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在現代建筑景觀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傳統建筑裝飾是我國傳統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積淀的獨特文化景觀,并一直影響著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然而,越來越多的新觀念、西方各種設計思潮以及現代設計風格的涌入,給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帶來極大的沖擊。傳作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社會性的傳統建筑裝飾,凝結了傳統的文化與國人的生活哲學,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景觀設計。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景觀
1傳統建筑裝飾的內涵與特征
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建筑裝飾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它通過不同的材料技術表達多樣的裝飾主題,主要有花鳥圖案裝飾、人物故事裝飾及約定俗成裝飾,并且每一裝飾形象生動,有圖必有義。
傳統建筑裝飾的工藝是古代的建筑匠師們歷經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摸索出來,其綜合了我國建筑彩畫、雕刻等方面的藝術成就,使得建筑外觀變化多端、豐富多彩,充滿中華民族文化的氣息。其中,傳統建筑裝飾以“三雕”尤為出名,即木雕、石雕和磚雕,而木雕的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成就居“三雕”之首。
我國的傳統建筑結構主要以梁、柱式的木構架結構為主,在長期實踐過程中,梁、柱式結構以其各方面的優越性,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結構的主流,并因此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傳統建筑裝飾是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不斷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傳統,其在裝飾結構、造型、色彩、工藝以及文化等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古典建筑和現代建筑的裝飾,具有自身鮮明的特征。
2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與現代建筑景觀的關系
中國傳統建筑裝飾不僅是物質上的美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彰顯。而現代景觀設計追求的也正是在基于現代人的使用要求和審美習慣,并在精神上體現出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帶有極其濃郁的民族與地域特色。而現代景觀設計正倡導挖掘景觀環境中的民族、地域文化資源,既不斷地更新和發展,又不失卻自身傳統的特色。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兩者又具有不可割裂的傳承關系。
當今社會,科技進步、信息通暢以及新的知識文化不斷涌現,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式,同時也賦予了人們對現代景觀設計的全新理解。現代景觀設計是以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為基礎,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核心的實踐活動,包括城市景觀、風景名勝區景觀、城市廣場景觀、城市公園景觀等設計,是現代物質文化、環境與科學相結合的產物,旨在尋求“人一社會一自然”和諧發展的境界。從時段上看,現代景觀設計與傳統建筑裝飾分別代表著2個不同時間段的文化現象,然而,從辯證的關系上看,現代是從過去發展而來,是對過去時段的延續與發展。從形態上看,現代景觀設計包含著傳統的建筑裝飾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3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在現代建筑景觀中的應用
當前很多專業人士將傳統建筑裝飾與現代景觀設計有機結合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但是不能全盤地照搬照抄,應有選擇地繼承與創新。有了批判地繼承,創新才有基礎;有了創新,批判地繼承才有現實的價值。因此,在對傳承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同時,同樣需要在適用于現代生活需求的觀念上來發展和延伸,使之與現代園林景觀相融合,我國傳統建筑裝飾在很多方面被現代景觀設計所繼承與發展。
簡樸的青瓦飛檐、廊下寬大的陰影、圖案分明的門窗、線條明快流暢的柱額柱落、肌理質感真切的欄桿臺基等,一切都明明白白,簡潔實在,沒有任何虛張聲勢的構圖,沒有任何爭奇斗艷的色彩。通過運用這種現代的設計手法對傳統建筑裝飾蘊涵的文化進行加工詮釋,圍繞著對“天人合一”文化象征的傳承,來喚醒居者骨子里的中國情結,給人以“歸家”之感,更能突出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特征,傳統建筑裝飾的文化內涵得以進一步豐富與拓展。
在上海九間堂的景觀設計中,以提煉中式建筑符號作為母題,在把握建筑的文脈感的基礎上,對具有象征意義和實用功能的傳統建筑細節進行了靈活的演變和繼承,如用鋼骨結構和混凝土框架結構更新木結構;用大面積的連續玻璃幕墻替換木排門、木連門和折疊屏風;通過半通透型院墻和籬笆與外景呼應,形成類似滄浪亭式的虛實襯托。同時,融入傳統的中式建筑風格和元素,加入木雕、石雕、磚雕、花墻、花窗等傳統意義上的經典傳統符號,形成傳統建筑裝飾文化的新演繹。深圳第五園的設計中,作為母題不斷出現的是極富傳統民居情調的各式器具的造型,如老銅門、鎮宅獸、馬槽等,將這些傳統符號與現代園林景觀元素予以組合,相互映襯。正是通過具象的符號表現抽象的元素,才使得整個居住環境更具有傳統的東方神韻。
我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區,不同時期均有不同的傳統裝飾紋樣,如前秦階段多以動物頭像作為紋樣;宋元時期,偏以生活為題材的紋樣如人物故事等;而明清時期,則以龍鳳、祥瑞,戲文等為重要題材。這些傳統裝飾紋樣是人們長期對于達到求安求福的心理需求而創造出來的,不僅具有深邃、含蓄等審美效果,更能表現其地域特色與民俗特色。在色彩的應用中,第五園貫徹“舍艷求素”的原則,延續了南方民居尤其是徽派民居的特色,在色彩上追求樸素而簡潔的外觀效果,外立面采用白色涂料、灰色面磚、灰色壓型鋼板坡屋面,并且盡可能保持材料的自然質感。這種樸素的色彩處理還與中國傳統哲學有關,即黑白是一切色彩之本,一切均含于陰陽。在設計手法上,第五園更是采用揚棄式繼承,比如在第五園中已經看不到傳統意義上的馬墻、挑檐、小窗等與現代生活脫節的設計手法,而是將傳統與現代、中式和西式很好地嫁接與結合,去掉了馬頭墻上的古代脊檐、多檐變化以及很多花式座頭等,僅僅保留了馬頭墻高低錯落的元素,這樣的做法更讓人感覺到簡潔、親近。這些并不僅僅是將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直接搬來運用,而是對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進行了藝術形象的重構,對傳統建筑裝飾造型中的表象提煉加工,使之更為簡潔而又富于傳統的韻味。
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們時常會將傳統建筑裝飾的紋樣與寓意靈活運用于各種園林景觀元素中。這些紋樣多抽象表現,多與現代園林景觀的形體組合相吻合,而富有濃郁的傳統色彩。如將傳統花窗的紋樣應用于景墻之上,不僅具有“借景”的功能,同時還能表現出該地域的文化特征;將傳統建筑墻面的圖案應用于地面的鋪裝,在現代園林道路中也時常遇見,這種表現手法不僅豐富了地面的景觀,同時在人文特色與民俗文化上也增色不少。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將傳統紋樣表現于園林景觀中,使得設計更具有情感色彩,將這些具有吉祥紋樣寓意的精神元素融入現代園林的景觀設計之中,更具有傳統文化的哲學性,是對傳統建筑裝飾文化的深刻理解與把握。
4結語
作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裝飾,它不僅可以為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養料和豐富的形式,更為現代景觀設計注入傳統文化的靈魂,讓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景觀能夠以“傳統中蘊含創新、創新中傳承文化”的方式演繹出來。當然,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并不是簡單的“復制”,也不是墨守成規甚至盲目模仿,而是把傳統建筑裝飾的文化、符號、造型以及材料等簡化、提煉,作為一個整體設計的方略應用于現代景觀設計之中,產制的新物件,才是傳承與創新。只有在創新過程中,把起點置于傳統與現代的聯系之上,才能構建現代與傳統的結合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