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志愿服務體系問題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以精準扶貧為角度開展的志愿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貫徹了“精準扶貧”的理念,幫助社會貧弱地區實現脫貧,促進了青年志愿者個人自我價值的提升和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但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志愿服務體系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因此,文章以扶貧志愿為例,探析了高校志愿服務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產生的思考。
關鍵詞:高校;志愿服務;精準扶貧
一、重社會志愿服務,忽視校園幫扶
志愿組織活動對大學生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通過慰問福利院、義務獻血等志愿活動,無私奉獻,服務社會,實現了自我價值。然而,這些目光更多投向社會,忽視了高校內部的資源整合與利用。多數的青年志愿活動只能組織內部人員參與,外部人員則參與度小,志愿服務活動基本面向社會,面向校園內部的少。在高校內部,有關教育扶貧的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教師和學生只將一些公益勞動作為志愿服務活動,沒有真正給到幫助,做到扶貧,而且青年志愿者缺乏校園內部幫扶的意識,因而教育扶貧在校內難以開展。
二、培訓機制不完善,資源難以共享
志愿服務的培訓機制需要“政府—高?!被颉吧鐣M織—群眾”共同構成。在現存的志愿服務體系中,也有基本的職責分化,以確保組織內部的運行,然而高校志愿服務體系中仍存在獎懲、培訓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除此之外,青年志愿者們的專業、地域和才能不同,志愿服務體系不能夠有效分類,弱化了青年志愿者的專業技能,無法形成良好協作。此外,缺乏將資源有效分類和整合利用的志愿者服務平臺。第一,志愿活動單一。第二,地區氣候、人口、教育以及志愿者經驗等信息難以獲得。
三、資金不足,宣傳不夠
志愿服務組織的經費問題是制約和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基于精準扶貧層面而開展的志愿活動。為保證組織的正常運行,活動宣傳、志愿者培訓、評選表彰等活動經費應予以保證,然而志愿者在服務時產生的交通費、食宿補貼等相關費用目前卻難以保障,雖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但也是杯水車薪。以高校開展的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號召的志愿者扶貧活動為例,大多高校往往比較重視團委及學生會等學生組織,由于學校支持、宣傳力度不夠,大學生缺乏對志愿服務精神的理解,阻礙了志愿服務組織的長期發展。
四、建議
第一,培養扶貧意識,弘揚志愿精神。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貫徹精準扶貧、服務于社會的主要方式,需要注重培養志愿者的扶貧意識和志愿者精神。高校應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同時還要弘揚志愿精神,加大對志愿活動的宣傳力度,通過微信公眾號、網頁和講座、報紙等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方式來宣傳,使得扶貧志愿精神得以弘揚。
第二,完善協調機制,培育志愿組織。扶貧志愿講究“精準”二字,聯合政府、企業、高校三者,建立有效的聯系,對貧困地區的地理環境、風俗人情等信息資源實現共享,精準分析貧困原因,對癥下藥,這對扶貧志愿服務也是極大的助力,同時也能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首先,通過政府撥款,解決一部分的資金問題;其次,通過貧困地區的自然地理優勢來吸引企業,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最后完善獎懲制度、培訓機制等,促使志愿者專業素質得到強化,組織運行更加完善。
以精準扶貧為基礎開展的志愿活動不僅有利于解決社會貧弱地區的貧困源頭,還有利于培養當代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培養當代青年人的責任意識和道德素養,促進社會發展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劉洋,烏鋼,師妍.“互聯網+”視閾下青年學子參與精準扶貧路徑探究——以公益眾籌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7(30).
[2]劉麗娟.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校園‘精準扶貧’志愿服務平臺——以東北石油大學為例”(201810220027);黑龍江省教育規劃重大課題(GJ20170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鳳吟(1999—),女,山東菏澤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志愿服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