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鄉村規劃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鄉村體系是城鄉體系的基礎層面,不同于城鎮體系的空間類型,具有一定特殊性。在現有的傳統規劃界,探索鄉村規劃新思路的研究成果尚無。雖然相關學者都試圖從社會學、經濟學及地理學等方面對鄉村演進進行分析,如鄉村治理、新農村建設、鄉村類型劃分及鄉村撤并等,但都只停留在研究階段。基于此,本文提出關于江蘇省蘇州市鄉村規劃的幾點建議,以供其他地區借鑒。
[關鍵詞] 鄉村規劃;鄉村體系;蘇州市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9-31-2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城鄉發展的重要指南,開啟了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在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鄉村規劃作為鄉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依據,其優化發展成為相關學者的關注重點。地處蘇南吳地文化環境中的蘇州市鄉村聚落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如何規避和解決快速發展中出現的風貌破壞、形象迷失、文化斷裂等問題,使蘇州市傳統村鎮保持特色,是未來蘇州市鄉村建設規劃研究的焦點。下面提出幾點蘇州市鄉村規劃建議。
1 正確認識鄉村的歷史地位和演進規律
即使鄉村在經濟方面、社會方面的重要性降低,但其在文化、生態及產業3個方面的功能逐漸增強,且不容忽視。這是對鄉村歷史地位的再認識,對鄉村功能和鄉村所擁有價值的再挖掘。鄉村社會是熟人社會,不同于城市,若其價值挖掘被忽視,只考慮到工業化的推進要求,農村將變成負面丑陋且無價值的空間對象。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鎮容納力增強。撤并村莊、人口外流促成了農村地區的消滅,其自然遷徙的演進政策可以起引導作用,但不可強制實施。我國的特殊性更需重視農村的自然演進過程,既不能運動式撤并,也不可人為阻止其不消滅,農村自然演進的基本規律和趨勢是不可避免的[1]。
2 從總量宏觀戰略角度統籌城鄉布局
傳統規劃只停留在鎮村單個數量上做空間布點,對于規劃期末地方總人口、農業人口及農村人口的分布狀態模糊不清。預算出總人口、農業人口及農村人口,即可知道蘇州市需保留的基本鄉村數量。規劃方案應從宏觀戰略角度出發,采用總量控制的思路,從上到下思考農村居民點在撤并過程中應大體保留的數目,如何有意識地政策引導居民向這些居民點集聚。
3 村莊體系布局等級分化越來越小
蘇州市村莊體系布局中將不會出現很明顯的等級差別,中心村、重點村及一般村的等級分化會越來越小,在管理方面或規劃對策方面不會出現差別對待,重點村投入多、一般村投入少的現象不會發生。蘇州市村莊體系布局將向特色化分析發展,每個村有每個村的職能,等級現象明顯弱化,呈現出一種扁平化、特色化及服務型趨勢。例如,有些村屬于古村落型,有些村屬于民俗型,還有些村是自然景觀型、傳統農業型及農家樂型等。鄉村演進過程中會出現特色化現象,規劃的重點不在于村莊的規模,而在于村莊功能方面的優化與安排。
4 公共服務將成為鄉村體系規劃中的重要環節
隨著鄉村的扁平化、特色化發展,公共服務將成為鄉村的標配,成為整個鄉村體系規劃中的核心內容。不同的村莊會有不同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標準,為滿足村莊的特定職能需求而配置。例如,為農業提供生產服務的村民居住的村莊,其公共服務只需滿足本村居民即可。在鎮村體系中應考慮城鄉一體化,即村與鎮聯動,鎮與縣、市聯動。例如,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問題,可以運用村收集、鎮集運、縣處置的一體化系統。鄉村發展對規劃的挑戰逐漸由數量規模轉向公共服務,因此要求規劃人員更多地了解社會知識,從政策角度提煉出一整套公共服務相關機制[2]。
5 重點關注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建立挖掘
鄉村社會是熟人社會,鄉村治理結構不同于城市,需考慮其復雜性,這也是鄉村規劃中最大的挑戰。目前,一般的工程性方案幾乎沒有考慮到鄉村治理結構特殊性對規劃的挑戰。其中,共同文化價值觀念的重塑與傳承是最難的,應在治理模式上做出規劃應對。鄉村規劃中,通過環境改造后形成的空間產品若還像城市社區,那共同價值理念就很難形成。鄉村撤并不同于城市社區,每個村都有自己的價值理念。通過何種規劃手法和技術塑造特定的空間,使所有居民追求一個共同的價值理念,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規劃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村規劃必須注重對地域文化的保護、傳承及挖掘,力圖通過規劃喚醒當地居民的文化意識,從社會治理和共同價值理念營造的角度思考鄉村規劃,把鄉土文化的傳承和挖掘視為核心工作。
6 高度重視鄉村高品質景觀資源
鄉村景觀的改善實際是對鄉村資源的優化。保護鄉村景觀,才能持久地煥發鄉村魅力。因此,鄉村體系規劃中,應高度關注高品質的空間景觀,使其成為與城市交相輝映的空間形態。這種空間形態是有生命力的,不同于城市,又服務于城市。蘇式化的生活、江南水鄉的夢境及吳門畫派的意境如果能營造出,將不亞于大城市中有吸引力的空間。挖掘、整合及激活各種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景觀資源,充分展示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和鄉風民俗,保持完整的鄉村社會結構,增強鄉村的發展活力,盡可能在原有鄉村形態和機理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注重挖掘培育和保持鄉村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原真性,彰顯村莊特色,保護好鄉村風貌,展示出鄉村的魅力與美麗。這才叫“鄉愁”,是中國夢的一部分,也是規劃師的追求[3]。
7 結語
鄉村取勝不是靠規模,也不是靠經濟貢獻,而是靠其景觀生態與文化傳承。鄉村作為區域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城市提供生態屏障、維系區域生態平衡的功能。處于蘇南核心地域的蘇州市,是河網密布、水系縱橫的江南魚米之鄉,承載著太多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大都市輻射圈的城市文明,人們游走于吳門煙雨之中,感受其透射出的現代城廓意象和江南水鄉的傳統風貌。新時期的鄉村規劃應重視鄉村特色景觀與文化的傳承和塑造,使鄉村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家園。
參考文獻
[1]范凌云.城鄉關系視角下城鎮密集地區鄉村規劃演進及反思:以蘇州地區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5(6):106-113.
[2]陸玨,高朦.由“形”到“神”:城鄉一體化的蘇州鄉村景觀探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5(3):145-148,152.
[3]白芙蓉.城鄉發展一體化背景下的鄉村規劃策略[J].生態經濟,2013(10):68-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