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景墻的歷史發展及現代演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景墻是景觀中重要的設計元素之一,中式景墻作為其中特殊的一種,有著悠久的歷史,承栽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在現代得到繼承和創新。本文追溯傳統景墻的歷史及特點,通過比較的手法總結傳統景墻在現代設計中的發展及創新。
關鍵詞:景墻;中式景墻;景觀
1景墻概述
“景墻”是隨著現代園林的發展而產生,古典園林中還沒有“景墻”的概念。人們現在常說的景墻,功能與古典園林中的“照壁”頗為相像。中國園林善于運用將藏與露、分與合進行對比的藝術手法,營造不同的、個性的園林景觀空間,使景墻從古到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暫且將景墻定義為:在景觀中界定和分隔空間的設施,是造景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中式景墻在近現代景觀中的繼承與發展
中式景墻的發展反映了我國人們歷來的審美情趣、文化底蘊和價值取向。也正是這種存在于人們血液里的對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使人們在不斷革新的景觀潮流中不會與優秀的傳統背道而馳。在歷代景觀人的努力下,繼承了中式景墻的元素及意境,并結合近現代社會的發展及人的需求,取其精華加以創新,得到長足發展。
2.1材質的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景墻材料從白粉墻、磨磚墻、漏磚墻和亂石墻,發展到現在的清水混凝土、耐候鋼、不銹鋼、玻璃、亞克力板等,呈現出的質感也更加豐富。在打造自然為主題的景觀環境中,可利用天然的花崗石、頁巖等材料,粗獷樸實;金屬材料的景墻則可呈現一種超現代和藝術的環境氛圍。
2.2形式的創新
現代的中式景墻不拘泥于傳統的景墻設計格式,不斷尋求創新和突破。例如馮繼忠先生設計的方塔園中的一面景墻,灰白色調以及墻中間的月門繼承了傳統中國園林中景墻的設計元素,而它四周都用窄窄的灰色條帶包裹,將景墻分為中間1段及左右2段,兩邊的景墻在豎向上變化了角度。景墻的元素沒變,韻味沒變,但在形式上做出了突破性的創新,適應了現代的環境及人的審美。
2.3文化符號的運用
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是原居民對該地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來源,也是景觀多樣化的重要原因。將文化元素以文字、圖案、浮雕、小品等各種形式與景墻融合,不僅增添了場地的文化內涵,也更容易引起原住民的共鳴。 2.4與“水”結合
景墻為剛,水為柔,景墻為靜,水為動。剛柔并濟,動靜相宜,它們是完全不同的2個元素,搭配在一起卻非常和諧,且常常能帶給人別樣的驚喜,成為視覺上的焦點。水沒有固定的形態,具有流動性、透明性,其可塑性極強,可以通過形態、聲音、接觸感來表現其特殊性,也滿足了人的親水需求。
2.5與“光影”結合
光與影的互動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對于整個空間的營造有重要作用。光是影產生的前提,影則是光與物體共同的產物。一般會在景墻的結構上做一些文章,或是通過景墻不同樣式的鏤空,或結合日照方向的時間設置景墻,使其產生不同的空間效果。光影增加了空間明暗對比,使景觀的層次感更為豐富,同時更好地傳達場所精神及營造環境氛圍。
3從局部看中式景墻在近現代景觀中的變化演繹
3.1景墻與門洞
傳統中式景墻一般為粉墻黛瓦或者青磚黛瓦,門洞開在墻體中間,有著中國古典的韻味?,F代的中式景墻中,墻體和門洞的元素仍在,但材質、表現形式及組合方面有了更多的變化。
3.2景墻與置石
傳統的景墻與置石的關系一般是以整石點綴在景墻前,強調景石本身的形態與質感,尤以太湖石最為盛行,同時又常與植物組合成景。而它們的關系演變到現代,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包括材質、技藝、表現形式等各個方面。例如將一面簡潔的白色景墻作為背景墻,景墻面層做出白到灰的明暗漸變,作為整體構圖的遠景,景墻前則獨具匠心地擺放些許造型美觀、形如假山的片石,整體看起來就如同山巒疊嶂的山水畫,別具一格,是對傳統景墻與置石關系的全新詮釋。
3.3景墻與竹子
傳統的景墻與竹子在位置上是分離的,但在洞窗和洞門形成的虛虛實實的空間關系中,它們又緊密聯系?,F代景墻與竹子的關系通過先進的技術及設計手法,有了多樣化的詮釋方法。例如在耐候鋼上鏤刻竹子的影像,并在其中內置燈具,墻、竹、光形成一幅有傳統韻味但風格現代的圖畫。亦可采用半透明的亞克力板作為墻體,并通過組合交替重復出現,景墻的外圍種植密度稀疏的竹子,通過光照,竹子映射在景墻上,形成趣味性、美觀性與意境兼備的舒適的體驗場所。
中式景墻融合了許多中國傳統的元素,是古人思想的結晶,不能固守傳統,也不能胡亂堆砌現代設計手法,應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尺度,既保留傳統的文化元素及景觀意境,又要使其跟上時代,不落于俗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