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刻在木板上的抒情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厚夫

  在各種繪畫形式中,黑白木刻畫大概是最為簡單的 種。它只用黑白兩種顏色,就能在黑白相對的變化間,傳達出一種情感、 種精神,從而展示畫家豐富的心靈世界。前不久,我讀到延川籍青年木刻畫家劉宏祥的黑白木刻畫集《劉宏祥黑白木刻》、《劉宏祥版畫小品集》。他的黑白木刻畫簡直可以說是刻存木板上的抒情詩。
  但凡有木刻常識的人都知道,黑白木刻可以分為“激揚之黑白”與“抒情之黑白”兩大類。木刻版畫在中國的興起與魯迅不無關系。在“左翼文學”時期,魯迅先生曾把木刻藝術比做一種“捏刀向木”、“放刀直干”的充滿“力之美”的藝術,他還大力介紹過比利時的麥綏萊勒、德國的柯勒惠支等人。抗戰爆發后的“延安時期”,是中國現代黑白木刻創作的高潮時期。當時,大量左翼木刻畫家和愛國美術青年先后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在艱苦的抗戰條件下,延安的物質匱乏,不具備美術家從事油畫、國畫等媒介材料的繪畫創作條件,而木刻因工具簡便,很快成為延安美術家們的首選。黑白木刻擁有在強烈的黑白對比與反差中形成沖擊力與張力的精神氣質,更容易成為革命者的武器。加之木刻能夠大量復制,有利于抗戰宣傳的需要,木刻畫創作很快就在延安流行開來。
  全國解放后,“延安學派”木刻畫誕生地的延安,也曾活躍著 大群繼承“延安時期”版畫傳統的版畫家,如艾生、宋如新、馮山云等人的黑白木刻畫就取得過很高的藝術成就。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用當代詩歌大家艾青先生的這句詩能形象地表達劉宏祥之于陜北黃十地的情感。劉宏祥出生在延川縣黃河岸邊的一個貧瘠的小山村。他是聽著黃河的濤聲、喝著煮著紅棗的小米飯長大的。在他有自覺的藝術沖動時,對于家鄉一草一木的熱愛之情也自然成為他心靈的敏感點。
  劉宏祥的黑白木刻畫主要以描摹記憶中黃河人家生存、生命狀態為基本內容,情思較為單純。在這樣單純而洗練的情思作用下,黃河人家的生存、生活狀態被一還原出來。于是,老祖母用過的帶著歲月年輪的紡車、織布機,老父親農業生產時使用過的各種勞動工具、運輸工具,以及家中貯存物品的各種瓷甕與瓦罐均被賦予了抒情的色彩,具有了鮮活的生命特征,匯聚到其黑白木刻世界中。
  劉宏祥是在熟練掌握黑白木刻的技法后,通過一刀刀木刻來傳達其心靈與思考。在其黑白木刻畫中,劉宏祥追求這種詩意具有“拙中帶巧”的藝術靈動特質。他刻刀下的陜北的山川河流、農家物品均具有生命的體溫、生命的特征。這種藝術方法不是從學院派那里學習與繼承而來的,而似乎是深深地根植于泥土之中,吮吸著民間文化的營養,在民間剪紙與民間繪畫尋求出的表現技法。因此,可以這樣說,劉宏祥在藝術方法上表現出的機智是帶有撲面而來的泥土氣息的。
  不同身份的欣賞者面對相同的繪畫會作出不同的評判。對于我這位沒有繪畫經驗的人來說,我在劉宏祥的黑白木刻畫中更多地品味到他的詩性情感、更多地把握到他“有意味的形式”。感謝劉宏祥,他在不斷地激活人們塵封的記憶,帶領我們在領略那些帶著情感的記載著歲月滄桑的農家物品的同時,也讓我們不斷地穿越時空隧道,領略古老而神奇的黃河文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4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