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背景下新型農民素質提高和技能提升培訓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新型農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本文在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進行實地調研后,提出脫貧攻堅背景下新型農民素質提高和技能提升的意義,具體分析鹽源縣新型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 脫貧攻堅;新型農民;鹽源縣
[中圖分類號] F323.6;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6-20-2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引入了大量先進的農業技術和高效的農業設備,也在生產的各個領域引入了新的農業管理理念,因此迫切需要高素質的農民。對于新型農民的培養,素質提升和技能提升培訓至關重要。
1 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和技能培訓的重要意義
1.1 加強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和技能培訓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
近兩年,我國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各地加大力度,為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農業現代化是當前農業的必然發展趨勢,而提供更加綠色健康的農產品,更加需要加強勞動者素質和能力培養,即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前提條件[1]。
1.2 加強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和技能培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十三五”規劃中提到,加快推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國農民由于受到各方面制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素質不高,農業技術效率低下。改變這種現狀,是所有農民的迫切需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在于傳授農民技術,保障農產品綠色、安全生產,提高農民素質,為我國農村建設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以此推進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3 加強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和技能培訓有利于建設新農村,實現城鄉一體化
農民一直是我國在基層建設中的強大力量,而新時代的農民更為重要,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型農民培育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通過提升農民素質,拓寬農民的收入來源,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異;提高農民關于農業種植養殖方面的技能,可提供更加綠色、健康的農產品,保障人們的食品健康。通過新型農民培訓,推進我國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
2 現階段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和技能培訓存在的問題
縱觀近年來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和國家對深度扶貧的三區三州的重視,政府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在政府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間接影響了精準扶貧的有效性。
2.1 農民對新型農民培訓的主觀意愿性不強
以四川省鹽源縣白烏鎮為例,當地政府對新型農民培訓的人選有一些篩選條件,這些篩選條件為之后新農民素質提升培訓奠定了基礎。但是,調研期間可以直觀感受到當地人們對于此類培訓不夠重視,即農民本身對此類培訓的主觀意愿性不強烈。此類現象多表現在:①農民培訓期間聽課不認真,大多數都在忙自己的事情,雖然政府出臺了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農民群眾主動學習,但農民本身的不重視導致培訓無法取得預期結果;②大多數農民在農忙時分不愿意參與此類培訓,而更愿意在家完成農活,是農民最實際和貼近自身利益的想法,所以縱使國家提出了相關政策,農民的參與度不佳。新農民培訓是國家為了農民自身良性發展開展的計劃,長遠來看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需要農民自身提高重視。
2.2 培訓內容欠缺實用性
培訓中對理論知識傳授較多,缺乏實際技術的運用。訪談中發現,地方政府對培訓極為重視。然而,基層培訓的相關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無法更好地指導實踐操作,進而無法實現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以提高培訓的有效性。同時,如果缺乏系統的實踐操作指導,將會降低培訓的有效性。所以,提高培訓內容的實用性與有效性,既需要理論支撐,也不能脫離實踐操作。
2.3 培訓內容不全面
培訓中,理論知識的主要內容是對基礎文化知識和科普知識的宣傳。但是,依據調研情況,政府應重點加強對農民群眾法律意識的培養。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民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政策觀念淡薄、封閉保守、理想信念淡化以及價值觀失衡等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民認識自我和發揮主體的作用[2]。政府在對農民群眾增強思想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的同時,不能忘了普法的重要性。普法能促進農民積極維護自身權益,減少犯罪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知識培訓的全面性和針對性。
3 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和技能培訓建議
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是助力脫貧攻堅的前提和保證。在提升農民素質和技能提升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正視并及時解決。
①扶貧先扶志,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舊思想,參加提升素質和技能培訓不能靠政府推動,而要靠農民主動學習的愿望。提高農民對此類培訓的主觀意愿性,必須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打擊農村迷信、賭博以及不愛衛生等陋習,通過宣傳教育不斷提高農村群眾的素質,改變農村群眾“等、靠、要”的思想,讓農民深刻理解并接受提升自身素質和技能是脫貧奔富的主要前提這一事實。
?、谂嘤栒n程應兼顧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在鹽源縣調研的過程中,大多數培訓活動主要注重理論知識講授,并沒有涉及實際操作的課程,極大地降低了培訓活動的有效性。因此,在開展培訓活動時,從理論知識到實際操作都應系統學習。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相互結合、相互聯系,才能使培訓的知識對農民發揮最大實用性。
③大多數培訓課程的內容僅停留在農作物種植技術上。農村實用技術、致富信息以及法律法規等方面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不夠,但要想全面提升新型農民的素質和技能,需要使培訓內容更加充實。不僅要培養農民的農作物種植技能,更要不斷提升農民的思想認識。因此,在提升農民的農作物種植技術的同時,應加強基礎法律知識、國家政策理論、家庭衛生知識等知識培訓。
綜上,要想全面提升新型農民的綜合素質,不僅需要政府領導和組織培訓活動,更要農民從根本上認識到培訓的重要性,認識到全面提高素質和技能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性,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培訓內容的豐富性與實用性。
4 結語
在脫貧攻堅背景下,農民素質提高和技能提升是助力脫貧的重要部分。因此,政府在培訓過程中開設的課程要結合當地農民的需要,注重實際操作性,同時提高課程的趣味性,以達到課程的預期效果,促使農民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山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與發展策略[J].中國農業信息,2017(3):44-46.
[2]金紹榮,肖前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地方政府的角色、困境及出路[J].探索,2015(3):108-1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1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