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樂昌林場樹木引種樹相及效果評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樂昌林場在近80年間引種了32個外來樹種。用樹木引種理論對其在適應性、引種效益、繁殖力和生態后果4個方面進行評價。
關鍵詞:樂昌林場;樹木引種;評價
廣東省樂昌林場位于廣東省北部樂昌市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樂昌林場前身為1937年中山大學創辦的實習林場(細梨坑工區)、1941年成立的農林部直轄第三經濟林場(楓樹下工區)和1942年成立的裕農園華僑農場(太平坑工區)等在解放后歷經多次名稱和隸屬變更而來?,F為廣東省林業局直屬國有林場,為正處級一類事業單位。林場目前經營的樹種主要是樂昌本地的針葉樹杉木(Cunninghmia lanceolata)和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其中杉木占經營樹種總面積的70.2%,馬尾松占7.8%。除此之外,還通過引種種植了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米老排(Mytilarialaosensis)、柳杉(Cryptomeda fortunei)、禿杉(Taiwaniaflousiana)等32個外來樹種,在林場表現很好。
1引種理論
樹木引種是從外地或外國引進一個本地區或本國所沒有的樹種,進過馴化培育,使其成為本地或本國內的一個栽培樹種。
樹木引種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和主要程序。(1)引種需考慮的因素有:樹種因素有樹種在原產地的表現、原產地與引入地之間的生態相似程度、樹種的歷史生態條件、樹種的適應能力和遺傳變異,自然因素有溫度、日照、降水量和濕度、風、土壤;(2)引種程序包括樹種選擇、種苗檢疫、登記編號、引種試驗、鑒定推廣。
樹木引種成功標準:(1)能適應當地環境條件;(2)能按原來的繁殖方式正常繁殖,并保持原性狀;(3)保持原有經濟性狀;(4)不能引起不良的生態后果。
2引種簡史
樂昌林場開展樹木引種工作較早。在1938年,原中山大學農學院(后為華南農業大學)徐燕千教授就在現細梨坑工區引種種植了1株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落羽杉是杉科落羽杉屬植物,原產美國東南部,自然分布于沿河沼澤和河漫灘地,具有生長快、耐水濕、抗性強、材質好等優良特性,是河湖灘地和平原農區植樹造林的良好樹種之一。
1966年開始引種水杉。除在楓樹下、老榕坑、風門坳作為工區的“四旁樹”種植外,在細梨坑工區還種植了水杉純林,現在還有保存面積約為1.34hm2。水杉是杉科水杉屬植物,天然分布于湖北利川、四川石柱縣及湖南北部龍山縣等地,具有適應范圍廣,樹形優美,材質輕軟,紋理直,不耐水濕的特點,為地平地帶、河網湖沼等重要造林樹種和庭院綠化樹種。
1989年引種了柳杉,細梨坑工區還種植了小面積的林分。柳杉是杉科柳杉屬植物,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和廣東等地,具有喜光,根性淺,無明顯主根,枝條柔韌而富有彈性,有較強的抗風、耐寒和抗冰雪重壓的特點,木材輕軟,紋理直,樹形優美,是良好的風景樹種。
1989年引種了禿杉,在楓樹下工區蕩光山林班和后洞工區營造了混交林,1995年在楓樹下建立了面積為2.9hm2的無性系種子園。禿杉是杉科臺灣杉屬植物,分布在云南西部、湖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等地,具有根性淺,無明顯主根,不耐干旱炎熱氣候等特點,其材質輕軟細密、顏色美觀、紋理直,為用材林、風景林和水源林的優良樹種。
1995年引種了米老排(又叫殼菜果),并先后在6個工區都營造了米老排純林和混交林。米老排是金縷梅科殼菜果屬植物,主要分布在廣東西部的封開、肇慶、信宜、陽春及廣西西南部和云南東南部,具有生長快、木材結構細、紋理直,耐火燒和萌芽力強等特點。
除此之外,樂昌林場還引種了一些樹種用于林業科研試驗和園林綠化。2002年通過省林業科技項目“生態公益林樹種選擇及優質高效營建技術研究”,引種了紅花木蓮(Manglietia insignis)、火力楠(Micheliamacclurei)、欒樹(Koelreuteda paniculata)、珊瑚樹(Viburnum odoratissimum)等樹種。在工區綠化方面,早期引種了水杉、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等樹種。在行道樹引種方面,太平坑工區林區公路沿線種植了尾葉桉(Eucalyptus urophylla)、后洞和老榕坑工區公路沿線種植有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窿緣桉(Eucalyptus exserta)。為了加強2008年設立的廣東后洞森林公園的建設,增加森林公園的景觀,陸續引種了一批樹種,主要有羅漢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紅花荷(Rhodoleia chain-pionii)、紅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Jar.rubrum)、南山茶(Camera semiserrata)、錦繡杜鵑(Rhododendron×pdehmm)、銀樺(GreviHearobus)等。
截至2018年12月,樂昌林場引種外來樹種共計17科25屬32種。
3引種效果評價
根據樹木引種理論評價引種成功的“適應性、引種效益(或經濟性)、繁殖能力和生態后果”4條標準對樂昌林場引種的樹種進行評價,具體見表1。
3.1適應性引種后能夠適應樂昌林場的環境并能夠正常生長(“良好”等級)的樹種有南洋杉、禿杉、水杉、落羽杉、柳杉、羅漢松、馬褂木、白蘭、大葉木蓮、米老排、復羽葉欒樹、南山茶、紅花荷、尾葉桉、赤桉、窿緣桉、錦繡杜鵑、軟葉刺葵等25種。而有部分樹種引種后幼樹不耐低溫,幼芽或幼枝受凍害而干枯死亡,待經歷幾年低溫脅迫后而逐漸適應的樹種火力楠、降香黃檀、藍花楹3種。白蘭能夠適應環境,但是容易引起蝽象等蟲害。紅花木蓮、欒樹和珊瑚樹由于引種造林后管理措施不到位且保存率低,沒有觀察數據。 3.2引種效益在引種效益方面,與樹種的適應性相關。目前,樂昌林場引種的禿杉、柳杉、米老排等26個樹種都有較好的引種效益。其中太平坑工區的米老排平均高達18.5m,平均胸徑達到21.3cm。在細梨坑工區種植的柳杉林平均高達15.3m,平均胸徑達到17.5cm。在楓樹下工區的禿杉無性系種子園,樹齡23年,平均胸徑為30.5cm,平均高為14m,而最大的1株胸徑已達61cm,樹高為15.5m。引種的水杉林齡為52年,風門坳工區現保存41株,平均胸徑為60.0cm,平均樹高為27m,最大植株的胸徑為109.0cm,高為29m;楓樹下工區現保存有16株,平均胸徑為60.5cm,平均樹高為29m,最大植株的胸徑為92.0cm,高為30.5m;老榕坑工區現保存有4株,平均胸徑為69cm,平均樹高為30.5m,最大植株的胸徑為82.0cm,高為32.5m。細梨坑種植的落羽杉胸徑為78cm,樹高為21m。
3.3繁殖能力目前已觀察到能夠進行正常的開花結實的樹種有水杉、柳杉、尾葉桉、降香黃檀、米老排等15種。僅觀察到開花的有白蘭、銀樺、紅花檵木、筋杜鵑、錦繡杜鵑、黃花風鈴木6種;其中白蘭和錦繡杜鵑是雜交種是不育的,可以開花但不結實。沒有觀察到開花或結實的樹種有禿杉、大葉木蓮、馬褂木、藍花楹等11種。禿杉在樂昌林場引種已達23年,其適應性和引種效益都很好,但卻沒有開花、結實,可能是因為引種的環境沒有達到原產地高海拔和低溫原因。而大葉木蓮、藍花楹等可能引種時間不長,還需繼續觀察。
3.4生態后果
林場引入的樹種繁殖力普遍不是太高,沒有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4結論與討論
4.1引種工作不夠系統、規范
管理比較粗放,引種的目的和技術程序不夠清晰,技術資料不夠完善,檔案不夠齊全,缺少系統性和延續性。早期引種的米老排、水杉和柳杉、禿杉林分資料已經缺失,相關資料和歷史只能通過詢問林場老職工和技術人員獲得。
4.2國有林場應在樹木引種起帶頭和示范作用
樂昌林場雖然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開始了樹木引種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效果,但做得還不夠。作為一個國有林場,樂昌林場應該在林業科技和樹木引種方面的帶頭和示范作用,尤其是通過對引種成功而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引種樹種,應該大面積推廣應用,做新世紀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4.3引種樹種的面不夠寬樂昌林場目前引種主要是材用樹種,對珍稀、名貴樹種的引種極少。引種的園林景觀綠化樹種幾乎都不是自己的原創,沒有第一手的資料。
4.4引種工作應該長期堅持樹木引種工作是應該長期堅持的事業,不是僅僅把樹拿來種活那點事,應該長期堅持進行觀測、紀錄,并在積累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