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以來,我國經過10多年的探索發展,新農村建設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國家政策傾斜幫扶,各地政府大力發展,我國新農村建設得到快速發展,極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民生幸福感、建設新型社會主義特色社會。而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和經濟的高效發展,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思維和管理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代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需要綜合分析當代新農村建設現狀,形成可靠的經濟管理體制,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高速度發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9-25-2
在我國高速發展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蓬勃發展,因此,加強經濟管理日益重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走向直接影響我國整體農業的未來。對農業經濟實行有效管理,建立符合當代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發展需求的體制,是當前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經濟管控手段。經濟管理是實現產業發展的核心,需要深入結合行業、政策、國情進行規范,形成符合時代和行業發展要求的辦法,大幅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手段仍過于傳統,無法配合高速發展的新農村建設步調。分析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及新農村建設要求,對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提出新的管理要求,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成為農業發展的關鍵要務。一方面要應對整體市場環境的壓力和變化做出應對;另一方要切實根據國家農業發展要求,針對未來市場行業形式進行深入分析,找出針對性的應對方法。
1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對農業經濟的要求不斷提高,使得農業經濟在接軌其他市場經濟環境的同時,給農業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市場壓力和挑戰。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已經不適應高速發展的整體市場環境,農業經濟管理改革已經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大攔路虎,需要盡快調整解決。加上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不斷變化的高要求,農業經濟管理要更加規范、深入、長遠,才能應對時代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發展需要。當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第一,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化。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深入,信息化已逐步成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主體。信息技術不斷給社會創造價值,節約成本,也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實施高效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信息技術不斷延伸發展,未來必將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1]。要想提高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速度,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能夠為農村產業直接面對市場起到通道橋梁作用,也可以及時反饋行業資訊,提高溝通效率。同時,信息化可使農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生產發展。
第二,農業經濟發展產業化。市場越來越開闊,農業科技不斷進步,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業發展必須在資源端進行整合,集中力量生產,減少內部競爭,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減少資源浪費。加之國家政策的幫扶和傾斜,農業合作型經濟體系得到快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要求
2.1 積極創新,完善管理制度
傳統的農業管理制度相對落后,不能立足市場和未來,應對現代農業發展顯得后勁不足。在市場和經濟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一些老舊的制度與當前發展脫節,無法滿足發展需求,不能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把好方向和控好速度。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高質量、穩增長、快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發展姿態。因此,要應對快速的發展,必須對產業經濟進行管理模式調整,轉變思維,實現管理先于發展,為農業提前鋪好發展之路。合理規劃管理,應對發展要求,配合科技、信息、平臺的更新引導、鼓勵創新,同時敢于創新管理干預的手段,在原有的管理框架上,依據如下原則進行創新、完善[2]。第一,符合國家發展政策的原則,國家制定的發展方向即未來經濟建設的方向;第二,符合市場要求的原則,市場是產業經濟發展的燈塔,指明了發展的方向;第三,調整具有促進作用的原則,無論是對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是對資源配置的調整,都必須符合發展要求,對經濟具有促進作用;第四,符合時代的創新原則,創新不是單純為了創新而創新,要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能帶來價值。
2.2 農業經濟產業化
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大力扶持,鼓勵各地根據自身產業情況進行生產結構的調整和創新,將有優勢、有市場、有潛力的農業資源集中配置,形成產業化的農業體系。在經濟架構和管理層面,只有產業化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才能迎合市場需求,集中供給,發揮地方特色及優勢。此外,產業化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能夠集中進行管理,提高產業管理效率,促進產業發展。因此,要積極配合政府相關優惠扶植政策,吸引投資,加快地方產業化發展步伐[3]。
2.3 立足農民利益
新農村建設是要帶動農業發展,實現農村富裕,提升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利益要始終擺在第一位置[4]。農民是農村最大的生產力,傳統農業經濟的生產資料都掌握在農民手中。在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中難免會調整產業結構,整合資源,推進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這勢必會與部分農民利益產生一定矛盾。因此,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要求必須加強農民利益管理,維護廣大農民的權益。
2.4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給經濟發展帶了很大便利,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配合產業化發展,可以快速有效地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3 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基于新農村建設背景,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不斷升級,但是因為過渡時間不夠、經驗不足、認知不到位等導致管理脫節,形成了具化的一系列新農村經濟建設工作的難點。
3.1 對經濟管理的認知不足 傳統的農業生產資料大部分以分散形式掌握在農民手中,而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和整合資源,勢必會與農民的利益和原有的傳統生產方式產生矛盾。很多農民不理解產業化發展模式,因此在推動過程中難免會給農業發展形成諸多阻力。加上農民管理知識缺乏,在產業化發展中不能積極配合政策調整和轉變,減緩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3.2 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
傳統的農業經濟雖然有現成的體制,但是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新農村建設要求。已有的體制套用在新的農業產業上,無法在市場和建設上給予對應的支撐,因此需要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創新繼而完善[5]。農業不同于工業和服務業,生產資料原始分散,需要較長的過渡期進行生產資料整合,需要形成產業化發展模式后建立產業管理體制,所以在管理體制的建立上缺乏經驗。
4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對策
通過分析新農村建設現狀及其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實際,結合新農村建設對農業經濟管理提出的要求,有針對性地總結歸納存在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4.1 轉變管理模式
人們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認知不足,源于傳統模式的固化。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推進,很多試點已經獲得成功。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成功案例的宣導,同時深入解讀農業經濟管理內涵,將其轉化成易懂的文字給予宣傳。另外,根據國家政策,結合地方實際,大力推動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轉變,應對新時代新市場的要求做出明確改變,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在滿足農民需求的同時推動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
4.2 完善管理體系
農村相對來說知識文化水平較低,一些管理手段不能被其所理解,執行過程中不夠配合。加上產業化、信息化帶來的變化以及市場端的沖擊和變化,需要地方對自身管理體系進行創新、升級和完善。要深刻理解市場及農業發展未來和方向,要根據產業化、信息化要求建立規范化管理體制,要結合傳統的管理基礎查漏補缺,立足未來完善管理體系。
5 結語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問題必然存在。但是,只要找到問題,提前做好政策宣傳、完善體制,針對地解決問題,不斷積累經驗,加強人才儲備,提升管理效率,就能夠配合國家的新農村建設進程要求,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富蘭.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分析[J].南方農業,2018(27):96-97.
[2]李海寧,王軍偉,邵陽.新農村建設環境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3):20-21.
[3]王靜伏.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分析[J].農家參謀,2019(1):10.
[4]葛穎霞.農業經濟發展背景下提升財會人員綜合素質的需求解析[J].農業經濟,2019(1):84-86.
[5]朱愛珍.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8(15):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