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地區油茶煤污病的發生及防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對宿松地區油茶煤污病的病原真菌、侵染途徑及發生的氣候條件、流行發生規律、危害癥狀進行了闡述,并總結了相關的農藝、生物和化學防治措施。
關鍵詞 油茶煤污病;病原;流行規律;綜合防治;宿松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2-017-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08
Abstract The pathogen, infection cycle, epidemic regularity and harmful symptoms of Camellia oleifera coal smudge in Susong area were elaborat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control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Oil tea sooty mold;Pathogen; Epidemic regularity; Comprehensive control; Susong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又名茶子樹、茶油樹,為山茶科山茶屬常綠小喬木。作為是一種重要的油料木本植物,油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山地、丘陵地均能生長,且具有較高的產油量,頗受農戶的青睞。近年來,宿松縣委、縣政府把油茶基地建設作為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依托國家重點林業項目,以西北部山區和中部丘陵區為重點,大面積營造油茶經濟林,同時采取激勵機制,鼓勵支持林農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油茶造林得到快速發展,每年按1 000 hm2的造林速度推進,2018年全縣油茶造林面積已達到0.733萬hm2,早期栽植的油茶已逐漸進入結果期,部分造林企業、大戶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但隨著油茶栽培面積的迅速擴大,油茶病害問題日漸突出。據調查,油茶病害幾乎在宿松縣所有的油茶林和育苗基地均有發生,其中20%~30%的林地發生嚴重。其中油茶煤污?。∣il tea sooty mold)又名油茶煤病,油茶煙煤病。該病在長江流域以南各?。▍^)的油茶產地均有發生,是油茶的重要病害之一,宿松地區油茶園局部發生,但一旦發生則危害嚴重。然而,該病害在宿松地區還沒有人做過系統的調查和研究,為了更好的防治宿松地區油茶煤污病,有必要對該病的病原、侵染循環、流行規律、危害癥狀進行了闡述,并總結了相應的農藝、生物、化學防治措施,旨在為當地油茶種植產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1 病原
煤炱科(Capnodiaceae)和小煤炱科(Meliolaceae)中的多種真菌均可以引起油茶煤污病。宿松地區林地發生較普遍且危害較重的由煤炱科多個生理小種共同引起,為害茶葉的富特煤炱和茶槌殼炱。該菌產生有隔菌絲,子囊座圓柱形,可分枝,頂端膨大成頭狀;子囊棒形,大小為(30~45) μm×(10~26) μm,含孢子4~8枚,雙行排列;子囊孢子長橢圓形或梭形,深褐色,具3個橫隔膜,大小為(10~15) μm×(4~5) μm;分生孢子器瓶形,具長柄,全長850~1 100 μm。油茶上發生的小煤炱科真菌已知的有山茶小煤炱菌[Meliola camelliae(Catt.)Sacc.],它們是完全表生的,對油茶一般不造成重大損失。
2 侵染循環
煤炱菌腐生或寄生性生長繁殖,腐生性真菌以昆蟲排出的蜜露為主要營養來源,有時也利用寄主葉片本身的滲出物,寄生性以寄生在其他真菌上或葉表寄生菌(靠吸器侵入寄主)。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越冬,當葉、枝表面有灰塵、蚜蟲蜜露、介殼蟲分泌物或植物分泌物時,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傳附其上即可生長發育,因遮光而影響寄主的光合作用在枝葉表面。病菌的菌絲和分生孢子又可借氣流、昆蟲傳播,進行重復污染。
3 流行規律
3.1 昆蟲活動和蟲口密度
油茶煤污病的流行與同翅目昆蟲的活動和蟲口密度密切相關。在浙江,誘發油茶煤污病的昆蟲主要是刺綿蚧(Metaceronema japonica Mask)和油茶黑膠粉虱(Aleurotrachelus camelliae Kuwana)。它們除為煤炱菌提供營養外,也是病菌的攜帶者和傳播者。
據研究發現,如果越冬前(11月)油茶每張葉片上的蚧蟲數平均不足1頭,次年一般不發病或發病很輕,平均每葉5頭以上者,次年發病嚴重。越冬后,平均每立方米樹冠有老熟蚧蟲50頭以下者不發病或發病很輕,如蟲口超過500頭則發病嚴重。
蟲口密度的消長受寄主、天敵和環境的影響,常具周期性。油茶煤污病的流行隨著誘病昆蟲蟲口密度的變化,也有周期性。周期的長短因條件而異,一般在自然條件下約10~12年成災1次。
3.2 氣候條件
煤炱菌喜涼爽、高濕的環境,生長最適溫度為10~12℃。因此,高海拔的山區(500~800 m)比低山丘陵區發病重;陰坡、山塢、密林比陽坡、山脊、疏林發病重。長期荒蕪的林地、草灌叢生、通風透光不良、濕度大,也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在一年中,3—5月和9—11月是病害流行高峰期,與刺綿蚧排蜜高峰期(3—4月和9—10月)相適應。夏季炎熱而干燥,枝葉表面菌苔多萎縮干裂,停止發展。
4 危害癥狀
油茶煤污病的癥狀是由病原菌在枝葉表面生長產生的菌落而形成的。其營養菌絲、繁殖結構和孢子等大多是暗色的,故菌落呈黑色煙塵狀斑點。由于病原菌的種類不同,癥狀也不完全一致。常見危害較大的一種,枝葉上最初出現黑色煙塵狀斑點,圓形或不規則形,較稀薄,在葉上多自葉正面主脈兩側產生,后逐漸擴展并增厚,葉背面也有發生,形成一層黑色煙塵狀菌苔,厚可達0.4 mm。菌苔表面粗糙,或呈絨毯狀。在病菌分生孢子器大量產生時,菌苔上可見密生的鬃毛狀突起物,高可達1 mm,在缺乏營養或環境條件不適時,菌苔收縮干裂,可自葉面剝落。有些油茶煤污病只在葉表散生點狀或塊狀黑色菌苔,對油茶的危害較小。煤炱菌常借同翅目昆蟲排出的蜜露為營養來源,故病枝葉上??梢娪羞@類昆蟲危害。 5 防治措施
油茶煤污病主要隨蟲害猖獗而流行,防病的關鍵在治蟲。
5.1 農藝防治
選擇優良的抗性品種,林業相關部門及時掌握當前新的推廣,特別是高產、優質和抗性強的油茶品種,通過合理的引種、試種,大面積推廣能夠有效的減少病蟲害發生。從栽培措施上,加強油茶林的撫育管理,清除易感宿主的灌木,冬季修剪時,減去這些有病蟲的部分,注意對剪口處的處理,剪鋸口常常是許多病菌的侵入門戶,也是某些害蟲的越冬場所,所以應對剪鋸口進行適當處理,如在傷口上涂抹石灰水進行消毒處理。增進樹膛內的通透性,改善光能利用條件,適當加強水肥管理,特別是促使林木生長健壯,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又形成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
通過林下套種牧草,如苜蓿、白三葉等豆科牧草,其高效的共生固氮作用既能為油茶生長提供氮素營養,促進油茶生長,減少化學肥料的施用,同時可以進一步增強其經濟附加值,促進林牧業的協調發展。并且豆科牧草花期長,有利吸引蜜蜂、切葉蜂等有益昆蟲,減少蚜蟲的危害,起到病蟲害繁殖效果,同時改善土壤的團聚結構,增強油茶的抗病能力。
5.2 生物防治
5.2.1 利用天敵 黑緣紅瓢蟲(Chilocorus tristis Fald.)是蚧蟲的主要天敵,分布甚廣。成蟲有群集性和假死性,較易捕集??稍谄跋x密度高的林分中收集,攜至發生蚧蟲和煤污病的林分中釋放。據觀測,4月份在蚧蟲蟲口指數低于50%的林分中,每株釋放1~2頭瓢蟲就可達到控制蚧蟲和煤污病的目的。瓢蟲的遠距離運輸以在越冬期進行為好。
5.2.2 拮抗微生物篩選利用 多種有益微生物芽孢桿菌對真菌性病害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進一步實驗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進行生物防治,達到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有效降低油茶煤污病的作用。
5.3 化學防治
在蚧蟲孵化盛期至2齡前噴藥。常用有較好效果的農藥有50%馬拉硫磷1 000倍液,25%亞胺硫磷2 000倍液,50%三硫磷1 500~2 000倍液,柴油乳劑、波美1~2度石硫合劑、10~20倍松堿合劑等?;蛴?0%樂果乳劑加水1倍或2倍,涂刷于油茶樹干基部,刷成40 cm寬的藥環,對蚧蟲的殺傷效果可達80%,涂干時間以6—7月為佳。施用農藥應注意保護天敵,在蚧蟲密度不很高的林分中不宜濫用。三硫磷對蚧蟲天敵黑緣紅瓢蟲的毒性較小。
參考文獻
[1] 饒輝福,丁坤明,饒漾萍,等.油茶主要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 植物醫生,2013(3):16-17.
[2] 魯為川. 油茶煤污病防治方法[J]. 新農村,2008(8):16.
[3] 曹志華,束慶龍,張鑫.安徽油茶病害發生與識別[J]. 安徽林業科技,2011(1):55-58.
[4] 王向衛. 農藝措施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1):133.
[5] 魏娟,鄧欣. 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茶樹病害研究進展[J]. 蠶桑茶葉通訊,2008(5):25-27.
責任編輯:劉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