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天人合一”思想對中醫學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醫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研究、總結而來的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極大的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指數。整體與個體的差異,即統一和分離的矛盾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天人合一”思想由此而來?!疤烊撕弦弧弊鳛橹袊糯枷朐谥嗅t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必須天時地利人和,由陰陽五行、臟腑生理病理與精氣血津液的關系、四診合參加以輔佐來辨證,根據外在環境的不同運用合理手段解除個體的現狀。
【關鍵詞】天人合一;治療原則;養生;藥材;用藥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2
中醫學方法學體系由嚴謹縝密的哲學思想奠基,體現了陰陽五行學說辯證法思想的成熟。由莊子闡述、董仲舒總結并明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后來作為《內經》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構建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天人合一”作為原始醫學的萌芽,推動了人體整體觀的辯證法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借鑒前人經驗,將天文、地理、人事視為一體,所作《春秋繁露》一書中提出天與人相互感應,皆有陰陽。陰陽消長的根源在于五行。五行的生勝導致萬事萬物的生成變化,比如最常見的自然界四季變化、個人喜怒哀樂轉換……董仲舒論陰陽持平和氣,道破養生修道以及治國平天下的奧秘。
“具體事物具體分析”,中醫認為,離開具體分析就不能清楚的認識到疾病的特征,因此對每一個病例的診治都要靈活,因地、因時、因人、因季節制宜。以下從四個方面闡述古今的各位醫家在繼承和發揚“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上是如何推陳出新的:
1 治療原則方面
時節影響病性,是調方用藥的重要參考。隋唐時期的《時氣諸侯》闡述了自然氣候對陽氣盛衰、病情發展的影響:“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候有寒傷于人……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睍r節病,顧名思義,時節的變化影響人體陰陽的水平和病情的性質,四季氣候反常使人患病。例如2003年的氣候為冬暖春旱,有別于正常的氣候特征,春季流感嚴重。根據現代統計分析、權重分析、氣象要素的統籌分析,呼吸系統疾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率以冬季最高,春季最低最為突出。根據計算機相關系數,在通過0.05和0.01顯著性檢驗因子分析看出日平均氣溫24 h變溫和日平均氣壓24 h變壓具有突出的滯后性[1]。直接證明了氣候的異常導致人的疾病。不難看出,人體絕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受一切周圍環境的影響,由此引發的疾病自然不能未經具體的辯證論治而簡單的當作普通發熱感冒來治療。
中醫運用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的思想,代替西方醫學“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治療方法,在提高腫瘤和癌癥的治愈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例如當代王莒生[2]教授在治療各種皮膚病的過程中善于根據病人生活地域的不同、體質的差異選方用藥,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2 養生方面
諺語說的“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例子。春季氣溫回升,陽氣向上向外發散,但仍然無法與邪氣抗衡,這就需要“捂”來積攢陽氣,使陽氣不斷生發,直至夏季達到陽氣最旺盛的程度;秋季氣溫開始降低,陰氣漸為旺盛,陰陽對立制約,陰氣旺盛促進陽氣的收藏,機體接觸外界以提高對冷空氣的適應,可以有效增強抵抗力,“秋凍”由此而來。現代科學對“秋凍”有了更明確的解釋:秋季氣溫下降,室內氣溫由于房屋熱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從而產生相反的溫差。若人由室外進入室內,汗出傷陽,就會導致相應的病理變化。若嘗試在秋天盡量不過早過多的增加衣物,使機體對寒冷空氣產生適應,產熱和散熱逐漸達到相對穩定的平衡點,可以增強抵抗力,適應冬天的寒冷。應當注意的是,“秋凍”并非人人適宜,比如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慢性腎臟病人等素體虛弱者不宜“凍”,健康人群也要注意適度。
又如睡眠是人休息、恢復體力的過程。睡眠與蘇醒是陰陽交替的結果,“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靈樞·大惑論》)。長壽的人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睡子午覺(子時為晚上十一點至次日一點,午時為上午十一點至一點)。子時和午時是人體經氣“合陽”、“合陰”之時,在這兩個時間段睡眠有利于養陽和養陰,對身體極好,這是人長壽的重要因素。他們較好地將自然變化與生活作息相結合,有順應自然變化防御病邪侵襲的養生觀。
勞動人民長期探索總結出來的經驗成為“天人合一”思想有力的證明,同時為后人養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3 藥材方面
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說“諸藥所生,皆有境界”、《新修本草》序中記載“動植形生,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前人在長期的觀察比較中發現的、以特定地區出產的質量最好的“道地藥材”是“天與藥”合一最好的證明。清代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也明確指出藥材的質量與所處地理環境甚至土壤的差別有很大聯系,即動物、植物、礦物藥材質量的好壞除了本身品種的差異,還直接來源于生長環境的影響。具體來說,產地不同,土質、水質、氣溫、光照及微量元素等不同,直接影響了藥物的成分和治療效果。
隨著現代儀器分析技術的發展,通過使用柱層析、HPLC、紅外光譜、核磁共振儀等,對道地藥材和其他地區所產的同種類藥材中的主要化學成分的提取與相應環境要素的分析統計,以極少破壞環境且更為客觀的方式證實了胡世林等人的“天藥相應”觀點。[3]藥材的功效直接體現在治療疑難雜癥的效果上,而功效的來源不僅產地明確,更注重水、土、氣象的整體觀。就有了例如“滄鹵能鹽,阿井能膠”,薄荷有“今人用藥以蘇州為佳”,麥冬有“浙中來者甚良”的說法。
4 用藥方面
古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懸殊,寒熱迥異,故所用藥材的性味大有不同。例如,東南濕熱,用藥宜清化,西北寒燥,則宜用辛潤之藥。同理,同一味藥,對于不同地域的人,用量也不盡相同。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論·太陽病麻黃湯證·用麻黃湯之變通法》中記載的:“如大江以南之人,其地氣候溫暖,人之生于其地者,其肌膚淺薄,麻黃至一錢即可出汗,故南方所出醫書有麻黃不過一錢之語;至黃河南北,用麻黃約可以三錢為率;至東北三省人,因生長于嚴寒之地,其肌膚頗強厚,須于三錢之外再將麻黃加重,始能得汗。此因地也”便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中醫的治療原則中許多方面體現了辯證法的基礎性、精確性,值得現今的中醫大夫繼承和發揚。其中,“天人合一”強調了整體性,是整體觀念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理論的優勢所在。它運用了協調陰陽、調節臟腑表里、由五臟治五官等方法,扶正祛邪、病情轉移用攻補兼施等原則,根據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大方向,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達到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天人合一”思想跨越漫漫歷史長河,時至今日依舊熠熠生輝,且歷代醫家對醫道的探求都或多或少的受此影響,足見其在治療方法的取舍和應用上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相信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天人合一”思想在臨床上會有更廣泛的
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立明.氣候因素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與意義[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7):540-541.
[2] 劉志勇,王莒生,王 萍."天人合一"觀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J].中醫藥學報,2010,(38):98-100.
[3] 張文生.道地藥材與環境相關性研究[C].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8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