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地合作謀發展 江山林科譜新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江山市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是浙江省西南門戶和錢江源頭地區之一。全市區域總面積302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217.8萬畝,森林覆蓋率70.5%,林木蓄積量645.1萬立方米,是全省重點林區縣(市)。自2007年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列為全國科技服務林改試點縣(市)以來,在中國林科院專家尤其是亞林所專家的持續幫助下,通過開展關鍵生產技術引進和攻關,推進“一畝山萬元錢”科技富民體系建設,實現了林業提速增效明顯、綠色富民產業多頭并進、生態環境改善顯著。全市林業總產值從2007年的40多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21.5億元;全市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從2007年的3650元,提高到2018年的9530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全年林業增收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其間,江山先后獲得“全國林業科技示范縣”“全國科技服務林改先進集體”“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市)”“中國木門之都”等國家級榮譽10多項和省級榮譽20多項。
夯實基礎 提高林技水平
突出問題導向,精準把脈。通過對江山林業產業情況的全面“體檢”,“掃描”出毛竹、油茶、用材林、木業加工、獼猴桃、花卉苗木、林下經濟七大產業,作為借科技為之“把脈問診”的重點內容。根據各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會同中國林科院專家多次商討,確定各產業合作內容,并定期分析合作推進情況。十多年來,針對毛竹、油茶栽培效益不高,木材加工剩余物利用率低和木門噴涂技術不高等各產業存在問題,確定毛竹災后恢復、復合栽培等合作課題45項,目前已基本完成37項,并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突出項目抓手,著力推動。實施一批工程項目,如萬畝高效油茶基地建設工程、萬畝獼猴桃高效基地建設工程、萬畝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工程、十萬畝竹林增效工程、百萬畝優質用材林培育工程等科技含量較高的項目,并和中國林科院亞林所逐一落實科技人員和指導措施。實施一批科技項目,在專家指導下,共同實施了油茶、甜柿、竹子等方面中央或省級科技推廣、院地合作和市本級科技項目共18個。通過項目工程的實施,使院地合作有了好載體,推廣了先進實用技術32項,解決了技術難題14個,也帶動了油茶、木材加工、林下經濟、獼猴桃等產業迅猛發展。
突出重要要素,強化保障。做好平臺保障,根據確定的合作課題,建立各產業類型的試驗和示范基地18個,有效地解決了各項研究試驗、技術合作無處試的問題。做好人員保障,市林業部門每年都將科技服務林改工作作為中心工作,對每個科技服務林改項目都確定了1名分管領導、1個項目實施小組、1名負責專人,并和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木材所協商明確指導專家,確保每項合作內容有人管、有人做。做好經費保障,以申報項目資金、地方財政安排、合作主體配套出資等形式,足額保證合作資金需求,確保每項合作順利實施。
突出外引內育,雙向發力。通過外引建立“項目庫”,依托中國林科院的科技資源,通過項目合作,讓一批先進科技成果“落地生花”。中國林科院和江山市簽訂了全面科技合作協議,明確將江山市作為科技示范綜合基地,亞林所與江山市就毛竹、油茶、用材林等方面的經營簽訂科技合作協議,進一步完善提升了江山市現有林業科技支撐體系。通過內育培養“土專家”,經過多年的合作,中國林科院幫助江山市培育出了一批林技專家和懂技術、善經營的林農。如市果業辦技術員鄭秀英,潛心研究獼猴桃栽培技術提升,年開展技術培訓30多期,被廣大果農親切地稱為“獼猴桃皇后”;保安鄉陳方根在亞林所陳雙林老師的指導下,帶頭探索竹林復合經營模式,在林下套種黃精、披針葉茴香500多畝,為全市發展林下經濟積累了寶貴經驗。
加強推廣 助力增效增收
林技推廣體系更趨完善。為將林業先進適用技術傳播到林農手中,江山市依托中國林科院技術人才,充分發揮當地各級林技工作者的作用,構建了“四級林業科技服務網絡”:第一梯隊為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木材所和資信所等單位的專家,根據江山林業主導產業,在每個領域選聘一名首席專家,共計11人;第二梯隊為江山市林業局專業技術人員,按技術特長和服務需要,編為11類林技指導員,共計33人;第三梯隊為鄉鎮林技員,按地域設責任林技員,共計49人;第四梯隊為101個科技服務示范點經營主體,利用示范點傳播林業實用技術,在各領域和各地域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共計101人。截至目前,四級林業科技服務隊伍已在全市推廣毛竹豐產高效培育、獼猴桃標準化栽培等林業技術成果57項,并先后組織各類各級林業技術培訓700多期,參訓受惠的林技員、林農共3萬多人次。
木材加工產業提檔升級。與中國林科院木工所建立了長期科技合作關系,篩選了15項竹木加工關鍵技術難題,開展科技合作攻關,提煉出了“人工林杉木增值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木門智能噴涂技術”“油漆霧凈化及回收技術”“木材改性及產品延緩碳釋放”“木材工業節能減排”“加工剩余物高效利用技術”等10多個低碳木業關鍵技術項目。通過上述成果的轉化運用和木材所專家多年的標準化培訓,全市木業產業單位GDP能耗逐年降低4%,木材綜合利用率從2007年的80%提高到現在的98%以上,木業加工產業始終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速,2018年達到153億元。全市木業企業由1300多家精簡到800余家,其中億元企業16家、A股上市企業1家。產業結構已從2007年的人造板和粗加工并重,發展成為以木門和定制家居為主。江山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木門和定制家居制造基地、浙江主要的人造板生產基地之一。
林業特色產業增效顯著。在油茶產業方面,亞林所姚小華指導總結提煉出“九個一”油茶造林技術,在全市推廣應用8500畝,成活率達90%以上,當年平均新梢生長量20厘米左右;選擇增效潛力較大的油茶基地1萬畝,全面實施墾復施肥、高接矮剪、引進鼠毛草制草等舉措,油茶增產增效明顯,畝產值從2007年的不足600元增加到2018年的2000元。在獼猴桃產業方面,積極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使獼猴桃畝產值從2007年的1000元提高到現在的8000元以上,高的可達1.5萬元;針對獼猴桃果實出現的局部潰瘍現象,在亞林所徐天森老先生、舒金平和張亞波兩位博士的幫助下,研發出無公害防治關鍵技術,并在果園推廣1.5萬畝,推廣兩年以來,為果農減少經濟損失3328萬元。在用材林產業方面,積極引導發展速豐林和珍貴用材林,目前已引導發展楠木類為主的珍貴用材林1萬多畝;應用深挖施肥等技術種植杉木、濕地松、木荷等速生樹種,效果十分明顯,5年生杉木高度達5米以上;積極探索新型造林技術,開展木荷、閩楠等優良樹種引種,容器大苗造林,地膜覆蓋替代撫育等試驗2000多畝,成效顯著。在林下經濟產業方面,結合“一畝山萬元錢” 科技創新模式推廣,在亞林所陳雙林、曹永慶等專家多年研究和指導下,全市建成毛竹林下套種多花黃精、竹蓀,油茶套種覆盆子、山稻,用材林套種白芨等中藥材,獼猴桃套種山稻、茶葉等林下種植基地2萬多畝,年促農增收近億元。
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平原林木覆蓋率達27.4%,比2007年提高了13.24個百分點。城鄉綠化面貌日新月異,全市86%以上行政村建成各級森林村莊,70%以上的鄉鎮建成省級森林城鎮。近年來,森林間接減排和緩解城市熱島、渾濁效應等效果日益顯著,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連續五年達90%以上。目前,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江山已成功開發森林旅游景點12處,2018年,全市森林旅游康養游客接待量53.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10億元。
與中國林科院開展院地合作以來,是江山林業發展最快效益增長顯著的十年,也是江山林業產業蝶變的十年。今后,江山將就目前的現狀做進一步的“體檢掃描”,繼續加強加深與中國林科院等林業科研院校的合作,不斷提升林業科技水平,提升林業效益,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貢獻林業元素,為浙江大花園建設貢獻綠色本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3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