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大棚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楊梅大棚栽培能最大程度減輕氣候條件對其生產的影響,促進提早楊梅成熟及增加果實收獲率。從建園、大棚構造、棚膜管理、溫濕度管理、土肥水管理、果實管理、樹體調控、病蟲害防治及采后技術方面介紹楊梅大棚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楊梅;大棚栽培;病蟲害防治
楊梅是蘇州的特色栽培果樹之一,栽培歷史悠久,其四季常綠,果實風味獨特,色澤鮮艷、汁液多,營養價值高。果實初夏成熟,是本地重要的應時鮮果,經濟效益較高。蘇州楊梅種植歷來都是露地栽培,不良氣候環境如低溫冰凍、高溫熱害、暴雨、臺風、大雪等極端災害性天氣導致楊梅減產和品質下降時有發生。特別是在楊梅果實成熟期,恰逢蘇南地區梅雨季節,頻繁出現的降雨不僅造成楊梅異常大量落果,即使采摘下來的果實也因含水量過高,果實極易腐爛,不易保存,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大棚栽培因能避雨、提早成熟等優勢,成為楊梅產業研究的重要方向。課題組根據蘇州楊梅特點,開展了楊梅大棚栽培工作,現將技術總結如下。
1建園
宜選擇當地年均溫15%以上、背風向陽、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肥沃、排灌良好、pH值5.5~6.5的平地或緩坡地建園;比較陡峭的山地不宜用來大棚栽培。
每年春季選擇生長健壯、根系發達、無病蟲害并有2~3根分枝3年生一級楊梅嫁接苗,按照株行距5m×5m定植。品種可以選擇小葉細蒂、烏梅等本地優良品種,每棟配置1株授粉樹。
2大棚構造
在平地或緩坡地園地上搭建鋼架連棟大棚,棚架呈條狀形,一般棚高4.5m(離樹冠頂部1.0 m以上),肩高3.5m,每棟寬8m,可根據園地規劃情況設置棟數。一般采用2連棟或3連棟。
3棚膜管理
可選用0.065~0.12mm厚的無滴防塵抗老化的聚乙烯薄膜。12月下旬蓋膜,果實采收后2~3天內揭膜。
4溫濕度管理
一般要求白天棚內溫度不超過30~C;夜間棚內溫度不低于2℃。1~2月盡量少開膜;3~4月溫度超過30°C以上,開膜通風降溫。4月中旬~5月初卷起邊膜,保留頂膜。當棚外最低氣溫連續3天超過10%以上時,打開頂膜通風降溫。
在蓋棚以前,可將水分灌足。初期濕度可以適當偏高,但后期大棚內的空氣濕度不能超過75%,土壤田間最大持水量不能超過60%。若遇濕度過高,就要及時進行通風降濕。
5果實管理
4月中下旬楊梅幼果至黃豆大小時開始疏果,每結果枝留2~3個果。
6土肥水管理
在園地覆蓋地膜、秸稈、稻草等材料。施肥應遵循“少氮、控磷、增鉀”的原則。一般在楊梅果實采收后7天內,在樹冠滴水線處挖深30~40cm,寬20~30cm的環狀溝。成年結果樹一般每株施入楊梅專用緩釋肥每株0.5~1kg及楊梅專用有機肥每株5~8kg。
蓋棚以前,將水分灌足;在楊梅萌芽、開花、新梢生長期、果實膨大期、土壤持水量、花芽分化期低于60%,棚內需及時灌(澆)水;其他情況當棚內土壤持水量低于20%要及時灌(澆)水。
7樹體調控
在每年2~3月疏除樹冠中間直立大枝,剪除頂上直立徒長枝、交叉枝、密生枝等,控制樹高3m以內;樹冠外圍及頂部的結果枝組,采用拉枝、疏刪和回縮的方法減少枝量;對下部或內膛的結果枝組,可短截部分枝條,促進抽生強壯枝,整體修剪量應控制在生長量20%以內。
8病蟲害防治
楊梅病害主要有褐斑病等,蟲害主要有卷葉蛾、介殼蟲、尺蠖等。防治方法應盡量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辦法,少采用化學防治的方法,采用化學防治方法應采用國家在楊梅上登記允許使用的農藥,并按要求使用。
9果實采收
當果實達到生理成熟期,著色達到固有色澤時采收。人工分批采摘,采熟留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