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竹文化景觀在意境營造方面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津斑竹林景區以竹聞名,竹景觀意境典雅,茂林修竹,畫面唯美。但游覽空間和空間氛圍缺少竹文化景觀表達與顯現。以該景區為例,闡述了竹文化意境的主要營造手法,對新津斑竹林景區竹文化意境景觀的營造方式進行探討,以期為竹文化景觀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斑竹林景區;竹文化;意境;竹景觀
  中國傳統的竹文化是一種符號文化,竹景觀、竹制品和竹圖像與不同中華文化相互融合,如農耕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形成了竹文化的多元性。人們以竹為寄托,與竹為伴,愛竹、護竹、用竹,創造出了專屬于中華文明的竹文化時代符號,使竹文化具備了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如竹生活用具、工藝品、建筑和詩詞書畫、歷史典故等。在我國園林的造景中,基本上都能看到竹文化及竹景觀的元素,如利用經典造景手法移竹當窗、粉墻竹影等與現代造景材料相結合;通過牌匾、楹聯等為載體的景點;通過歷史名人的詩詞歌賦來表達竹景觀意境等。如竹里館、北京紫竹院、何陋軒等。
  意境營造是園林中最難以實現的,意境不是一種孤立的氛圍或物象,其能夠表達出景觀創作者對于文化的一種解讀和想象。通過對園林植物空間的營造,利用建筑、水體、地形等的變化,使空間呈現虛實、曲折、動態的轉變,來達到情景交融、美觀大氣的效果。詩詞書畫是一種典型的表達意境的形式,這是古代詩人們將景觀和自身情感、寄托、理想相結合而創造出的意境景觀形式。隨著園林景觀研究的逐漸深入,借用古代人們創造性的智慧,將竹有關的詩詞、民俗、典故等元素結合現代化的藝術手法、美學思維和空間理念,營造出傳統文化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特色文化意境景觀是十分必要的。
  雖然竹文化廣泛應用于園林的造景中,但將其應用于意境營造還有待深入研究。竹子本身具有文化屬性,用途廣泛,形式多樣,因此在園林的文化景觀營建中尤為突出,而意境需要文化氛圍來支撐,所以研究竹文化在意境營造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1相關概念闡述
  1.1竹文化概述
  竹文化是指在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歷史進程中,竹子與其他中華文化相互融合,所創造出的與竹子相關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竹在人們生活中,不僅普及物質生活領域,又內化到以生態美學、價值學為主的精神世界。竹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和虛心、有節、堅韌的自然屬性,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情感寄托、理想抱負相互融合,創造出了最為獨特的中華竹文化。既有竹詩詞、繪畫、民俗傳說所表達的竹精神文化領域,也有竹生活用具、農具、工藝品所產生的物質文化領域。
  竹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必須通過物質來體現,從狹義上說,園林是景觀的物質載體,正是因為如此,文化的注入,決定了園林設計和景觀營造的生命力和持久力,故竹文化在我國園林竹景觀營造中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2意境營造
  《辭?!分薪忉專饩呈俏乃囎髌匪枥L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能夠客觀反映在人們思維中的造型觀念。“境”是設計師營造的自然景觀,“意”為觀者所體會的情感,意境便是情景的一種融合,借助于物質景觀,經過藝術手法和思維加工,增添文化內涵,引出觀者的情緒,觸景生情。
  中國傳統園林造景手法,所追求的便是自然景觀的意境,“意境”景觀是園林造景中較為困難的造景形式。由一片地區所凸顯的景觀特征來表現其地區本身具有的文化符號,是導致地域景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空間營造上,通過建筑、假山、水池等元素,以迂回求變、以小見大等手法,形成空間的韻律感或借用風、月、水等自然元素,從觸覺、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來表現景觀的意境。另一方面,人們將能體現地域特色、人文情懷的植物,如竹、梅、蘭、菊、松等廣泛的應用于園林中,例如從歲寒三友景觀中,人們能夠體會到其傲雪凌霜、虛心有節的精神,能夠明確其景觀所要表達的意境,松、梅、竹三君子的組合已經成為了竹文化的一種標志。這種感官體驗依靠于我們的知識積累和竹文化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人們在不同的區域,所記住的往往是具有深刻記憶點和文化內涵的景點,這是意境景觀的魅力和意義所在。
  2斑竹林景區及其竹文化表現形式
  2.1斑竹林景區概述
  斑竹林景區地處四川省成都市南部,新津縣興義鎮內,距離成都市區約25kin,距新津城區約9km,氣候受四川盆地影響,呈現“春早、夏熱、秋雨、冬暖、濕度高”的氣候特征。斑竹林景區面積達10km2,核心區面積約2.5km2,地處羊馬河流域,金馬河和西河環繞四周,羊馬河穿林而過,至今已有250余年的歷史,由于有悠久的種竹歷史而得名。景區內旅游資源豐富,景區內植物物種、植被以及生態系統類型在新津地區乃至成都市都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斑竹林內景觀意境的營造依托于地域特色,以竹林、河流、楠木等形成自然、質樸的意境,大多為自然栽植形成的傳統竹景觀形式。
  2.2斑竹林景區竹文化表現形式
  竹子本身便具有深厚的竹文化體現,人們看到竹子,往往會聯想到虛心、有節、正直和不畏艱難等品格。斑竹林從最初栽植大面積斑竹,到逐漸多樣化的竹子品種,片植或群植了約20個品種的竹類,構成了斑竹林的景觀底色,具備了良好的竹物質基礎,這也是景區目前竹文化的主體展現形式。
  在斑竹林內還有以詩、楹聯為文化載體的展現形式,這是其竹文化的應用形式之一;同時,斑竹林內也有以建筑作為載體和竹景觀小品等的竹文化體現形式。但目前其竹文化的表現形式基本都是利用景觀、詩句、建筑等間接表達竹文化的主題和氛圍,缺少在竹景觀上的直接表達和更加多元化的竹文化景觀。
  3竹文化意境景觀主要營造手法
  竹文化意境景觀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營造手法,本文受古典園林詩畫寫意手法的啟發,結合其他園林在意境營造時所采用的手段,同時通過梳理和分析現有竹意境景觀文獻和書籍,綜合整理出如下6種竹文化意境景觀營造的主要手法。
  3.1古典園林營造手法   中國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對于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營造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將自然山水融合于方寸之間,引發人們對于自然的喜愛之情,增強空間的層次感。受竹詩畫的影響,古典園林竹意境景觀的營造大多采用傳統繪畫寫意手法,如“移竹當窗”“粉墻竹影”“結茅竹里”“竹石小品”等,利用竹本身的形態和美學觀念,營造“人化的自然景觀”田]。但受時間、氣候、地域、季節等影響,不同地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意境風格,或南方的煙雨秀美,或北方的肆意大氣,“形”“神”的高度融合統一,是古典園林意境營造的特點,如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竹里館、何陋軒等。
  3.2模仿與借代
  模仿是對自然景觀的形、意、理、神的仿造利用,借代是對自然界風、光、雨、月等元素的利用,將自然的元素應用到現代生活中,與景觀相結合,抒發觀者的情感。模仿與借代是通過植物和自然元素不同方位、密度的造景搭配,創造出自然生動、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四季更替的自然景觀。通過模仿與借代的手法能夠將竹文化中的詩畫意境體現出來,一般在特定的環境氛圍下,不同季相的變化,會展現別樣的韻味和意義,如“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的竹筍景觀,便只有在竹子出筍的季節時,在特定情境營造下才能看到;“雨洗娟娟竹,風吹細細香”的意境,只有在雨季,借用風聲、雨聲來體現。在對愛情主題意境的營造中,便可以利用竹形、光影等進行調整,錯落有致,形成心形,借用斑駁光影、竹子的四季常青來表達愛情的永恒和明亮。自然元素的借用,需要巧妙的藝術設計,將諸多元素融合,才能夠真正營造出竹詩畫意境的美感和動態感。
  3.3抽象與象征
  抽象與象征的手法可以將竹文化的精華部分進行一定的架構加工,并通過植物景觀的形式表達出來,通過人們的想象思考來展現更加復雜、廣泛的文化內涵。其一,對能夠體現人為情感的植物的利用,如將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和竹子的虛心有節作為文化背景,利用“方寸天地”、“以小見大”等手法,通過空間的布局、建筑的應用,將景觀的空間沖突感表達出來,形成意境的節奏和韻律。其二,通過疊加和重復的方法,將竹林與其他造景元素形成動物圖案、道家的奇門八卦地勢等,即美觀大氣,有賦予景觀地域文化特征。以此手法營造的意境景觀,一般是園林景觀的核心景觀之一,表達地域特色文化的縮影,多以歷史典故、宗教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為主。
  3.4尺度與比例
  在意境營造中,尺度和比例是極為重要的,無論是何種意境景觀,都應該依據其功能和實用對象確定其尺度和比例,不僅為景觀架設框架,也是空間美感的最大化。要營造竹詩畫意境,在空間尺度和比例上要能夠充分地發揮點、線、面等構成要素的造型作用,考慮在不同觀賞地點,能夠給予人們視覺的美感和沖擊感。不同大小竹種孤植、群植、叢植和搭配造景都能夠體現藝術性,如孤植竹一般設置在空曠地帶,具有色彩對比,觀看的視線距離以高度的2~3倍為最佳的比例。在意境營造中,竹文化一般通過建筑、工藝品、竹景觀來體現,通過對景、疊景的比例控制,或高低有致、或前后錯落,形成自然景觀的層次美。
  3.5引導與延伸
  引導是通過景觀要素、文字、地面鋪裝等有規律的指引方向和去處,而延伸是在有限的空間內獲得更加豐富的層次感。其一,是園林主題上的引導,讓游者能直接領會到園林整體所表達的意象,再逐步延伸到其他景觀文化層次。其二,引導與延伸不僅是起到連接空間的作用,更多的是景觀的更替變化、展示順序、方位、距離等??梢哉f,這一手法是竹文化景區建設的關鍵之處,它是意境營造不可缺少的一環,竹徑的大小變換、竹文化元素的加入、空間的層次和韻律都需要依據這一手法來實現。通常在意境景觀營造時,園林空間的大小是限定的,要追求自然的氛圍,則需要對竹徑、山石、水面、植物、道路和建筑邊界進行處理,如采用開放式空間形態,將室內空間向大自然延伸,使得不同景觀相互滲透融合,這是園林景觀整體“意境”的豐富。
  3.6節奏與韻律
  節奏和韻律是意境營造中空間層次遞進和多元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景觀中形態、色彩、線條錯落而有條理的重復出現形成的,其體現在景觀元素不同的組合搭配上,如高低、對稱、大小、方圓、色澤等關系。竹文化在此手法中的應用較廣,其一,利用竹子的材、形、意,搭配造景形成不同的組合圖案,與水體、建筑、植物呈有規律的線形或錯落有致的排列,展現景觀的節奏和韻律感。其二,通過對竹詩畫的意境形態和竹歷史典故的利用,連續設置不同的文化景點,游者觀看時,隨著文化景點的逐漸深入,景觀呈現不同的明暗、色彩、構型的變化,在整體畫面上呈現連貫性,展現景觀的節奏和韻律感。在營造時,必須具備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在竹種選擇上,需要注意植物和環境在生態適應性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手法來體現竹景觀的意境美。
  4斑竹林竹文化意境景觀的應用探討
  為進一步豐富斑竹林景區文化內涵,繼承和發揚竹文化精神,打造特色竹文化景區。以“意境”造景為理念,深入挖掘竹文化底蘊,將詩詞歌賦、習俗典故等精神文化具象化,取其詩詞中的意境加以現代藝術手法造景,創造別具一格的斑竹林特色竹景觀。
  4.1歲寒三友
  主要以松、梅、竹三君子為主要景觀,取其堅強不屈,傲雪凌霜之意,形成“歲寒三友”的竹文化景觀,王安石有言:“會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利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以其本身的文化氛圍體現景觀的意境,用奇石、修剪后的樹形等,表現景觀的空間沖突感,在尺度和比例上,以景觀元素高度的2~3倍為最佳,能夠給人以美感和代入感。在斑竹林景觀營造時,一可在現有文化牌匾旁營造此景觀,將兩側銀杏換成羅漢松、雪松等,后為竹林景觀,以梅花點綴,大氣美觀,以空曠感凸顯景觀意境。二可在橋后或湖中島營造,以一片油松、雪松等為背景,在竹林的襯托下,點綴梅花,體現其傲雪大氣之美,以水面的空曠和波濤借代
  4.2亭下幽篁
  “亭下幽篁”景觀其意取自杜甫的名句“清晨止亭下,獨愛此幽篁”,杜甫將苦竹視為卑微但清高堅定者,將賞竹、愛竹和頌人結合在一起,最后發出了止于亭下,獨愛這片竹林的感嘆。采用模仿和借代的手法,將人感覺到的印象轉化為另一種觀感,利用苦竹林、光影、霧氣等自然元素,通過營造與竹亭之間的恰當比例,使其畫面感凸顯,擁有較強的景觀表現力。通過引導和延伸的手法,在進入竹亭前設計曲面步道,加以美學構想,如何陋軒等;也可在小路兩側種植挺拔的雪松、水杉等,緩步而行,轉角則到“亭下幽篁”景觀,以空間的沖突感體現文化意境氛圍。   4.3閑居笛釣
  此意境引用自有山水詩畫大師之稱的王維,“閑居日清靜,修竹自檀欒……樂府裁龍笛,漁家伐釣竿”,展現了一幅優美的竹畫卷,其獨得賞竹、用竹、愛竹之悠閑。此景觀以人為主體,竹文化為基底,將人們用竹、賞竹之意境氛圍直白地展現,以景入園,因趣止步便是此景最好的描述。通過模仿與借代的營造手法,將古人們悠然自得、閑逸舒適的氛圍體現出來。在斑竹林大草坪一側,營造休閑性景觀,在竹屋四周栽植制作笛、竹稈的原材料竹林,通過對竹林、喬木林冠錯落有致的調整,使其幽靜成趣,展現景觀的韻律和節奏感??蓪⒅谱髦竦押椭襻灨驮O為體驗項目,用現代方式,回歸古代生活,體驗動手之趣。
  4.4露珠圓
  白居易的一句:“竹霈青玉潤,荷滴白珠圓”是此景觀最貼切的形容,竹霈玉潤,荷滴珠圓,看上去單一的竹色,在詩人眼里卻是格外的豐富。斑竹林水資源豐富,羊馬河和金馬河穿園而過,臨水建樓閣,數叢翠竹生。此景觀需要利用多種手法營造,利用模仿和借代,借用詩畫意境,以竹建筑樓閣、窗框為觀景點,以小見大,映著荷花、竹影的水面,遠處翠竹成林,如同一幅山水畫卷,生機勃勃。以樓閣為引導,水面為延伸,展現空間的廣闊性。在尺度和比例上,可選用窗框呈景,選取四時之美景。節奏和韻律上,以青、紅、褐、綠、白等多種色彩為基底,巧妙的植物空間組合,光、水、風動態元素和人工景觀相映成趣,既具有傳統意境,又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
  4.5竹醉十三
  此景觀是對傳統宗教民俗文化的體現,自南北朝起,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及珠江流域,已經有了“竹迷日”的習俗。宋人范致明在《岳陽風土記》中說:“五月十三日,謂之龍生日,可種竹,《齊民要術》所謂竹醉日也”。此為情感意境的營造,以象征性的手法將其寓意與情感表達在景觀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景觀的核心思維,將栽竹作為景觀體驗,如螞蟻森林的栽樹推廣便是良好的社會體驗。將竹醉日定為栽竹日,免費栽竹,掛牌留念,在這天可以開展少數民族常有的活動,例如“竹帽定情”“竹籃傳情”“種竹示愛”等文化活動。也可定時地開展種竹活動,起到科普教育、文化傳承、情感寄托的作用。
  4.6蒼梧斑淚
  斑竹作為極具盛名的竹類,其具有娥皇女英染淚斑竹的傳說,“斑竹一枝干滴淚”廣為流傳于民間,又稱“湘妃竹”。斑竹作為斑竹林景區的特色竹景觀,可采用傳統意境營造手法“粉墻竹影”“竹石小品”等來營造,利用引導和延伸的手法,將窗框作為引導,廊道為空間延伸,粉墻作為背景色,增加空間層次感,使觀者的美感提升。再利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豐富景觀空間層次,增添景觀趣味,如綠竹呈排在墻后,藤蔓、竹竿等形成三角狀、動物形狀列于墻前,增添斑竹文化傳說,體現空間分割而統一的矛盾感。
  4.7人間清歡
  “人間清歡”一詞源于蘇軾對最為喜愛的竹筍的描述,“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竹筍的美味在蘇東坡眼里已經味道和精神的雙重極致。如何使食筍成為一種景觀意境,那便要依靠于建筑、工藝、植物的共同組合,所形成的景觀綜合體來體現。其一,便是竹文化的外在表現,在門聯、建筑以竹為主體來營造,體現竹文化氛圍。其二,四季均可吃筍,菜品上可在現有基礎上制作古代各地名筍菜,如《山家清供》中記載的“煿金煮玉”、“筍蕨餛飩”、“山海兜”、“傍林鮮”,滿漢全席中的上品名菜“雞茸金絲筍”等佳肴,均可增加其文化韻味和文化價值。
  5結論
  斑竹林景區竹意境景觀大多依據地域特色營造,具有其一定的獨特性,但在意境景觀營造形式上還較為單薄??偨Y6種竹文化意境營造主要手法,使自然景觀和文化內涵更加密切的結合。但植物意境的營造還沒有固定的理論和原則說明,選取竹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來進行意境景觀的營造,是符合現代園林發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66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