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青龍河流域生態建設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凌源青龍河流域處于北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區域過渡地帶,多樣的陸地環境與濕地水域相互補充,形成了動植物資源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已批建了國家級和省級2個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級濕地公園,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當地生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設性地提出大面積濕地生態修復治理、荊條灌叢人工干預下的封山育林以及耕地、坡耕地退更還林等技術,以期實現自然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關鍵詞] 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凌源青龍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 D927;D922.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6-120-2
1 自然概況
凌源青龍河流域位于遼寧省最西部,與河北省平泉縣、青龍縣和遼寧省建昌縣接界,處于北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區域過渡地帶,多年平均降雨量468.5 mm,高出周邊地區40~50 mm,年均蒸發量為1 974.3 mm,森林覆蓋率69.6%,無霜期140 d。青龍河流域總面積1 504 km2,耕地面積1.33萬hm2,人口18.6萬,行政管轄為大河北、刀爾登等10個鄉鎮。流域內多樣的陸地環境與濕地水域相互補充,形成了本地區密集的動植物分布區。因青龍河流域自然資源的不可替代性,已批建了國家級和省級2個自然保護區,同時批建1處國家級濕地公園。
2 生態建設現狀
2.1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4年12月,批建遼寧青龍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20.45 km2。近年來,保護區按照總體規劃要求,進行了面積范圍內的勘界立標、動植物資源后續監測調查、荒山生態修復工程、青龍河濕地小流域修復建設、支持地方綠色產業開發、4處管理站選址建設等,并購置了交通工具及監測、航拍、科研、宣教以及辦公設備等,建成動植物標本館、保護區沙盤及大型電子顯示屏等,初步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自然資源管理體系,為當地自然資源保護與綠色產業開發的協調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2.2 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5年,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99.12 km2,并于2007年設立為獨立法人單位。省級保護區系統性地對流域內自然資源實施保護,主要包括地域性特征明顯的森林生態系統及典型原生植被,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二葉舌唇蘭(Platanthera chlorantha Cust. ex Rchb.)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及其生境,黑鸛(Ciconia nigra)、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大天鵝(Cygnus cygnus)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資源及其棲息地,在全社會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2.3 國家級濕地公園
2015年12月,批建了青龍河國家濕地公園,并對保育區等4個功能區進行了科學規劃。
2.4 生態濕地工程
遼寧青龍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成了大河北鎮8 km河道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將人工濕地技術、強化表流濕地技術、滯留塘技術、深度凈化塘技術、生態島技術以及生態緩沖溝技術等有機結合,河道水體經多級表流濕地,污染物在水體中經過濾和沉降、吸附和離子交換、污染物降解、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對病原體的滅活等,達到了面源及點源的污染治理效果。濕地生態修復后,根據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環境系統監測數據,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符合三類質量標準,土壤環境質量符合二級質量標準。生態濕地工程保證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對青龍河濕地進行大面積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成功范例。
3 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3.1 青龍河濕地生態修復需加強
青龍河干支流遍布凌源市西南10個鄉鎮,已完成系統生態修復河岸長度8 km。在凌源市境內,青龍河的主要干流總長度52.6 km,在干流段仍有85%濕地需要進行系統治理修復,包括濕地公園內生態修復工程未有效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龍河濕地的生態功能與社會效益。
3.2 生態系統脆弱,面源污染影響水質
據相關資料統計,流域內水土流失面積337 km2,主要為流域內的山地陽坡,自然植被保存率不高,近1/2達到中度以上侵蝕;流域內耕地面積1.33萬 hm2,耕作方式原始,大水漫灌較多,水肥大幅度流失,面源污染嚴重,氨氮含量在豐水期達到最大值。
3.3 自然保護區保護形勢嚴峻
流域內的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森林類型較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區,也是遼寧省重要的水源保護地和重要濕地,承擔著涵養水源、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維護京津冀生態安全等任務,是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實現遼西秀美山川的物質基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內人員活動較多,存在大面積的坡耕地,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坡耕地合計384.7 hm2,對保護區護林防火等形成了較大隱患。
4 采取的措施
4.1 改善流域內陽坡陸地生態系統
自然資源管理相關政府部門,應重點對流域內的山地陽坡荊條(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特規灌叢實施生態修復,提升灌叢水源涵養功能。采用人工干預下的封山育林措施,選擇適宜的小葉白蠟(Fraxinus sogdiana Bunge)、槲樹(Quercus dentata Thunb.)、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等原生樹種,在荊條灌叢內視立地條件補栽喬灌木樹種,改善灌叢結構。同時,加強封山育林保護,提升林分生態功能,加速原有灌叢的自然演替進程,從根本上修復陽坡原有脆弱的陸地生態系統結構。
4.2 濕地工程建設
多方面爭取國家相關部門支持,對青龍河干流段重點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項目。首先,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支持,以大河北濕地生態修復為模板,推進青龍河干流生態治理修復進程。2018年下半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在窟窿山河進行了濕地小流域生態修復,建設了2座溢流堰生態工程,并進行了相應的步行道建設。經生態修復,濕地的固定水深增加至1.5 m以上,水域面積增加8 000 m2,濕地水質有明顯改善,保護與恢復了小流域濕地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其次,結合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重點對恢復重建區內一些人為侵害影響的濕地環境,采取人工措施進行退耕還濕、水質改善、鳥類生境改善、水系疏通等工程,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的綜合功能。
4.3 耕地與坡耕地
相關部門應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耕地實施微噴灌,減小灌溉水源消耗,提高經濟效益,也減小土地對河流造成的面源污染。對坡耕地,特別是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與緩沖區內,應盡早實施退耕還林,發展高效經濟林,且適當的地塊也可進行林下間作中草藥,提高經濟效益,減小落后的生產方式對自然資源保護造成的不良影響。應選擇高效的經濟林品種,如薄皮核桃、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 (Michx.) Elliott]、大扁杏、板栗、歐李[Cerasus humilis (Bge.) Sok.]、蘋果、梨等,加強栽植、施肥、灌水、修枝、修樹盤、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管理,保證經濟林盡早發揮經濟效益。還可以同時發展林下經濟,進行林藥間作和林草間作。間作品種有穿龍薯蕷(Discorea nipponica Makino)、柴胡(Bupleurum chinense)、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rucz.) Schischk.]、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等多個品種。間作種植增加了土地產出,是以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技術為核心的綠色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1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