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起跑與途中跑的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短跑是體育教學中非常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而起跑與途中跑是短跑教學中的主要內容。該文分別就短跑起跑與途中跑兩個部分展開,簡要論述了起跑和途中跑教學的注意事項和教學方法,像起跑器的安裝和兩腿角度、體重的分配和手指的位置、明確途中跑理論上的技術要領和影響途中跑速度的因素、及時糾正錯誤,強化正確技術等,希望通過該文的研究給到大家一些幫助和啟發。
關鍵詞:短跑 起跑 途中跑 反應速度
中圖分類號:G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5(c)-0071-02
短跑是體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在短跑競賽中,起跑與途中跑幾乎就決定了短跑最后的成績,所以,起跑與途中跑也是短跑訓練中的主要內容。起跑與途中跑具有不同的技術特點,在訓練時要分開來訓練。筆者有著多年的短跑教學的經驗,以下將分別論述如何在體育教學中進行短跑起跑與途中跑的訓練,希望能夠通過該文加深大家對短跑的認識,并最終提高中學生的短跑能力。
1 短跑起跑的教學探究
短跑起跑的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的身體以最快的速度擺脫靜止的狀態,要想實現最完美的、最有效的短跑起跑,需要在動作、力量、關節角度等諸多方面做到盡善盡美。作為一名體育教練,要充分了解起跑的運動機理,有方式、有方法地進行短跑起跑的訓練。就筆者的觀察來看,目前市面上關于系統地介紹短跑技術的資料少之又少,以下僅基于力學的原理和競賽的心理,為大家提供一些技術指導上的建議。
1.1 起跑器的安裝和兩腿角度
安裝起跑器能夠起到支撐兩腳的作用,有助于形成更理想的起跑姿勢。起跑器的安裝也有一定的學問:要依據跑步者的身材和雙腿膝關節的角度,而且絕大多數人在剛開始使用起跑器時都不太適應,多用幾次,熟悉之后就會好很多。一些研究起跑的專業資料顯示,起跑的預備姿勢以前腿成90°,后腿成120°效果最好。但是根據很多的實踐演練證明,很多短跑的新手照此練習時,效果并不是太理想。筆者認為,新手還沒有剔除一些自身的習慣動作,容易受到原有的技術動作的干擾,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將腿部的角度稍微增大一些,使學生慢慢適應。移動起跑器直至雙腿成上述角度,然后向前移動雙手,直到手臂垂直于地面。前后起跑器之間的距離通常為運動員自身一腳半,約35.4~35.5cm,教科書中稱這種起跑姿勢為普通式起跑。國外很多研究報告提出雙腿分開一些可使起跑更快。起跑器在兩腳間橫向可調整的距離為15~25cm,起跑器的角度可以調整,一般前起跑器約45°,后起跑器接近65°,這些角度與雙腿的蹬角有關。
1.2 體重的分配和手指的位置
在短跑起跑時,體重的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里主要說的是在手腳在起跑時所應該承受的體重比例。近來,有研究指出,在短跑起跑時應該由雙腿支撐運動員的大部分體重,而雙臂大概只分擔體重的1/4,這樣會促使最佳起跑效果的達成。
在短跑起跑中,手指位置的擺放和手臂的動作也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講,在起跑時大拇指和食指要張開,并緊貼起跑線,小拇指要在大拇指的后面,這樣一來身體的重力將均勻地分散于各個手指上,避免大拇指承受壓力過多,使起跑更加穩健。
2 短跑途中跑的教學探究
途中跑在短跑的全程中占據著最長的一段距離,是短跑的關鍵部分。途中跑的任務是保持最快的速度抵達終點。可以說,途中跑是短跑的最關鍵環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
2.1 明確途中跑理論上的技術要領和影響途中跑速度的因素
前面已經提到途中跑在短跑的全程中占據著最長的一段距離,具體來說,在100m短跑中,途中跑約占70m;在200m短跑中約占160m;在400m短跑中約占360m,所以,練好途中跑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最終的短跑成績起著決定性的影響。首先需要給學生明確一些途中跑理論上的技術要領和影響途中跑速度的因素。
短跑途中跑的技術要領是“大、直、快、前、扒、松”。大是指手臂擺動幅度大;直是指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要充分蹬直;快是指途中跑時步頻快;前是指重心向前、動作向前;扒是指積極趴地、放松。對于跑步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步長和步頻是影響速度的主要因素。而影響步長與步頻的因素是身體姿勢、放松技能以及擺動腿技能。以上諸因素都受重心高度的影響,特別是對后蹬的方向和角度影響最大。
2.2 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
途中跑的技術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看,后蹬和前擺是獲得跑動速度的主要動力。因此,在途中跑技術教學中,應該首先處理好后蹬和前擺的力量、速度、方向和角度,使其更具合理性和正確性。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開始階段教練需要給學生灌輸正確的概念,指導學生做出途中跑的正確姿勢。而學生則需要根據教練的講解進行模仿性練習,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抓住各個動作的要領,理清概念的要點。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給學生多做幾遍示范—— 快速有力的后蹬、充分蹬直的3個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等,讓學生多看多想,再通過多練加深體會。
第二,改進和提高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經過重復的練習之后,使學生擺脫緊張的情緒,剔除冗余的動作,使動作更準確、更連貫,使跑動更流暢、更輕盈。為此,教練需要逐步引導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既要邁開腿,也要開動腦,積極思考,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在思想層面上提高對途中跑動作、技術的認識,重點領會蹬擺配合、用力順序和用力的方向,使學生的途中跑能力更上一層樓。
第三,熟練和鞏固階段。通過這一階段的訓練,要能使學生的途中跑動作做到輕松、自如和協調。通過前兩個階段的訓練,學生的掌握技術的動力定型已經形成,所以,要在這一階段的練習中著重注意質量,強調跑時要自然放松,不斷地提高蹬擺配合協調和跑時的節奏性。
2.3 及時糾正錯誤,強化正確技術
正確的途中跑動作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它是一個不斷剔除掉不好的個人習慣,以及不斷糾正訓練中出現的錯誤的過程。教師需要抓住動作的要領,完成動作的技術難點,并且通過觀察,分析學生動作變形的原因,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手段加以糾正。如此,學生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新的動作。
比如,很多學生在一開始的時候對于后蹬如何發力感觸不深,導致學生的后蹬沒有力氣,或者蹬擺不夠協調,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和親身示范的方式,使學生理清要從髖部開始發力的概念。而對于一些更為復雜的動作,可以采用拆分的方式進行講解。比如,后蹬跑的動作,可以將跑的動作進行縮小,使學生體會肌肉是如何用力的。我們可以先讓學生體會如何用力專支撐后蹬跑,行進間后蹬走轉人行進間后蹬跑,連續單足輪換跑。在基本掌握正確的蹬地動作后再進行大幅度快速的后蹬跑或后蹬跑過渡到加速跑。通過多次練習,不斷強化,逐步建立完整的動力定型。
總而言之,短跑雖然跑動距離較短,但其中的學問卻一點也不少。無論是短跑的起跑,還是途中跑都需要教師認真教學,學生認真學習,方有可能掌握和領會。
參考文獻
[1] 姜自立,李慶.高水平短跑運動員速度耐力訓練特征探究—— 以清華大學男子短跑隊為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3):101-107.
[2] 姜自立,李慶.現代男子100m速度節奏特征的多維分析及其對訓練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98-104.
[3] 常樂.現代100米途中跑技術特征分析與訓練建議[J]. 體育風尚,2017(10).
[4] 王鋒,吳瑛.現代短跑途中跑關鍵技術環節之探討[J]. 當代體育科技,2012,2(21):26-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