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民族文化的“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借助網絡資源優勢,拓展節日文化的外延,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傳統文化植根于學生心底。
關鍵詞:民族文化;傳統節日;學習活動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得以傳承和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
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的“根”。但在當前,許多商家為了促銷,大肆宣傳西方節日,以至于西方的節日文化撲面而來,充斥著我們少年兒童的生活?,F在,很多學生青睞西方的節日文化,而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了解甚少。小學語文作為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理應擔當重要使命。
現行各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選編了一些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內容。如統編教材中體現民族特色的童謠《春節歌》,介紹傳統節日習俗的《端午粽》,同時教材中對春節、清明、七夕、重陽、除夕等傳統節日生活的場景都有所涉及。蘇教版教材中有介紹傳統節日的詞串,有涉及傳統節日的課文《春聯》、古詩《元日》、文包詩《每逢佳節倍思親》等。怎樣依據教材,有效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呢?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是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結合課題研究,我們以端午節為例,進行了有效的教學嘗試。
一、立足教材,挖掘節日內涵
立足教材就是依托教材。教師首先必須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節日文化因素,對教材涉及的重點、難點、拓展點進行適當延伸,拓展其內涵,追根溯源,引領學生探尋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根,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自信。傳統節日文化的教學,一定要把語文教材作為突破口,通過對節日時間、傳說由來、風俗習慣等的探究,更好地挖掘節日內涵,同時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以活動為載體,將傳統節日文化植根于學生心底。
加強有關傳統節日文化課程教學,要求教師精心備課,課前布置學生做足功課,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查找篩選有關節日的古詩詞、節日風俗習慣、節日由來等。教師還要親自搜集好材料,制作成PPT,以供課上使用。
具體說來,我們設計了以下三個板塊:
?。ㄒ唬┳x古詩,猜節日
?。ǘ嗝襟w出示古詩)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中秋節)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
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端午節)
?。ǘ┳R端午,話習俗
?。ǔ鍪尽抖宋缂词隆?,指導學生朗讀)
1.抓時間“五月五日”——從萬年歷中找到這一天。
2.抓艾草“一枝艾”——讓學生說說端午節有關插“艾”的習俗。
3.讀詩歌——找找藏在詩中的一個人物,并說說他的故事。
?。ㄈ┱f別稱,述由來
1.根據搜集的資料,說說端午節的別稱。
2.述說端午節的由來。教師通過播放節日尋根視頻、故事動畫,引導學生探尋端午節的歷史根由。
端午節作為中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這個活動設計中,我們從古詩的讀、背、猜入手,引入傳統節日?!抖宋缂词隆愤@首古詩,是一篇非常好的節日拓展教材。學生通過同步吟誦朗讀,從詩句中了解了端午節的時間、節日的習俗、節日的傳說,通過找端午、話習俗、述傳說、看視頻,進一步了解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了解到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生發了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通過課前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學生搜索、篩選、辨別、加工資料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罢b古詩”增加文化積累,“話習俗”增加節日趣味,“述由來”探尋節日內涵,最后輔之以觀看節日的相關視頻,學生對端午節的深入了解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的課就會扎根于學生心底。
二、聯系生活,拓展節日外延
傳承優秀傳統節日文化,不是一味地照搬舊規,也不是非要我們效仿古人,而是要我們去用心體味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互融合,深入交織。因此,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教學,教師必須以學生真實的生活經歷為背景,將節日文化和現實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聯系生活,拓展節日外延。
(一)包粽子
端午的最大習俗就是包粽子、吃粽子?;顒忧埃處熆梢詼蕚浜冒兆拥牟牧?,鼓勵學生創意包粽子,讓他們通過親自體驗包粽子,感受傳統民俗的樂趣,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感受祖先的智慧。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教師不時拋出話題,讓學生在快樂的討論中,探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的緣由。比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紀念孝女曹娥說等。
?。ǘ┲v習俗
學生分別介紹有關自己家鄉的節日習俗,將它們和自己搜集到的其他各地節日習俗、風土人情進行對比。這一活動培養了學生搜集整理、加工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促進了他們對端午節文化內涵的理解,使其人文素養初步形成。 ?。ㄈ┏鍪径宋缤{,了解中華傳統節日背后的人文內涵,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享受節日的樂趣
?。ǘ嗝襟w出示童謠,多種形式誦讀童謠)
五月五,是端陽,香包帶,香滿堂;五月五,是端午,龍船下水人跳舞。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我們在課前了解了學生對端午的認識,大部分學生只知道端午節吃粽子,卻不知為什么要吃粽子。這一連串活動設計,都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并以此為背景,通過生活經驗及搜集到的習俗資料的交流,加深學生對端午習俗的內涵感悟。這一活動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不但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篩選信息、比較分析信息、加工整理信息資料的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我們抓住學生“愛過節”的特點,借助誦讀童謠、介紹自己家鄉不同的端午習俗等活動,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融入到生活當中繼承發展。
三、串起活動,發展語文能力
語文就是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因此有人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基本相同。而語文課程則是一門綜合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母語教育課程,它重實踐,重過程,重體驗,學習資源無處不有,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因此,有效拓展語文學習的形式、內容和渠道,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綜合性實踐學習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以此為主題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學寫主持稿
1.我們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確定經典誦讀主持稿分為開場白、串詞、結束語三部分。
2.我們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指導學生學寫端午經典誦讀活動主持稿的開場白、串詞、結束語。
3.學生先自主完成主持稿,然后小組交流,討論,修改,定稿,提煉出一份以端午為主題的優秀的經典誦讀主持稿。
?。ǘ╅_展以端午為主題的經典誦讀活動
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如果依托活動來開展,對學生而言,可能會記憶更深,留痕更久。這些活動對學生語文知識的習得與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挖掘、提煉、生成語文能力訓練點,讓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發展語文能力。其實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和查找端午節的資料并不難,難的是將這些資料重新進行加工整理,為我所用。通過撰寫主持稿、開展端午誦讀活動,學生加工、重組、整合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強化訓練,其語文素養也獲得了整體提升。
將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課外的各種學習資源利用起來,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去生活中感悟體驗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這對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民族自豪感,對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課后,我們還可以設計一個延伸活動:
1.與家人一起吃粽子,話習俗,然后以文配圖,在教室進行展示,和大家一起分享美好的端午。
2.給長輩介紹我國各地端午節的傳說或由來、習俗,增進他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
3.制作一份以端午為主題的手抄報,在板報區交流展示。
4.將自己了解到的傳統端午習俗,通過圖片或視頻、文字等相結合的形式,發一個微信朋友圈或QQ說說,讓更多的人了解端午習俗,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要實現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只通過“傳授”是難以達到的。教師只有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這一載體,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悟,如此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的認知得以內化,情緒得以感染,行為得以改善,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ū疚南蛋不帐‰娊陶n題“信息技術促進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AH201810)
?。ㄘ熑尉庉嫞恨纱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