要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靈感,讓學生從家具、建筑中尋找與圖案有關的素材,從一些耳熟能詳的圖案著眼,并逐漸延伸到具有一定創意元素的圖案。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強化學生對圖案的敏感程度,有助于加深興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針對性的去選擇圖案以及色彩,并將其與服裝相結合。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學生會遭遇到許多問題,如設計原則、設計方法、加工工藝等等。這就需要任課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每個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不盡相同,任課教師需要依照不同學生的特點給予引導和教育。
(2)圖案分類與表現形式的學習
對于服飾圖案的學習需要全面且深入,這其中包括人物圖案、動物圖案、風景圖案、幾何圖案以及傳統圖案,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受到學習課時的限制,因此可以在初步學習后,針對個人的興趣再選擇性的進行研究與學習。在表現形式上來看,不僅包含有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還包括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在表現學習當中,紋樣組織形式是其中的核心所在,充分理解和領悟這部分內容將有助于服飾圖案學習的深入。
通過大量的服飾圖案分類與表現形式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大量積累圖案素材,并利用這些圖案素材進行再創作,甚至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服飾圖案,由學習走向模仿,再走向創作,最終能夠實現獨立創作符合潮流發展趨勢的服飾圖案。
(3)圖案的工藝表現手法
這部分內容需要任課教師擁有大量流行圖案裝飾工藝手法的積累,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工藝表現手法的學習。在服飾圖案當中,一方面需要圖案紋樣的設計,而另一方面則需要較深的紋樣工藝處理手法方面的造詣。只有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夠設計出具有加工可行性的服飾圖案,避免出現后期表現難度較大的圖案。在綜合學習和考量市場中流行的工藝表現手法后,還可以在后續的學習與實踐中嘗試加入自己對于工藝技法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完成自行設計,這對于學生創新能力與自主動手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都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學生而言,成為一名合格的服飾圖案設計者不僅要有扎實的圖案設計功底、捕捉時尚潮流的敏銳觸覺、色彩的運用掌控能力,而且要對圖案的工藝表現技法熟稔于心,這有助于提升所設計圖案的可行性,以及后期圖案表現程度的客觀預期。
?。?)服裝與服飾圖案在實踐中的應用
服裝與服飾圖案的實踐應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在諸如純色衣物、鞋子、褲子等服裝上均可以嘗試進行創作,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彰顯自己的設計品位。服裝與服飾圖案不能單純保持在紙面上,需要將其付諸實踐,這就需要任課教師為學生創造大量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將自己所設計的圖案付諸實施,形成完成的服裝產品。藉此,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圖案創作熱情,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對整個服飾圖案的設計與工藝處理流程有較為全面的認識,這對于未來傾向于走向設計崗位的學生也是一次不錯的鍛煉。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服裝與服飾圖案的分析,全面的闡述了服裝與服飾圖案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作用以及教學特點。需要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基于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理解情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踐與興趣傾向的素材加入到課堂當中,實現理論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基本素養扎實可靠、人格完整健全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圖案與服飾基礎[C].東方出版中心, 2018.
[2]關于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應體現高職特色[Z].http://www.studa.net/gaodeng/ 110808/08154793.html.
[3]初探服裝設計教學——將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深入到服裝專業課教學中[Z].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18178610.
[4]張樹新.服飾圖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周建.服飾圖案藝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2.
[6]徐靜,王允.服飾圖案[M].上海: 東華大學出版社, 20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