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果桑菌核病的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桑葚營養價值高、保健效果明顯,栽植果桑的經濟效益好,發展前景廣闊,但是其生產中常發的菌核病不利于果桑的優質高產。該文結合太和縣果桑栽植的實踐,對果桑菌核病的發生規律、發生原因等進行了分析,并從農業防治、化學防治2個方面提出了其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果桑菌核病;發生規律;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0-0072-02
  桑葚口感佳,營養價值高,富含蘋果酸、維生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補血、降血壓和血脂、清理腸道等作用,被譽為“天然富硒水果皇后”[1],不僅可以直接用于鮮食(果肉汁多、口感酸甜),也可以進行深加工(用于制作桑葚酒、桑葚汁、桑葚罐頭、桑葚果醬等)。桑葚的上市季節為4—5月,此時為水果淡季,市場價格高。此外,桑葉可以用于養蠶。因此,果桑種植的經濟效益較為可觀。近些年來,果桑種植在太和縣逐漸興盛起來,栽植面積逐年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受栽培管理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果桑菌核病的發生程度逐年加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果桑的產量及品質。本文結合太和果桑生產實踐,介紹了果桑菌核病的發生癥狀、發生規律等,并提出了綜合防治技術。
  1 發病癥狀
  果桑菌核病又稱白果病,屬于真菌病病害,主要對桑葚造成危害,發病后果實原有的紅紫色消失,表面失去光澤度,個體變大或者變小。果桑菌核病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分別為肥大性菌核病、縮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2],其中危害最大的為肥大性菌核病。
  1.1 肥大性菌核病 桑葚染病后果實個體腫大,內部空虛,發病后期果實的外部顏色轉為白色,大部分脫落,無法食用;發病重的情況下,整株樹上的桑葚全部發病,導致桑果絕產。
  1.2 縮小性菌核病 桑葚感染上此類病原菌后,果實個體縮小,質地較硬,表面產生很多病斑(灰褐色),顏色由紅紫轉為灰白,打開發病桑果內部可看到較硬的黑色菌核。
  1.3 小粒性菌核病 桑樹上的小果容易受到此種病的侵染,發病小果個體明顯膨大,表現出子房肥大,果實表面顏色全部轉為灰褐色,果實內部子房內有小型的菌核,果實發病后很容易脫落[3]。
  2 發病原因
  2.1 果桑品種的抗病能力存在差異性 不同的果桑品種對菌核病等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不同,侵染發生的程度也有所差異。一般熟期較早的果桑品種容易受到侵染發病,熟期偏中或者晚的品種發病幾率有所降低。
  2.2 高溫多雨 果桑開花時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菌核病的發生情況。如遇持續降雨天氣、土壤濕度過大,溫度較高,則土壤中的病原菌很快萌發,抽生出子囊盤,導致果桑發生菌核病。
  2.3 栽培管理粗放 果桑林間若管理不當,林間密度過大,或者枝條長勢過旺,均可導致林間透風性不好,光照條件差,容易發生菌核病。一般上一年菌核病發病程度重的果桑園內發病嚴重。如果栽植地的地勢低洼,容易積水,從而誘發菌核病的發生。
  2.4 栽培年限過久 果桑的栽培年限與菌核病的發生有很大的關系,一般栽培年限越久,菌核病的發生程度越重。對于新建的果桑園,當年一般不會發生菌核病,栽植的第2年菌核病有輕度發生,之后若不及時進行防治,發病程度逐年加重。
  2.5 田間病原菌積累過多 田間積累的病原菌數量是導致菌核病發病的一個主要因素。一般果桑栽植1~2年時會有菌核病輕度發生,若不能及時做好清園及防治工作,則菌核病的發病程度會逐年增加。
  3 發病規律
  菌核病的病原菌為子囊菌亞門的真菌,越冬的場所在土壤中。第2年春季溫度、濕度條件均適宜的情況下,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開始萌發,抽生子囊盤,產生子囊孢子,在大氣等的作用下擴散到果桑上,產生初次侵染。菌絲先侵染到果桑雌花的子房內,最后形成的菌核隨著桑果而脫落到土壤中越冬,來年繼續對果桑產生侵染,由于果桑開花的時間較短,因而當年發生再次侵染的可能性相對較低。果桑的花或者果實染病后,通過接觸可導致未發病的花果侵染發病[4]。
  4 綜合防治技術
  果桑菌核病的防治要采取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實施綜合防治,在確保果桑生產的安全、經濟的基礎上,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
  4.1 農業防治
  4.1.1 選用良種 選擇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適合在當地栽植的性狀優良的果桑品種,要求花期與菌核萌發的時間錯開,避開其高峰感染的時間。
  4.1.2 合理建園 果桑的栽植地要求透風良好,避免低洼的地塊,適當降低建園的密度,以控制在4500株/hm2左右為宜。建園時果桑栽植宜南北方向,以培養出較高的樹形,提高果桑林間的透風透光性。果桑園內不可與草莓、油菜等進行套種,避免互相交叉感染。果桑忌澇,因而要配套完善的溝渠,及時排水,以降低田間土壤濕度,達到雨停田干的效果。
  4.1.3 加強林間管理 冬季適當修剪枝梢,并將長勢不佳、下垂、發生病蟲害、衰老枯萎的枝條剪掉,清理出去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冬季對果桑園進行土壤深翻,將菌核病的一些菌核埋到土壤的深處,創造不利于其萌發的條件。如果冬季未進行深耕,則需要在2月底至3月初實施深耕1次,深度超過10㎝。桑葚采摘后及時施肥,然后深翻土壤,將菌核埋入到土壤深處;也可以在桑樹萌芽之前在園內地面上覆蓋1層土,以提高土壤的溫度,創造不利于病原菌出土的條件。
  4.1.4 清除林間發病的桑果 果桑林間菌核病的病原菌不斷積累,導致病害發生程度加重。因此,需要在林間多檢查,對早期發病的果實、枝條等進行及時的清理,以降低來年田間病原菌的基數,有效降低病害的發生程度。
  4.2 化學防治
  4.2.1 土壤消毒 果桑菌核病的病原菌越冬場所主要在土壤中,如果菌核病的發生程度較重,則表明土壤中的病原菌基數較高,因此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冬季對果桑園進行清理,將發病的枝條、枯枝落葉等全部清理干凈,并對準地面噴灑45%晶體石硫合劑100倍液、波爾多液等。當溫度達15℃左右時,菌核病病原菌的子囊盤開始出土侵染,此時防治的效果最佳??稍诠@內土壤上噴灑藥劑與土壤的混合物(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kg/hm2與過篩的濕潤細土225kg/hm2混合),對菌核的萌發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可以有效防控菌核病的發生。
  4.2.2 桑樹消毒 在桑樹萌芽前對準樹體噴施高錳酸鉀2000倍液等進行消毒。
  4.2.3 藥劑防治 選擇效果好、毒性低、可以用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藥劑,如腐霉利、菌核凈、多菌靈等,藥劑的濃度按照說明書要求,不宜隨意提高濃度,以免降低藥效或者提高病原菌的抗藥性。具體的濃度應結合菌核病發生的實際情況而定。要把控好防治的時間,在關鍵的時間用藥,以提高防控的效果。在果桑開花時,對準枝條、葉片、花序等噴施藥劑,分別在剛開花、大量開花、花開末期時各噴施1次。噴藥過程中確保噴施均勻、不漏噴、不重噴。為了確保果桑的食用安全性,在采收前的14~21d不能噴施農藥。
  參考文獻
  [1]郭瓊輝,田時銘.果桑菌核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探討[J].蠶學通訊,2013(4):42-44.
  [2]劉選銀,劉奎.關于桑椹菌核病綜合防控措施探討[J].蠶學通訊,2015(4):14-16.
  [3]卓秋虹,黃小丹,許勝,等.廣西桑椹菌核病發生為害特點及綜合防控措施[J].廣西蠶業,2015,52(4):40-44.
  [4]蒯元璋,吳福安.桑椹菌核病病原及病害防治技術綜述[J].蠶業科學,2012,38(6):1099-1104.
 ?。ㄘ熅帲簭埡昝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81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