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傳統曲藝徽劇的認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傳統曲藝曾在我們沒有手機等娛樂設備的時代給我國民眾帶來勞動之余的娛樂,并潛移默化間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和那個時代的思想融入其中。而作為中國傳統曲藝之一的徽劇,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優秀的徽劇藝術家和經典曲目,作為被列入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之一的徽劇,有其獨特的內涵值得我們去探索。
關鍵詞:中國傳統曲藝;徽劇;歷史;文化
一、中國傳統曲藝
(一)中國傳統曲藝的定義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之一的傳統曲藝不僅是中國人的文化,也是世界的,它具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富有節奏、豐富多樣的曲藝語言,為此,有太多戲曲藝術家為戲曲的傳播奉獻了終生。中國曲藝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戲曲有生活的影子,生活里也包含了戲曲的豐富性。
(二)中國傳統曲藝的歷史
以出土文物和現存的文獻史料為證,曲藝元素出現在先秦,孕育于秦漢,成熟在隋唐時期,發展在宋元,明清時期實現繁榮發展且大部分曲種流傳至今。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徽劇被列為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之列,借此我們也可以認識到中國傳統曲藝背后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
二、徽劇
?。ㄒ唬┗談〉臍v史
徽劇表演的繁榮期在清乾隆時期。清中葉以徽調和徽昆為主的徽劇已成為一個完整的聲腔體系,而徽班的發源地石牌的演員也不斷地走向京城。
徽劇表演的鼎盛期在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乾隆五十五年,徽班高朗亭率三慶班入京演出使徽劇轟動整個京師。而后在乾隆、嘉慶年間進京的還有四慶徽、五慶徽、四喜、春臺、和春和三和等。其中以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最有名,人稱“四大徽班”。
清道光八年至十三年間,漢調眾多藝人在北京加入徽班,徽、漢再度合流,出現變“諸腔雜陳”為“以皮簧為主”的新局面,直到1840年前后京劇誕生。之后的徽調仍在安慶府乃至皖南地區及婺源等地發展。
?。ǘ┗談v史上的大師
程發全,男,漢族,著名徽班藝人,文武老生。自幼就跟其父學藝,十一歲入班隨朱正元學習武生,曾在“老慶升”、“福喜堂”、“新彩慶”、“老陽春”等班演出。后由他的父親引薦拜名角程春友學習二花。所學武二花劇目有《打龍篷》、《醉打山門》、《竹林計》等,武三花劇目有《三盜九龍杯》、《三岔口》、《花蝴蝶》等等。隨后他拜名大花朱金元門下,學習了《鎖五龍》、《霸王別姬》、《收張奎》、《御果園》等戲。1956年程發全參加了安徽省第一屆戲劇會演,所演出的《三檔》和《八達嶺》均獲得了一等獎,同年他因《英雄義》、《醉打三門》、《三擋》、《八達嶺》、《一箭仇》等四幕劇被梅蘭芳推薦參加了北京市的京劇會演,受到了業界一致好評。
還有程松順,男,漢族,著名徽班藝人,老生演員,他擅長的戲目有《李世民》、《空城計》、《定軍山》、《龍虎斗》、《烏盆記》、《搜孤救孤》和《打漁殺家》等。在1954年被邀請赴上海參加華東戲劇會演,所扮演的《藍關渡》獲得了大會的榮譽獎。1956年被請到了安徽省徽劇團傳藝,所教授的老戲有《龍虎斗》、《藍關渡》等十余出。
(三)徽劇經典曲目
徽劇的曲目有很多,《龍虎斗》、《八達嶺》、《李世民》、《空城計》、《定軍山》、《烏盆記》、《搜孤救孤》和《打漁殺家》等,都流傳很久并由名家演繹。徽劇的表演題材廣泛,既有《八陣圖》、《水淹七軍》、《龍虎斗》、《七擒孟獲》等歷史題材的大戲,又有《踢球》、《鬧燈》、《罵雞》等生活小戲;還有生旦戲《贈劍》、《斷橋》、《醉酒》等。
?。ㄋ模┗談〉膫鞒?
作為改革開放之初就被國務院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徽劇,承載了中國上下幾百年人們的智慧,并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簡單的唱詞中,用那些紅白顏料和精致的穿戴塑造出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在一聲聲或清亮或婉轉的唱腔中,烙印著中華歷史濃墨重彩的血淚與悲歡,徽劇不僅僅是一句唱詞、一個漂亮的眼神。
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徽劇的“一母同胞”——新徽商正在崛起。通過徽商的發展,帶動了徽劇的復興。如一些大型企業和集團,同徽京劇院簽訂了合同,以企業或者集團的名義在城市和農村進行義務演出,這樣既可以宣傳企業文化,還可以豐富人民的業余生活。當然,在徽劇情勢一度低迷的今天,政府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經費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三、結語
古老的徽劇鍛造了一部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也留下了許多讓人無法忘卻的動人故事。生活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中國傳統曲藝留給我們的可能只剩下每年春晚最后十幾分鐘的曲藝表演,和過年回到爺爺奶奶家時聽到的老式收音機里面傳來的咿呀聲響,“千禧一代”的娛樂更多地傾向于互聯網娛樂,而對于我來說,使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中國曲藝之一的徽劇煥發出新生機的重要途徑,在于如何運用互聯網時代的快捷性,和現代年輕人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有機結合,使中國曲藝文化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 韋京東,汪育殊.徽劇表演藝術探究[J].中國戲劇,2017,09:60-62.
[2] 賈振鑫.中國曲藝發展論[D].聊城大學,2016.
[3] 洪永穩.論徽劇的戲劇精神[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6,02:113-1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