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四運動看近代中國人公民意識的覺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參與的反帝愛國運動,這既顯現了中國人的愛國精神,又是中國人公民意識覺醒的結果。公民意識是現代公民的重要標志,也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先決條件。然而,在古代社會,受封建傳統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只有臣民意識,根本沒有公民意識。自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運動發生以來,中國人在人格上的主體意識、在權利義務上的權利意識以及在公共政治中的參與意識的開始覺醒。
【關鍵詞】五四運動 公民意識 覺醒
五四運動發生于1919年5月4日,這場由青年進步學生發動的、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愛國運動已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五四運動與以前的反侵略斗爭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最重要的不同體現在這次愛國運動是由廣大人民群眾主動的自覺的為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而進行的奮力抗爭,這種自覺性和主動性體現了近代中國人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了近代中國人公民意識的覺醒。公民意識是現代公民的重要標志,也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基礎。它主要體現在人格上的主體意識、權利義務上的權利意識以及在公共政治中的參與意識。在五四運動恰恰促進了中國人在這些意識方面的覺醒。
一、五四運動促進了近代中國公民個人主體意識的覺醒
公民人格上的主體意識,指的是公民對自己作為國家主人身份的自覺認同和感知,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也是國家主權的維護者。
“公民”這一詞語來自西方,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沒有“公民”這樣的記載。1900年以后,隨著中國打開大門,中國社會中才出現“公民”的詞語。公民首先體現在人格上的獨立上,可以理解為他是一個獨立于社會、獨立于他人而又有著自身利益要求的獨立個體。公民意識不是天生就有的,它誕生于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所有人成為法律的主體、國家的主人,臣民變為公民,公民意識也由此出現。
古代中國人沒有公民意識,只有臣民意識。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根本沒有個人存在的地位。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中,廣大人民在封建道德倫理的束縛和專制制度的統治下,個人的主體意識被壓制、摧殘,根本沒有獨立的人格,“中國文化的最大偏失,就在個人永不被發現這一點上?!?因此,中國傳統社會中沒有個人的存在,才使得中國人缺乏公民觀念,也就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意識。
喚醒人的主體意識,這是五四運動首要的思想解放啟蒙作用。陳獨秀解釋說:“解放云者,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也”2。李大釗解釋說:“解放者何?即將多數各個之權利由來為少數專制之向心力所吸收、侵蝕、凌壓、束縛者,依離心力以求解脫而伸其個性復其自由之謂也”3。由此可見,在社會層面上,五四運動的解放作用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個人主體意識的覺醒?!拔逅倪\動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個人’的發現。從前的人為君而存在,為道而存在,為父母而存在的?,F在的人才曉得為自我而存在了?!?更有學者認為五四運動時期是一個“個人的崛起”時代5。
五四運動不僅促成了個人的覺醒,而且還促成了整個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覺醒,成為中華民族主體性意識覺醒的重要開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每個民族本身都是本民族存在和發展的主體,都主動關注該民族的地位、價值和前景命運,這就是一個民族的主體意識,這也是一個民族精神風貌的根本表現。而且作為每一個民族的主體意識,又會隨著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和積極的主動自覺性的民族主體意識時就是這個民族勇往直前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支柱。因此,五四運動不僅是近代愛國者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運動,而且它在喚醒了中國人個人獨立人格意識的同時,也喚醒了整個中華民族這個群體的主體意識。
二、五四運動促進了近代中國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
公民的權利意識,指的作為國家主人的公民應該和必須享受的權利,如財產權、平等權、自由權、受益權和參政權等等。權利意識的有無,是區分現代公民和傳統臣民的重要標志之一。
由于古代封建社會中的人沒有獨立的人格,所以從一生下來就成了別人的附庸,作為別人附庸的人是沒有什么權利可言的。當然,中國古文獻中也有“權利”的記載,但是中國人所言的“權利”與西方國家的“權利”完全不同。因此,中國古代社會中普通民眾不具備獨立人格和權利觀念,那時的中國沒有培育出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公民就是必然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由于西方的入侵,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的思想文化也遭到劇烈的影響,無數仁人志士在救亡圖存的探索中開始對中國社會結構、人倫關系進行反思。近代中國權利意識的萌芽、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先是批判君權、提倡民權,之后又向倡導人權演變。其實,近代中國人的權利意識最早不叫做權利意識,而是表現民權意識,原因在于當時的這種權利意識是在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所以中國人對權利的追求就被刻上了特殊的時代印記:要救亡圖存,就要爭取國家權利,要爭取國家權利,就要爭取作為所有人的民權。
由于中國普遍認為君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所以從維新派開始,進步的愛國者要求民權的呼聲一直都是此起彼伏。維新派領導人康有為是比較早接觸資本主義政治思想的進步知識分子,他最早提出了和西方人相同概念的“公民”,他很早就主張中國人應該追求人權,保障民權。他認為由于近代中國沒有公民,所以才會落后挨打,要救亡就必須變法,而變法、立憲必須從培育公民開始??涤袨榈牡靡獾茏恿簡⒊?,則在老師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倡樹立現代國家公民的權利意識,更可貴的是他還認識到公民既要享有權利,還要履行義務,權利和義務相輔相成的。而嚴復更是熱衷于批判了君權,他對人權和民權的追求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進步知識分子。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追求的理想政治制度就是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可見,在孫中山的革命理想中,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核心指導思想是民權主義。 在眾多啟蒙思想的影響下,20世紀的進步新青年們,對封建制度和傳統禮教進行了更激烈的批判,積極弘揚近現代西方精神,再次推動了近代中國人的思想啟蒙步伐。這一時期在思想啟蒙方面,個人主義和自由價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近代中國人權利意識的進一步萌發并有所發展,五四運動的啟蒙意義如陳獨秀所說,是中國人在繼技術啟蒙、政治制度啟蒙之后的人自身的啟蒙,這就是人的權利意識的覺悟。
進步新青年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從政治視角、學術思想、倫理、文藝等方面向封建守舊勢力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批判。胡適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胡適認為集體是由眾多個人組成的,所以實現了個人權利,才能真正保障國家的主權,實現了個人自由,才能實現國家自由。進步新青年奮力呼吁,民主共和的國家需要有權利意識的國民自覺去建設,“少數人可先導,但不能代皰;少數人可主張,但不能實現?!?
三、五四運動促進了近代中國人政治參與意識的覺醒
公民的政治參與感是指公民作為政治社會的成員,擁有積極參與公共權利運作的意識,也是一種行使權利的意識。在政治參與中,公民可以了解自己的政治權利和義務,逐漸形成理性的政治參與意識。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每當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都會進行英勇的反抗斗爭。然而,這些斗爭的大體上都是在遭遇外敵侵略為保家衛國做出自衛式抵抗。五四運動卻不是這種自衛式的本能抵抗,而具有新的時代內容。眾所周知,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這個誘因和外敵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危機不同,因此可以理解為,五四運動的爆發正是國民主權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覺醒的體現。陳獨秀很早就覺察到此特點,他曾經在對外呼吁并指出:這次五四運動首先是一場愛國的運動,但是五四愛國運動和前清末年的愛國運動不同,這些差異之處就是五四運動獨特的精神。陳獨秀先生將五四運動精神概括為兩點:“(一)直接行動;(二)犧牲精神”。直接行動就是指國民的自覺、主動、積極的參與愛國行動,也就是人們的參與意識的顯現??梢越忉尀?,廣大人民群眾之所以積極主動參與五四運動,是因為民眾已經有了對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自覺擔當,而這正是近代中國人公民意識覺醒的重要體現。 五四運動時期,年輕的進步學生們舉行了游行示威、公開演講,文藝演出,還形成了進步的學生社團。學生們為了更好的開展反帝愛國政治斗爭還在社團的領導下進行了多次政治請愿、抵制日貨等行動,這推動了中國的政治進步。廣大學生的積極政治參與帶動了社會各界愛國中國人的廣泛參與,全國各地的進步學生、工人、資產階級、商人、教育界、新聞界甚至販夫走卒也都參與其中。為了開展好示威和請愿的政治活動,在大規模政治活動之前學生社團的領導扎爾都會進行精心策劃,因此這一期間愛國政治活動都非常有組織性。五四運動之前,首都就組建了國民社、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等社團,社團的領袖后來都成為都是五四愛國運動中的中堅力量。五四運動中,天安門廣場前的集會游行和火燒趙家樓雖然都是學生自發性,但是整個行動比較有秩序性和目的性,而且在五四行動以后,全國各地的愛國斗爭能夠持續不斷,不得不說這些社團的策劃領導作用十分重要。由此可見,五四運動開始中國人政治參與水平更高了,政治參與意識更強了。 綜上所述,五四運動作為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近代廣大人民群眾思想觀念的解放,尤其是促進了近代中國人公民意識的大大覺醒。五四運動后,中國人在人格上的主體意識、在權利義務上的權利意識以及在公共政治中的參與意識空前增強,近代中國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39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