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問題的幾點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自1999年國僑辦開展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活動以來,歷時近20個年頭,其活動形式逐漸穩固、參與群體逐漸擴展、參與人數也不斷增加、接待體系也日趨完善。隨著當下“一帶一路”戰略持續發展、覆蓋范圍不斷拓寬,在不斷推進尋根工作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注意發現華裔青少年在“中國尋根之旅”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當下“中國尋根之旅”亟待改善或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尋根之旅;思考;海外華裔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I2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7-0065-02
1 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問題
首先,部分營員對于尋根之旅的定性并非文化之旅,而是來華旅游,這與中方在尋根之旅活動的初衷,通過華裔青少年群體進而實現中華文化推廣的目標大相徑庭。根據筆者2018年10月22日對于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曼谷基督教學??鬃诱n堂赴華尋根的20名營員問卷調查所得,在參與問卷的20名學生中,有18人在涉及來華目的的題干中選擇了旅游,只有2人選擇學習中華文化。參與此次問卷調查的20名營員全部為男生,年齡在16—18歲,除2人會簡單的中文外,其余18人幾乎不會說中文。雖然所在院校為中方合作院??鬃訉W院下屬的孔子課堂,但根據其外在表現,可看出他們對于漢語及中華文化的吸收程度有限。部分營員告訴筆者,在校漢語課作為興趣課,他們有的人已經學習了將近2年時間,可是漢語水平依舊很差。因此,此次參與華僑大學營活動,雖然設計了豐富多元的漢語體驗和中華文化課程,同時設計了閩南文化之旅的路線,但依舊對他們吸引程度有限,大多數營員并未將此次行程作為一次文化之旅、一次尋根之旅,而是單純的赴華旅游。又比如,根據問卷調查的另一個問題:“您是否知道您的祖籍地在哪里?”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無一人知道。大多數的海外華裔青少年,尤其是像泰國這樣華人已經移民當地社會多代的國家,華裔青少年對于祖籍國的認同往往很模糊。究其緣由,一方面由于華裔青少年所掌握的中文知識有限,對于華僑華人學術領域一些專有名詞理解出現了偏差,或者完全不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對于一些尋根活動的定位較為淺顯,雖多次回到祖籍國,但往往在認知方面,淺顯的認為只是一次或多次的旅行,并未給旅行加入深刻的文化內涵。因此,若想讓華裔青少年形成對于“中國尋根之旅”較強的文化定性,一方面需在赴華尋根前通過與外方院校合作或在外孔子學院(課堂)加強對于漢語知識的學習并通過選拔考核,選取漢語水平較高的青少年赴華參與活動。語言能力的提高,自然加深對于文化內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赴華尋根的行程設計方面,注意調整外出參訪和語言與文化學習課程的比重,使得華裔青少年在認知上有所傾向。
其次,尋根之旅過程中往往由于文化差異,華裔青少年在海外已適應所在國的文化模式,對于完全進入“中華文化圈”的青少年容易形成“文化不適性”。根據筆者于2018年7月,對于芬蘭中芬友好長城協會20名營員觀察所得,在赴華尋根的半月內,大多數學生在中方和芬方領隊的合作下,體現出了較強的積極性。但據觀察,部分方面對于來華尋根的他們則出現了短暫的文化不適性。比如,對于上課前任課教師“同學們好”這句話的反應,東南亞國家華裔青少年會很自然地回復“老師好”,但歐美國家的華裔青少年對此情形十分陌生。又比如,歐美國家華裔青少年較強的個人意識,在相關集體教學活動內容開展時,會提出自己的建議,反映了他們很強的參與性。產生該種文化不適或文化差異的原因,一方面基于華裔青少年長期居于海外,已經適應了當地的生活,對于新鮮的世界,猶未可知,此方面屬于自然型不適;另一方面,由于對于異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產生的恐懼、不習慣以及誤解,使得華裔青少年在許多方面對于中華文化保有排斥心理,而更愿意堅守自己所在國的傳統文化,此方面屬于主觀型不適。為更好地解決該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需要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切感,將傳統文化轉變為海外華裔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文化方式,使得海外華裔青少年愿意嘗試、感受中華文化,放下自己心中的疑慮;另一方面,在赴華尋根之前,對于來華團隊進行簡單的適應性培訓,讓其對于中華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使其赴華尋根不至于產生文化不適現象。
再次,對于尋根之旅活動較為單一的模式應如何加強創新?“中國尋根之旅”系列活動雖然豐富多元,但大同小異的模式使得活動體驗感逐漸下降,難以使相關部門對比差異,總結經驗。因此,在課程安排、活動安排、以及參觀走訪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升級,實現創新。橫向方面,對比全國各省市僑辦、各個高校所承辦的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還有待繼續豐富和創新,且具有很高的相似性??v向方面,在不同年度不同時期不同團隊的尋根之旅,也幾近大同小異,且外方參與人員重復性較高,該現象多集中在以泰國為主的東南亞團隊中。因此,一方面,須加強創新,試著改變傳統的旅游+上課的模式,增加更為豐富的活動形式;另一方面,各省市僑辦、各個高校應相互取長補短、互相借鑒,以各自所在區域為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2 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作用
對比海外漢語推廣的主要系列——孔子學院,如何將尋根之旅作為一張文化名片,像孔子學院那樣,實現全球推廣,仍然任重而道遠。孔子學院建設始于2004年11月21日,比國僑辦的“中國尋根之旅”還要晚5年時間,但其在海外的發展速度相較尋根之旅,快了很多,且覆蓋國家和地區的范圍逐漸擴展。截止2018年12月,全球已經有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其中,“一帶一路”沿線有53國設立140所孔子學院和136個孔子課堂,歐盟28國、中東歐16國實現全覆蓋。相較孔子學院的建設,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的外方院校合作較為雜亂且不成體系,具有不固定、零散化、區域集中化的現象。雖“中國尋根之旅”發展至今已經頗具品牌效應,旗下具有除尋根之旅外的其他衍生活動,如“中華文化大樂園”、“中華文化大賽”等一系列經典活動,但其對外合作方面仍然有所局限。主要體現在合作院校國家分布覆蓋范圍小、以東南亞、歐美為主;同時,在外未設立常設機構負責招生或宣傳。該種狀況出現,一方面基于僑辦和漢辦所具有的屬性不同,僑辦更具國家政府色彩,在對外發展方面宜受到外方排斥甚至敵視,故擴展范圍較為困難;另一方面,也因為華僑華人在海外分布呈現一定規律,雖世界各國和地區都有華僑華人分布,但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歐美以及日韓等一些常規型華僑華人移民國家,故而導致尋根之旅參與國也多集中于這些國家。以華僑大學為例,2017年共有14個國家團隊參與“中國尋根之旅”,在中華文化的受眾規模和數量上,都不算很高。因此,解決該問題,一方面,需強化尋之旅在文化領域的含義,強調尋根之旅的文化屬性,緩解外方擔憂;另一方面,需要積極發掘新興華僑華人移民國家和地區,如非洲、拉美、澳洲、中亞、西亞、南亞華僑華人移民的邊緣地帶,使得“中國尋根之旅”可以惠及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后代,讓他們的子孫后代,可以繼續回到祖(籍)國,感受祖(籍)國的歷史與文化。
綜上所述,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項目至今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仍需注意,其中仍然存在諸多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在日后尋根之旅活動的管理與實踐中,希望能夠積極改善,合理引導。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深入,未來華僑華人必將更受重視,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項目,也必將成為經典的品牌,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又一張名片”。
參考文獻
[1]王照林.海外華裔青少年夏令營活動與新生代華僑檔案建設[J].蘭臺世界,2018(S2):210.
[2].“海外華裔青少年華文水平測試”第三次專家咨詢會召開[J].世界漢語教學,2017,31(03):419.
[3]金鑫,熊佳怡.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夢”認知、認同情況調查與分析[J].海外華文教育,2016(06):852-85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