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物聯網技術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物聯網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在具有獨立功能的物與物之間建立相聯關系的技術。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是農業大國,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提升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利于農業生產向精準化、綠色化以及高端化發展。本文通過介紹物聯網技術的具體內容,分析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具體應用形式,闡述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關鍵詞] 物聯網技術;農業;現代化;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 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8-125-2
  物聯網技術在當今世界掀起了一輪信息產業浪潮,以信息傳感設備與網絡協議為介質,在互聯網與物品之間建立某種聯系,實現了信息的通信、交換、上傳、存儲以及分析等功能。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各領域事業的發展找到了新的結合點。
  1 物聯網技術概述
  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聯網技術,即萬物的互聯網??梢姡锫摼W技術的本質是通過互聯網將具體事物進行聯通,實現彼此之間的信息互動。物聯網技術被視為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又一輪信息產業浪潮,因為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有機統一與結合,提升了事物管理的精度與強度,為各領域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模式與方法,為世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經濟增長點,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
  根據ITU(國際電聯)的建議,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需要滿足感知、網絡以及應用三個層級的建構。其中,既包括二維碼識讀設備、GPS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等信息傳感裝置,又包括RFID標簽、IPv6協議、M2M機制等技術媒介[1],最終體現在跨領域、跨功能、跨系統的信息互聯共享,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識別與應用。可以說,物聯網技術的構成復雜,但是具體的應用體現卻簡單實用。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可以極大程度地改變以人力為農業生產發展核心的現狀,推動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由孤立初級向遠程信息化轉變。通過各類信息傳感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通過建立統一的信息監控中心平臺,實現對農業生產中的相對濕度、光照強度、土壤肥度以及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信息的監測控制,以此達到增產提質、提升效益的目的。
  2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主要表現在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農業使用效率以及加強統一管理等方面。
  2.1 信息化水平提升,遠程控制加強
  傳統農業之于現代農業的區別,核心在于信息。前者的信息多依靠經驗,后者的信息更具有科學合理性,是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量的第一要素。在現代農業中,建立集感知、傳輸、控制以及作業為一體,收集整合水土、作物、農機以及環境等信息的信息化平臺,是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具體表現和實施載體。通過信息平臺的應用,實現了對農業生產中松土、種植、灌溉、施肥、護理、收獲、運輸以及售賣等所有環節的動態管理與實時監測,管理更加細化,監測更加精準,控制更加全面,大幅降低了農業生產事故率,降低了種植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向科技化、智能化與信息化方向發展。此外,遠程控制的實現節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對產量的控制能力,增強了對自然風險的抗擊能力。
  2.2 智慧農機建設加速,機械化水平上升到新高度
  從2015年開始,我國提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概念模式。概念一經提出,即被全國各地市加以建設實踐。以我國農業大省河南省為例,該地區省市聯合發力,大力推動智慧農機建設,提出“建設農機跨區作業信息網絡設施和智能調度管理服務平臺,推進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提高農機信息化服務水平”的總體要求。其中,許昌市以加強農機基礎數據采集、實現農業生產大數據化破題;禹州市建成智慧農機信息監控中心,對全市農機深松整地的作業機具實現了遠程監控、指揮調度和作業報警。由此可見,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智慧農機”成為可能,改變了過去農機孤立初級的狀態,提高了農忙時節對農機的快速救援、維修和作業的實時監測能力,使農機跨區作業時更具安全性、有序性和統一性,提高了農機利用率,達成了信息化與農機裝備、作業生產和管理服務的深度融合,使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上升到了新高度。
  3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應用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3.1 經濟效益
  3.1.1 提量提質,增加收益。隨著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農業生產的大數據建立形成,改變了過去農業生產靠天時、經驗操作的狀況,減少了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水平,達到了節本、增量以及提質的目的[2]。以河南禹州市小麥種植為例,物聯網技術應用后,根據信息數據分析,當地農民可減少用種45~75 kg/hm2,增產小麥300~450 kg/hm2,節約肥料用量45~75 kg/hm2,平均純收益增加675~1 125元/hm2。
  3.1.2 科學調度,精準使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智慧農機”和“精準農業”的發展。依托于信息服務平臺,每一臺處于聯網狀態的農機都可以實現及時、準確的跨區作業?!熬珳兽r業”的最大意義在于可以將科學調整細化到農業生產的每一環節,優化投入,對點管理,以此減少資源使用,獲取更大效益。以農產品收割為例,在“精準農業”的幫助下,禹州市單臺聯合收割機整個作業季可增加3 d作業時間,每天平均作業6.67 hm2,每667 m2均價45元,每臺收割機可多收入1.35萬元。以全市1 800臺機械計算,增加機手收入2 430萬元。
  3.2 社會效益
  3.2.1 依據調整,科學決策。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政府獲取的農業生產相關數據更加科學準確有效,為分析糧食生產的波動規律提供了數據支撐,提高了對農業生產的把握性,推動過去預測為主的糧食測產向精準的糧食計產轉變。糧食的單產、總產不再是限值范圍,而是精準的數值數據,有利于政府調整農業生產種植機構,優化農業生產資源的配置。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成果日漸豐碩,也使得政府相關人員的工作思路不得不發生改變,并在工作上主動去適應和推行信息技術,切實提高行政效率。
  3.2.2 協同指揮,升級換代。依托信息平臺可以實現對農機的協同指揮和靈活調度,在農時和災害發生等特殊時期,有利于直觀準確地掌握農機的分布情況,提高增援應對的精確和合理程度,大幅度縮減了增援時間,提高了農機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減少了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此外,依托農業大數據,農機企業可以適時調整農機生產戰略規劃,加強與農機管理部門、農機科研院所的溝通交流,實現農機生產的換代升級,以滿足“智慧農機”的發展和應用需要。
  3.2.3 服務農民,增收減負。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增強、渠道增加,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政府發布的農業、農機等政策信息,使得農民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點對點技術咨詢、供需對接和應急救援等服務。物聯網技術還為農業從業人員大量減負,提高收益。以禹州市收割機機手為例,麥收期間,1臺收割機日作業量約10 hm2,手工測畝每天要在田地中行走26 km以上[3]。但是,隨著智能測畝設備及技術的成熟,這一工作量大幅降低,同樣勞作時間內,機手可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
  4 結語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與完善,所展現的應用成果日漸豐碩。因此,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應該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扶持,使這一先進技術與我國農業生產的融合更加深入、堅實和精準,從而促進農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一澤.物聯網技術初探[J].通訊世界,2019(1):117-118.
  [2]徐暢.探析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J].數碼設計(上),2018(10):163-164.
  [3]王郁,郭麗芳,馬家齊,等.供給側改革下農業物聯網風險管理機制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8(3):117-1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1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