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近代九江教會學校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天津條約》的簽訂使得九江成為了通商口岸,隨后1867年傳教士創辦了埠閬小學,大批的教會學校涌入九江。九江教會學校雖然是一種特殊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它反映了外國文化對我國文化的沖擊,但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新的教育理念,對九江的教育近代化進程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教會學校;教育;九江
  隨著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傳教士蜂擁而入,足跡所至,遍布全國,尤以通商口岸為最。九江作為江西省的北大門,在淪為列強的通商口岸時,帝國主義在這里強占租界,控制海關。洋商和傳教士大量涌入使九江成為殖民侵略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據點。由此建立了一大批的教會學校。教會學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九江本土教育,對九江地區教育的近代化產生了一定影響。
  一、九江教會學校產生的原因
  九江教會學校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產物,有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訂立,外國教會取得了在中國自由傳教的權利,也有天主教自身向外傳教的的原因。
 ?。ㄒ唬┩獠吭?
  外國傳道士通過各國列強與中國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始在九江進行傳道,并寓宗教于科學開始建立一系列的教會學校。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通過簽署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逐步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近代九江歷史開始劇變的年代。外國列強根據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的《天津條約》增辟長江沿岸的漢口、九江、南京和鎮江為通商口岸,其中第十三條的明確規定:“天主教原以勸人行善為本。凡奉教之人,皆全獲保佑身家,其會同禮拜誦經等事。凡按第八款備有蓋印執照、安然入內地傳教之人,地方官務必厚待保護。凡中國人欲信崇天主教而循規蹈矩者,毫無查禁,皆免懲治”① 。天主教,基督教借不平等條約的保護進入了中國各地,傳教士九江作為長江流域的一個重要通商口岸被傳教士所侵占。傳教士們在這里傳播基督教義,但在傳教過程中發現他們西方宗教信仰與傳統儒家文化存在嚴重的沖突,為了更好的傳播教義,也為了培養更多的中國傳教士,他們開始在九江興辦教會學校。于是手捧《圣經》的傳教士們,由教堂轉向課堂,并將這一政策視為拯救中國人“靈魂”、傳播基督“福音”之捷徑。
  (二)內部原因
  基督教會天主教會自身有對外擴張的需求,他們需要更多的教徒更多的人來信奉他們的上帝。中國眾多人口和漫長的不信奉基督教的歷史是他們想去中國傳教的主要原因之一?!拔覟槭裁慈ブ袊蛑皇窃谀倪|闊的土地上,每個月都有一百萬人在不信仰上帝的狀態中死亡另一個理由是因為中國生活著三億不信仰上帝的人。啊,兄弟姐妹們你們能想象或者不信仰上帝嗎?!雹?面對如此大的不信教的人口,傳教士們都想去中國傳教,去吸引更多的信教徒,這是基督教天主教自身向外擴張的屬性所決定的。
  二、九江教會學校的發展概況
  九江教會學校在就將成為通商口岸后開始出現,主要是小學水平的教會學校居多。“從1865年開始,作為法國侵入內地的主要工具的天主教,在九江以及贛北、鄂東各地,先后設立了天主堂、仁善堂、醫院、濟世中學、濟世小學等十余個教會團體和學校。繼天主教之后而來的是基督教。從1867年起美國基督教的美以美會,內地會,衛理公會先后侵入九江,建立了以此為中心的贛北、鄂東教區管轄甘南堂、化善堂婦女傳道部、同文中學、同文小學、儒勵中學、儒勵小學、醫院、護士學校等20多個教會團體和學?!?。③ 九江的的教會學校,由于傳教士,教會團體的增多逐漸增加,地區的覆蓋面也越來越大,對九江的教育影響也越來越大。
  1867年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傳教士赫爾利、陶理在湓甫路創辦九江近代第一家教會學?!安洪佇W?!薄?873年美以美會辦理九江‘半日女?!?,1882年美以美會辦理九江‘傳道女?!?908美以美會年辦理三翹小學即翹志小學、翹材小學、翹秀小學。1910年美以美會辦理翹德小學”。④ 一系列的教會學校的出現說明教會學校隨著侵略的加深,教會學校的發展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快。
  “1867年美國基督會創辦的埠閬小學最初的有十幾名的學生他們大多是九江教會的信徒子弟。學習的課程有圣經、天文、地理、論語、算數等。隨著學生的增加逐漸改變了以前在教堂直接教學的方式,買了一棟民家大院,開始按年級授課,教育逐漸走向正規。1873年九江半日女校開辦時,最初只有兩名學生,經過十年的發展人數增加到50名學生。學生為初小四年,高小3年。課程到民國前達到十五課之多,但大多還是學習西方文化以及圣經。學生的學費免收,衣食也由校方提供,每人每月還有約半銀元的零用錢。為了防止學生中途退學,學生需要和校方定公約,若學生中途退學,學生需要賠償校方所給的費用。1882年創辦的九江傳道女校,是專門招收未婚女子和寡婦入校學習《圣經》,學習三個月后出去傳教。以后,學校發展為專門為各牧區培養女傳道人員的專門學校?!雹?從最初的綜合類的小學,到半工半讀的女子學校,再到最后的專門類職業學校,教會學校的一系列的變化,表示著它在適應中國的特殊國情,在不斷完善不斷成熟的過程。
  三、九江教會學校的教育狀況及其模式
  教會學校雖然混雜了宗教的內容而不能完整準確地反映資本主義教育的面貌,但它的基本模式,包括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生源狀況、教師狀況都值得我們研究分析。
 ?。ㄒ唬┙虝W校的培養目標
  教會學校的主要目標是培養教徒,使學生成為傳教士的主要助手,使更多的人信奉上帝。一位主持教會學校的傳教士曾這樣談論教會學校的目的:“我們希望我們的學校成為某基督教的宣傳工具,從這里將培養出具有教徒般的熱情和信心的青年,在這個遼闊的帝國傳播耶穌福音”。⑥ 教會學校從來就不是慈善事業,它的目標從來就是為了擴展教會勢力,從而培植出一批中國籍的傳教助手。但隨著中國國情的變化,僅僅為培養傳教助手的教會學校不能滿足中國人民的需求,教會學校最終也不得部改變最初的目的,更加注重專門教育職業教育,使得學生更好的適應當時的社會需求。  ?。ǘ┙虝W校的教學內容
  早期為了培養傳教士的教會學校,它的教學內容就必須以宗教課為主,但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只有宗教課的教會學校改變了它們單一的的教學內容,后期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除開設基本的宗教課程外,教會學校為了適應中國的需要還開設了經學課程和一些西文西藝等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程?!敖虝W校開設的課程有,算數、國文、道學、地理、歷史、生物、天文、體操、音樂、英語等”。⑦ 教會學校豐富的教學內容吸引了更多學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國人的眼界,對外國的西文西藝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ㄈ┙虝W校的教學方法
  教會學校引進了西方近代教育理論和方法,注重知識的接受規律。學校根據學生的程度和不同情況,實行分科、分班、分級教學,教學時講究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浙進,逐步提高。“教會學校遵循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原則,反對注入式,主張啟發式教育。教育雖然要以教科書為藍本,但還提倡以實物示予學生,引起和啟發學生的興趣”。⑧ 在教學方法上教會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自學,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反對之前的灌輸式教育塾死記硬背、囫圇吞棗、模仿作習的學習方法。
 ?。ㄋ模┙虝W校的生源狀況
  教會學校的學生一般都來自于貧苦家庭或者是教徒的子弟?!?9世紀中葉,教會辦的學校絕大部分是小學性質的走讀學校和義學,規模很小,有的只有兩、三個學生,多來自貧苦人家,有的還是收容的孤兒以致小乞丐”。⑨ 教會學校的生源單一,大部分都是一些沒有生存能力的貧寒子弟,即使是這樣教會學校的生源還是十分緊張,基本上還是招不到學生。
 ?。ㄎ澹┙虝W校的教師狀況
  教會學校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傳教士兼任的,大部分沒有專門的教師?!敖虝W校的教師則由傳教士或者他們的妻子擔任”⑩ 教師的兼任狀況使教會學校的教育質量得不到保證,以傳教士為教師的學校更加注重培養傳道助手。
  四、對九江教會學校的評價
  九江的教會學校是在特定歷史下的產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九江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但是作為一種文化侵略的手段在一定程度進行著不同程度的文化滲透,以配合殖民主義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攻勢在意識形態上奴役中國人民以達到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面對九江教會學校的復雜性,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它。即要承認其侵略性也不能否認其進步意義。
 ?。ㄒ唬┫麡O作用
  這是因為“帝國資本主義要變中國為他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就必然要利用富有欺騙性質的傳教士作為他們的爪牙;這些國家的統治階級不但需要利用宗教統治本國人民,而且需要把這種統治方式向外延伸,絕不是傳教士發什么“善心”所能改變的”。? 教會學?;玖⒂谥袊w系之外,它作為一種文化侵略手段旨在同化我們的思想,從思想上奴化人民,從而達到他長期統治的作用。
  (二)積極作用
  九江教會學校在歷史上雖然是作為一種文化侵略的手段出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教會學校在進一步加快了九江教育近代化,彌補了九江公立學校的良莠不齊,發展緩慢等問題。解決了一部份貧苦人民的子女的教育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教育。同時教會學校也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教育模式,推動了中國的教育革新,對中國的近代和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加快了九江近代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的速度。教會學校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讓中國人進一步了解了西方文明。
  參考文獻:
  [1]王鐵崖.中外舊約匯編章[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2]田正平.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3]陳榮華,何友良.九江通商口岸史略[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
  [4]陳書平. 民國江西新教學校及其基督化人格培養研究[D].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4.
  [5]高時良.中國教會學校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陳旭麓《陳旭麓學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注釋:
 ?、偻蹊F崖.中外舊約匯編章[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97 .
 ?、谔镎?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25.
 ?、坳悩s華,何友良.九江通商口岸史略[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19.
 ?、荜悤? 民國江西新教學校及其基督化人格培養研究[D]. 江西師范大學,2004.
 ?、蓐悤? 民國江西新教學校及其基督化人格培養研究[D]. 江西師范大學,2004.
  ⑥田正平. 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32.
 ?、咛镎?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109.
 ?、嗵镎? 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110.
 ?、岣邥r良.中國教會學校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57.
  ⑩高時良.中國教會學校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57.
  ?陳旭麓.陳旭麓學術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39.
  作者簡介:李藝(1991-),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教育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2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