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近代美育思想對人格塑造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從“美育”思想的發展演變歷程不難看出,“美育”作為中華古老文明和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深受眾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重視?!懊烙彼枷氲膶嵺`與探索,對中華民族素質的提升,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關鍵詞:“美育”思想;人格塑造;理論實踐
一、“美育”思想的源起
雖說“美育”作為獨立的教育理念,在我國大力倡導始于20世紀初葉,但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美育”在我國儒家傳統教育中的存在,幾乎是與儒家傳統教育思想相伴而生,相依隨行的。早在周朝,政府就已經設立了大司樂機構,授予禮樂之儀以教育貴族子弟,推崇六藝精通,“禮、樂、射、御、書、數”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其中“禮教”和“樂教”都是美育的一部分。其間,甚至還產生了儒家音樂美學經典著作《樂記》。該書貫穿的“樂教”的思想,即便放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教育理念日新月異的今天,其深植于儒家文化精髓中的“美育”理念,依舊對我國當下的現代美育思想,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美育”思想的理論交鋒
“美育”思想的發展演變,與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政治變革和思想文化演進息息相關?!懊烙苯绲陌倩R放,百家爭鳴,得益于整個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在面臨傳承與發展的這個問題上,我國思想理論界、文化美學界從來就存在著不同的聲音,這種認識上的交鋒,理論上的多維度探討,雖然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表征,但主流觀點歸結起來不外乎有以下幾點:有學者強調美育的根本問題,是在于培養什么樣的人;也有學者認為美育的重要內容是藝術教育,其特點是情感教育;還有學者對“美育”在“完人教育”和“情感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存在爭議。這些觀點的交鋒,既有對傳統美育思想的反思,也有對外來美育思想植入的借鑒,在“美育”思想推動者們看來,美育包羅許多方面,它不是單一性的情感教育和藝術教育,美育應該在改變傳統教育觀念上,在整個育人活動中,在人類文明、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發揮更關鍵更積極的作用。
三、“美育”的角色定位
那么,美育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它有什么內涵,在育人中能發揮什么的樣作用?大家常把美育掛在嘴邊,只是知道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但卻又對其角色定位不甚了解。一種能為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觀點認為: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方式,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點和情趣,提高人們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德智體美勞五項中的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之一,它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較高審美素質的能夠從事審美欣賞、創造的群體,即通過共情,達到身心愉悅,并于無形間陶冶情操,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提高審美力及素養。美育既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又與“德、智、體、勞”等“四育”息息相關、取長補短,以達到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由此可見,美育理論的內涵十分豐富,與其他教育手段的邊際是重疊交織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類似于流水線的手段來批量生產“美育”產品。但一個不容忽略事實是,一個人如果缺失最基本的審美教育,這個人就無法擁有健全的審美能力,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必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眾多教育理念中,“美育”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懊馈睅Ыo人的是一種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美”是產生一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情緒的催化劑,“美”也是塑造健全人格、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要素。而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既是“美育”的手段也是“美育”的目的。在“美育”的作用下,學生、特別是青少年的身心能及時感知陽光的照耀,能敏銳地捕捉到學習和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讓身心和情緒時刻處于最佳狀態。無數的研究證明,在審美狀態下,美輪美奐的美術作品和輕松活潑的音樂,會喚起人對于美的渴望,對于美的追求,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細節,有助于心靈進入平靜和諧的最佳狀態。從美育出發,“美”能激發人的求知欲望,為實現理想目標增添動力,能幫助人正確處理好理性與感性的沖突,勇敢面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與險阻,始終保持必勝的信念。
四、“美育”思想的實踐與探索
在“美育”的實踐與探索、繼承與發展過程中,當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12年,蔡元培作為教育界的重量級人物,被任命為中華民國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同時期,他發表了著名的《對于新教育之意見》,第一次將教育改革方針行之于文字,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即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五育的全面發展。同年9月,北京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令》如下:“茲定教育宗旨,特公布之,此令。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辈淘嗾J為“五育”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各部分各司其職又相互作用,整體缺一不可,其中美育是教育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美育不僅滲透于其他諸育之中,而且極大地豐富和推動了其他諸育的開展。蔡元培進一步指出,五育“以公民道德為中堅,蓋世界觀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軍國民教育及實利主義,則必以道德為根本?!辈淘嗍墙孜话衙烙湃雵医逃结樀慕逃遥_立并開啟了美育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道路。
1927年,蔡元培任大學院院長,大學院是民國初掌管全國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蔡先生在大學院專門委員會中特設“全國藝術教育委員會”,委任林風眠為主任,管理全國藝術教育,1927年于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通過創辦國立藝術院的提案,蔡先生在其中再次強調了美育的重要性,“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美的創造及鑒賞的知識,而普及社會?!背闪⒘宋覈谝凰鶎iT藝術學校:國立藝術院。并提出可以修建美術館、音樂院、劇場等設施,建成一個藝術區。同年通過蕭友梅的提議,與蕭友梅在上海創立國立音樂院,由蔡元培任院長,蕭友梅任教務主任,直到國立音樂院的建立,我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音樂高等學校,這兩所院校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創始基地,也是我國首座音樂和美術高等專門院校,培養了大量藝術人才,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藝術骨干,使“美育”在中華大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 難能可貴的是,李叔同也同樣強調藝術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他在20世紀初創辦的《音樂小雜志》序言中就肯定了音樂的功能,“歐美風靡,東亞景從,蓋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寧有極矣!”正是西學東漸時期,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從歐美的社會現狀中李叔同察覺到了美育對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拳拳愛國之心使得他了解到越是救亡圖存時期,越是要重視人的基本素養,國人進步才是解放的根本,體現了李叔同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心。
“先器識而后文藝”是李叔同一貫堅持的藝術教育主張,“器識”指的是人格修養,正所謂要學藝先學做人。在他看來,藝術家自身的道德修養是首要的,是他們藝術創作、藝術傳播的前提。對于有著音樂家、教育家、書法家等多重身份的李叔同來說,學術的技術精巧固然重要,但是高超的技藝不是絕對的,如果沒有高尚的藝德,那么就算技術再嫻熟,他的作品也是沒有靈魂的。蔡元培、李叔同的“美育”思想對當今不無啟迪作用,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審美這個原則問題上,都應把“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作為培養藝術家的最高目標,德藝雙馨才是一個藝術家的最高境界。藝術家除了提升自己的思想素養之外,還應以身作則,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師德形象,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一代代人的思想與品格。
梁啟超認為美育能升華人的情感、擁有健康的生活態度、提升人的審美能力、達到意識與身體的統一。他提倡三育,分別是知育、情育,即美育、意育等三個部分。
但王國維的思路無疑更加清晰,更富有說服力,王國維對智、德、美、體四育的提出,不僅與清末的教育宗旨相對立而,且對其后“五育方針”的提出產生了直接影響。王國維認為“能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善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泵鞔_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全之人物”,使個體在知力、意志、情感等方面達至真、善、美之理想境界,以求三者達到與哲學上的真、善、美相統一。在王國維眼里教育分為三個部分:即意志教育,美育,情感教育。應“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美是超功利的存在,它的價值在于它本身而不是外物,它是純粹的,不被外物利用。他認為智育、德育和美育三育加起來,“并行而得漸達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體之訓練,斯得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畢矣”,只要將這三育和身體鍛煉即體育加在一起,就能教育出完人,而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王國維認為要把美術從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中解放出來,從普通人眼中的、可望不可及的藝術變得成為是普通人,人人可學人人可懂的藝術形式。通過長期對美的性質的研究,王國維確立了美學中“古雅”的藝術價值,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范疇,與美學的其他形式不同的是,“古雅”是可以依靠后天積累的,是美育與外界溝通的友好橋梁,除了可以通過“古雅”養成對于美的創造力和欣賞力外,他還希望通過各種藝術素材,如:音樂、文學、繪畫等多種途徑,去簡單的培養學生藝術愛好,以抵御社會上的庸俗趣味,近代社會的特殊性,造成了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美育能培養審美愛好,帶給人心靈的慰籍。
1912年,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從浙江紹興來到北京教育部,擔任社會教育部第一科長,魯迅到職后不久,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導下,積極推行美育起草了《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并在教育部組織的星期講演會上發表了這份文件,在這份文件里,魯迅表達出自己對于美育這個理念的深刻見解,并制定了有關美育推行的宏偉計劃。即便是今天,這份文件對于推動全民素質教育,特別是學校和社會的美育理念的推行,仍有著借鑒和指導意義。
《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對“何為美術”和“美術之類別”的探討引入有理有據,認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可以救援經濟、可以表見文化,美術之目的,可與輔道德以為治”。該《意見書》旁征博引,將美育的重要性一一羅列出來,除了可以塑造審美經驗和健全人格之外,還可以促使人們注重文化傳承,對藝術和藝術品的鑒賞力提升、促進經濟發展都大有幫助。在魯迅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在積極籌辦版畫出版機構,印刷畫集、舉辦展覽,為美育事業耗費了最后的心血。
強調美育也是朱光潛的重要思想,他在《論修養》一書中多次提到美育的重要性和作用,“美育叫人創造藝術、欣賞藝術與自然,尋求豐富的興趣?!薄懊栏薪逃且环N情感教育,作用是怡情養性,也是德育的基礎功夫?!?
從“美育”思想的發展演變歷程不難看出,“美育”作為中華古老文明和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深受眾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重視,無數實踐證明,“美育”在教育實踐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美育”的缺位,將對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提升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才云峰.魯迅美育思想摭談[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 S1.
[2] 黃書光.試論王國維的教育哲學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02.
[3] 李開軍.梁啟超的美與思想及其特征[J].岱宗學刊,1999,03.
[4] 趙青.試論美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9, 04.
[5] 戈曉毅.論美育和素質教育[J].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4.
[6] 王偉.蔡元培美育觀與李叔同藝術教育理念比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0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