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改造和建設方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對徐州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現狀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提出了改造和建設的可行性建議,包括建設生態綠化體系的方式轉變,樹種的選擇以及改造和建設的具方法,提出了對河道、公路、鐵路、山體、湖泊等綠化體系組成部分改造和建設的可行性建議,地面空間提供給居民作為休閑觀光用途,提高空間的利用效率,整體上建成完善的徐州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
關鍵詞:徐州;綠化體系;生態;喬木
徐州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處于快速城市化和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階段。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對城市生態綠化體系建設的壓力,尤其是高密度建設區域,綠化空間處于被掠奪壓縮的處境,如城市環城路改造沿線、高鐵建設沿線、地鐵建設區域、房地產開發區域等,所以徐州市需要重新規劃、恢復、改造和建設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以維護城市生態安全和保障持續發展。
1徐州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現狀調查及問題總結
1.1研究區域選擇
對徐州市的城市公路網、鐵路網、小區、公園、河流、湖泊、山體等生態綠化綜合體系組成部分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和研究,具體包括徐州市的主要河流如故黃河、奎河和玉帶河等;小區如比較舊的湖濱新村、西苑社區、民富園、風華園和較新的萬科淮海新天地、雨潤新城、御景灣、綠地世紀城等;道路如二環路、三環路和高架快速路、四環環城高速路;山體如大型的云龍山、泉山、珠山和小型的九里山、子房山、獅子山、霸王山、泰山、韓山、臥牛山等;公園有比較大的云龍公園、湖濱公園、九里湖公園以及較小休閑公園等。
1.2問題總結
經過系統的調查發現,徐州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有良好的基礎,但同時也存在很多薄弱環節,需要規劃改造和建設,具體總結如下:①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方式有偏差,徐州市是“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也是“國家森林城市”,但在城市綠化體系建設中過多地重視園林景觀建設,如云龍湖風景區、云龍公園、三環路、新建小區、黃河故道、小區休閑公園等都非常明顯,采用的植被多以草地、低矮灌叢、藤蔓、景觀樹為主,高大喬木采用較少,美觀但作為生態綠化綜合體系的組成部分其生態功能不能充分發揮,最基本的遮蔭功能都不足,夏日市區不管是行人還是行車,感受的是酷熱和曝曬。②樹下空間局促,幾乎均被綠籬和草地、景觀樹等占據,擠占了有限的樹下空間,不能給居民提供足夠的休閑區域。③由于園林景觀綠化維護成本比較高,普遍存在維護滯后,退化老化,臟亂的問題,尤其綠籬堆滿落葉和垃圾,夏日滋生蚊蟲,產生異味,生活的休閑體驗差。④喬木應用比例少,景觀樹種比較低矮,不能有效地發揮防風、抑塵、降溫、涵水等生態防護功能,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搭配不合理,常綠喬木比例偏低,冬季生態功能較弱,尤其主干路和環城路的兩旁。⑤樹木的密度不夠,多數道路或河流兩旁只有1排喬木,密度比較單薄,樹下多是低矮灌叢、景觀樹結構,平面綠化足夠,但立體綠化不足,生態功能不能充分形成。
2對策與建議
2.1轉變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方式
建議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要從以園林設計方式為主導轉變為以森林設計方式為主導。徐州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多以園林設計方式為主,明顯的特點是高樹比例少,景觀樹種、綠籬、草地比例較高,其生態綠化功能明顯弱于采用高大喬木的森林景觀綠化設計方式,建議轉變建設方式,形成向空中要綠化空間的觀念,樹下統一清理硬化,讓空間于民,用于休閑、運動、觀光、停放自行車、電動車以及汽車等,提高整潔度和空間利用效率。
2.2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具體可行性建議
2.2.1樹種的選擇與種植方式建議。為提高生態綠化綜合體系的生態綠化功能,建議多采用樹冠大、樹干高、美觀、病蟲害較少的喬木樹種,能達到20~30m為宜,具體結合徐州市的氣候特點,建議多采用常綠樹種,如香樟樹、女貞樹、雪松和柏樹,可搭配的落葉高大喬木有法桐、烏桕、樸樹、櫸樹、杉樹、欒樹和楊樹等。各樹種交叉種植體現層次和顏色差別,如道路和河岸兩旁可以1排女貞樹,1排香樟樹或1km法桐,1km欒樹更替種植,使綠化生態綠化綜合體系結構豐富不單調。2.2.2生態綠化綜合體系改造和設計建議。河道兩岸園林綠化景觀多已經退化,綠化帶雜草叢生,臟亂退化嚴重,建議重新設計改造,總體設計思路是建設觀光林帶,整體清理雜亂退化的綠籬和低矮灌叢,保留高大喬木,缺少高樹的空間進行補種,至少達到每條河岸2~3排高大的喬木,把有限的樹下空間進行平整硬化,形成綠色走廊,滿足居民休閑運動和觀光游覽的需求,其生態綠化功能也會大幅提高。
城市道路包括主干道、二環路、三環路、四環高速路、鐵路干線等,其生態綠化建設廣度已經足夠,幾乎全部覆蓋,但是改造升級的空間也非常大。以道路兩側作為重點,開展沿線生態綠化綜合體系改造和建設,加強城市“綠色廊道”建設,總體的設計目標是提高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的密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主干道單側綠化寬度規劃為10m左右,至少要有2排喬木,有條件的路段可以3排以上;三環路森林寬度應在20~30m,形成森林帶,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比例為2:1,采用的喬木高度至少在20m以上,樹冠優美,高度大體一致,不但美觀,其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功能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去除樹下花壇和綠籬,平整硬化樹下空間,建成居民步行和休閑的綠色走廊,提高城市生活舒適度,同時大幅提升植被的生態綠化功能,形成一個連續、密集且具有一定寬度的生態綠化綜合森林體系。
具體如比較寬的礦山路,道路中間也可以種植1排行道樹,把道路分成左右單行道,樹下不設綠籬、花壇或者可盡量窄小,不占用道路面積,這樣可以把行道樹擴展到3排或5排,能很好地形成森林景觀結構,大幅提高綠化密度,其調節城市小氣候、涵水、防沙的生態綠化功能也會大大優于2排樹加綠籬的結構。可參照二環西路南段、上海路北段等路段的行道樹建設方式,如果徐州市都采用以上設計方法,徐州將會是一座森林中的城市,行人和車在森林中穿行,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功能也能充分發揮,其生態修復功能和生態穩定性將大幅提升。 居民小區居住空間狹窄,不建議采用過多的草地、綠籬、藤蔓、景觀樹等園林式綠化方式,建議大比例采用高大喬木建設小區生態綠化綜合體系,把小區內的地面空間全部清理硬化,作為居民休閑活動空間、停放車輛等用途,既提升了生態綠化功能,減少了垃圾和蚊蟲,改善了居住環境整潔度,又充分利用了地面空間。
湖岸建議盡量改造園林式綠化方式,多采用森林景觀設計方式,增加喬木用量,建設環湖森林“綠廊”,提高綠廊面積,建成良好的湖岸森林景觀和觀光休閑森林廊道,湖岸公園所有的休閑空間都設計在樹下,為居民提供充足的森林休閑空間。森林和湖泊水體相結合,其調節城市小氣候的生態綠化綜合功能將被充分發揮。
公園是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改造園林景觀綠化結構,草地、綠籬、景觀樹要大面積改造為喬木,把樹下的空間充分開發為居民休閑娛樂的空間,建成真正的“森林公園”,其生態綠化功能也能夠充分地發揮。
山體生態綠化修復與改造重點在于森林保護和建設,恢復植被,無林地和宜林荒坡要植樹造林,調整樹種結構,盡量采用高大的常綠喬木,如香樟、女貞、雪松等,因地制宜增加森林斑塊,增加山體樹木高度,擴大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加強山體保護,減少開發,控制侵蝕,增強森林水土保持功能,營造良好的生態綠化結構。
3總結與討論
建議徐州在“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對現有生態綠化綜合體系進行改造和升級,優化森林布局,構建綠化網絡,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態綠化綜合體系。
轉變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方式,降低“園林景觀”設計比例,增加“森林景觀”建設規模,擴大公路、河流兩側綠化帶寬度,提升森林生態廊道綠化密度,改造樹下綠籬結構,清理矮小的景觀樹結構,增加喬木用量,多采用綠化功能比較好的常綠喬木,如香樟樹、女貞樹和雪松等,落葉喬木如法桐、烏桕、樸樹和櫸樹等,有條件的道路和河道可以擴展為2排喬木甚至3排以上,樹下規劃步道,形成具有休閑觀光功能的森林生態“綠廊”。最后建成以主干公路和河流為基本框架,山體、湖泊、公園、居民小區為填充,縱橫交錯的區域森林生態綠化綜合體系網絡,以達到“增量擴綠、提質改造”的目的。按照“綠環圍繞、綠線穿插、綠點均布、點面結合”的布局結構,著力加強各類綠地的改造和建設力度,大幅提高生態綠化綜合體系的防護功能,改善和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形成“讓森林走向城市、讓城市融入森林”的生活方式和森林生態綠化文化,最終建成完善的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增強環境保持和修復功能,及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城市品位和競爭力,為徐州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長久的生態環境保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