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會理地區小葉榕榕管薊馬的發生和防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榕管薊馬(Gynairothrips uzeli zimmerman)是為害會理地區小葉榕生產的最主要害蟲,具有繁殖量大、世代多,甚至出現世代重疊。通過觀察本地小葉榕榕管薊馬種群消長規律及為害特點后,為制訂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榕管薊馬;形態特征;為害規律;防治措施
  會理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西連攀枝花,南與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州相鄰,是古南方絲綢之路必經要塞,素有“川滇鎖鑰”之稱??h城北依玉墟山脈而建,地處城河與西河交匯處,海拔1793m,年均氣溫15.1℃,季節變化不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享有“小春城”之美譽。由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歷史遺存豐富,近代城市建設特色突出”,201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小葉榕,隸屬于??疲∕oraceae)榕屬(Ficus),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園林景觀植物,因其生長茂密,樹型美觀,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南方城鄉道路、廣場、公園、人造景點、庭院的主要綠化樹種。本地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種該樹,主要作為城市綠化街道主要樹種使用,在縣城順城路、西北環線等街道栽植有1500余株,現已長成胸徑超過25cm以上的大規格樹木。由于該樹種在本地表現出適應性好、容易成活、生長迅速、干冠優美等優點,之后在植樹造林、園林造景及苗圃生產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本地已栽植有小葉榕近3萬余株。之前引種小葉榕時本地植物病蟲害檢疫工作制度尚未完善,導致了榕管薊馬隨著引種傳播而來,其后在種植管理中,發現榕管薊馬已成為危害最頻、且為害最為嚴重的害蟲,在小葉榕上普遍發生為害,且蟲害交替發生,世代重疊,成蟲和若蟲通過刺吸式口器吸取嫩葉、幼芽的汁液而為害,嚴重時造成樹葉卷曲、畸形、變色、脫落,大大危及了小葉榕的健康生長,降低了其觀賞價值。故此,對這種害蟲的預防與防治,已成為本地小葉榕種植管理中的難題。通過對榕管薊馬為害發生特點的觀察,在總結、分析歸納前人的一些防治方法后,對有效開展防治工作做了有意義的探討,并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1形態特征
  榕管薊馬又名榕母薊馬,屬于纓翅目管薊馬科的昆蟲,主要分布于我國的福建、廣東、海南、四川、貴州、云南、上海等地。成蟲體長1~2.5mm,體黑褐色,觸角8節,念珠狀,1~2節為褐色,3~6節基部為黃色,第3節最長??谄麂S吸式,翅膀透明羽纓狀不善飛行;前胸除了背板后緣角有1條長鬃;前翅透明,翅中部不收窄,前后翅緣呈平行狀,間插纓15條,前緣基部有3條前緣鬃。前足脛節黃色,中、后足脛節大部分褐色;體形細長,腹末端尖狹呈管狀。
  卵成腎形乳白色成塊狀產于葉癭內,初孵若蟲體小如針尖,無色,不易為肉眼所見;若蟲共4齡,生活于餃子狀的葉癭內,銼吸嫩葉汁液;成蟲體黑色有光澤,體長2.3~2.8mm。腹部有向上翹動的習性。其發育代數與溫度關系密切,在干旱季節和地區易釀成災害,平均每個蟲癭內有幼蟲30頭,最多的每個蟲癭內蟲數達近百頭。
  2為害特點
  主要以低齡小葉榕為害較重,其成蟲、若蟲銼吸榕樹嫩葉和幼芽的汁液,造成大小不一的紫紅褐色斑點,芽梢凋萎,葉片沿中脈向正面折疊,形成餃子狀蟲癭,數十頭至上百頭成、若蟲在蟲癭內吸食為害,受害嚴重的榕樹整株嫩葉卷曲成餃子狀,嚴重影響葉片光合作用,植株正常生長,令葉片失去光澤,其排泄物還可誘發煤污病,嚴重時榕樹枝條干枯,葉片脫落,葉片皺縮甚至脫落,使樹木生長受阻,光合作用減弱,嚴重降低觀賞、經濟價值。
  3為害規律
  會理縣城屬中亞熱帶西部半濕潤氣候區,具有豐富的自然光熱資源,全年日照、年均溫、極端最高氣溫、及無霜期、年均降雨量等主要氣象因子詳見表1。
  據前人研究報道,榕管薊馬生長適宜氣溫為20~30°C,氣溫25%、濕度50%~70%時最適宜繁殖,尤其干燥的氣候更為有利。據多年觀察,由于會理總體氣候暖和、氣溫與濕度比較適宜榕管薊馬的快速生長繁殖,故在本地該蟲1年可發生9~11代,甚至出現世代重疊,在日平均溫度25°C時,各代歷期25~30天,每年3月初開始出現第1代,大多在蟲癭內化蛹、產卵,在冬季低溫時發育緩慢,越冬現象不明顯,當氣溫回暖時,則活動取食為害,每年5~6月初夏和9~10月深秋是該蟲發生高峰期。2018年受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明顯增多的趨勢影響,本地1~6月間溫度與常年比較正常略偏高,降水總量、光照條件較常年正常,夏旱較重,特別是在城市街道環境,由于光照時間長,熱量高,榕管薊馬生長繁殖較常年更為迅速。2017年冬末春初時,結合縣城順城路改造工程需要,對影響機械進入施工的行道樹小葉榕枝干進行了重度修剪,之后嫩枝、嫩葉叢生,再加上2018年天氣干燥悶熱,樹體內部通透性較差,造成了榕管薊馬發生嚴重,危害猖獗,株受害率達到了80%,評價每片葉的蟲口密度達到了8頭,嚴重影響了小葉榕的生長及觀賞效果。
  4防治方法
  根據榕管薊馬在本地的為害發生特點,有機結合物理、生物及化學等防治方法,進行了綜合防治。
  4.1物理防治
  在2月下旬榕管薊馬小面積發生時,修剪越冬枝梢、蟲枝及蟲癭,集中后進行銷毀。
  4.2生物防治
  在4月上旬時用烏桕葉或蓖麻葉兌水5倍煎煮,過濾后冷卻噴灑,或用0.3%印楝素1000倍液噴灑效果較為明顯。
  4.3化學防治
  未形成蟲癭時,噴施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在5月份蟲口高峰前期,噴灑2.5%魚藤精乳劑或10%氯氰菊酯1500倍液、50%殺螟松乳劑2000倍液或15%噠嗪酮乳油1000~1500倍液,施藥間隔為7~10天,連續施藥2~3次;已形成蟲癭時,則改用埋施15%涕滅威顆粒劑,胸徑25cm的樹木用藥15~20g。同時為防止長期連續使用同一種或同一類藥劑產生抗藥性,采用交替使用、科學混用農藥等方式結合用藥,如菊酯類乳油1500倍液+國光樂克(5.7%甲維鹽)2500倍液,防治效果更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53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