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幾點做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量不得少于150萬字。21世紀教材更是加大了閱讀篇幅。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下面談談我對學生課外閱讀所采用的一些做法:
一、讓孩子在閱讀中積累
首先,我要求班上的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課外閱讀積累本,通過與學生共同商議,制定每天的閱讀時間,閱讀量和摘記量。然后,師生共同創建閱讀源:(1)號召學生將自己的圖書拿到學校來,以小組為單位,建立“小小圖書角”,“班級閱覽角”,“小組交流臺”等,(2)帶領學生去校圖書室或縣圖書館借書。同學們可隨時閱讀,交流。有的小組看完本組的圖書,再與其他小組交換閱讀。閑暇之余,交流閱讀體會,交流新書信息。做到了“組組有讀物,時時能交流”。我還通過抓住學生的好勝心理,及時給予評價,使之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較強的閱讀能力。在提高閱讀量的基礎上,積累本便是評價閱讀效果的途徑之一。堅持做到每周小結,每周簡評,并要求學生周二,周四早晨交換閱讀積累本,互相交流讀書心得,寫好讀后感。這樣就仿佛是無聲的語言,激勵著同學們,主動地自覺地進行閱讀積累。
對于不愛讀書的學生,我對他們采用多督促,勤鼓勵的方法,并與家長配合。在最初階段,我親自進行督促,只要他與自己比進步了,我就用特殊的方式予以獎勵,強化他們的讀書意識。
二、在課堂練習中進行評價
實踐證明,大部分學生對閱讀文章時學過的語言材料,掌握程度基本停滯在“理解”這一學習水平上,很難自動上升為“運用”這一學習水平?!靶惺侵?,知是行之成?!睂W生積累再豐富,如不能靈活運用,也不能轉化為能力。為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我注重在學生學習課文或者讀完一篇文章后適當做一些遷移性練習,把課外知識引用到課內,從而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做一定的評價并促進其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三、制作讀書卡激勵學生
讀書貴精不貴多,“與其匆匆瀏覽許多本,不如徹底消化幾本”要求學生讀書要通讀精讀,讀有所悟。讀書應該與思考同步?!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思考和消化書上的知識,才能發揮書的作用,給人頭腦以健康和活力。因此還應該有對學生讀書的定性的評價。為了激發學生在讀書時積極動腦思考,提高學生閱讀質量,我設計了這樣一張讀書卡,讓學生閱讀了一本課外書以后,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并且記錄下自己的感想,并請家長在這樣的過程中進行監督,也可參與進來與學生一起閱讀,對學生的學生的閱讀情況作出評價。教師再根據學生上交的反饋表的質量進行評分。在“讀書卡”中只是寫了書的梗概的得5分,能夠寫出自己對多種人物和事情的看法的得10分,還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出自己從書中得到啟發的得15分,如果有自己獨到看法,甚至是能夠提出自己批判性看法的得20分,最后將學生得分的動態表在班級網頁或者班級墻報中公布,以此激發學生提高閱讀的質量。實踐證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也不再僅僅停留在表面,也能夠有自己深刻的想法。同時,這樣的活動也激發了一部分家長也投入到親子閱讀活動中來,為學生的閱讀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這樣多主體參與的評價全面而公正,必然會促進和激勵學生的進一步發展。以下是一位學生的閱讀反饋卡:
我覺得安利科是個孝順的孩子,也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潑、好動,在他生活中有許多關懷他的好朋友,時常鼓勵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順利成長,也可以從中獲取經驗。給我記憶最深的是二年級的學生羅貝蒂,他為了保護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朱利奧不被馬車撞到,自己卻來不及躲開,被馬車把腳骨壓碎了,經后只能靠拐杖行走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幫助別人的同學是有的,但像他這樣了為保護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同學,我們就不一定有幸遇到了。這不禁令我想到了報紙上的一則報道: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太太倒在人行道上。20分鐘里,竟沒有一個路人上前攙扶。等到120急救車趕到時,老太太已經去世約20分鐘了。同樣是兩個值得幫助的人,但是遇到的結果卻完全不同,一個得到了別人舍命相救,一個去世了很久才被人發現。這些行人跟舍身救人的羅貝蒂簡直是差之千里。正是因為安利科身邊有這么多善良的伙伴,他才可以明白這個世界處處充滿愛。
我覺得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什么是同學之間純潔無暇的友誼,什么是師生之間無微不至的關懷,什么是父母對孩子永無止境的愛!我相信如果有了這些品質,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的人,一定是世界上生活的最美好的人!
家長評價:能夠讀懂蘊涵其中的愛,并且知道珍惜身邊的愛,我為你高興。
教師評價:20.追求真善美會使你的人生變得絢爛而豐盈。孩子,老師為你能讀出這樣的感受為你豎起大拇指! 閱讀時間:(11、26)到(12、8)
四、開展各項讀書活動
學生學習、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達到了什么樣程度,結果如何,需要進行總結性評價。課外閱讀一段時間也需要進行總結性的評價。單純運用考試的方式是比較枯燥的,更何況課外閱讀的開放性、廣泛性的特殊性也不允許采用單一的統一要求、統一步調、統一內容,評價的標準。只要是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增強自信心,評價的目的就達到了。而以活動來檢閱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持久保持,還能深化課外閱讀的效果。因此我非常注重將課外閱讀與各項活動相結合,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載體和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讀書收獲。
總之,有檢查才會有落實,有測評才會有促進,通過一系列直觀可見、豐富多樣的評價資料的呈現,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和促進作用,實現有效閱讀,讓評價促進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