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龍母信仰中的孝文化傳承及其教育意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龍母信仰作為石門村的精神圖騰,對當地人具有極其強烈的文化規約。通過對石門村進行田野考察,發現龍母信仰中不僅包含著地域層面的祭祀場所、生活層面的飲食文化,而且蘊含著精神層面的孝道文化。在教育人類學的意義上,龍母信仰中的孝文化在完善個人品格、規范家庭倫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龍母信仰中慈孝文化的傳承,依賴于泛在意義上的教育,包括依托龍母信仰促成孝文化形成的教育目的的確立、教育內容的分析、教育方法的運用和教育評價的設計等。
  關鍵詞:龍母信仰;孝文化;傳承;教育意蘊
  中圖分類號:B9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7-0129-05
  一、龍母信仰中孝文化的田野考察
 ?。ㄒ唬埬感叛龅膫髡f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塘紅鄉,龍母文化占據著主體地位,龍母慈孝文化陶冶著石門村居民的精神世界,其文化熏陶來源于廣泛流傳著的龍母與禿尾龍“特掘”的故事。相傳石門村有個寡婦,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女兒,一個人孤單地生活著。有一天,寡婦來到村外的石南海挑水,突然發現了一條小花蛇。出于善心,她收養了小花蛇,并將其當作兒子來疼愛,而這小花蛇便是龍王的幼子。那年玉皇大帝預見來年下界大旱并發生瘟疫,他要派一位天神下凡救萬民,海龍王欣然受命,見石南海一帶風景秀麗、民風淳樸,便把九龍子變成小龍蛇投進了石南海。
  小花蛇在被寡婦收養后得到了精心的照料,一天天長大。有一天寡婦正在剁豬草,頑皮的小龍蛇從水缸里跳出來用尾巴掃攏剁散的豬草,不小心被砍掉了一節尾巴。寡婦用鍋底灰包裹蛇尾治愈了小龍蛇,但他也落了個“禿尾”的殘疾,寡婦便把小花蛇叫做“特掘”,“掘”壯話譯為“短”,“特掘”譯為“短尾巴的蛇”。
  “特掘”奉命下凡拯救民間疾苦,遭遇不幸,龍母行善將其奉為養子。在養母的辛勤哺育以及慈孝文化的熏陶下,特掘施展法術為民造福,將孝道流傳于世。母親離世后,特掘刮起大風,將養母送到敢仙洞里安葬,當地人將此山洞稱為“敢仙”。民間流傳,為紀念養母,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特掘都歸鄉祭祀,以表孝心。因此,塘紅鄉民間有“三月三,狂風刮,特掘掃墓回到家”的說法。養母慈善、特掘賢孝的故事經過口耳傳誦,成為塘紅鄉百姓教育子孫后代的典范和美德的經典。
  (二)龍母文化中孝文化的表征
  表征是客觀世界在主觀上的反映,是信息傳遞的載體。龍母文化的核心是慈孝文化,但龍母文化距今年代久遠,能在當地代代流傳下來,離不開龍母文化傳承的載體。
  1.“龍母墳”遺址——“敢仙”
  “敢仙”(壯話意為仙洞)位于石門村西南方的“岜仙”(壯話譯為仙山)上,其石階路險峻而別有韻味,連接著山腳與洞口。洞口設神龍之位,坐落于香火平臺前,象征特掘于門口守衛養母。洞中的石棺和洞壁上猶如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下凡的圖像渾然天成。在龍母信仰中,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都被賦予靈性和神秘色彩,庇佑當地百姓的福澤。因而當地選出“敢仙”的看守人,使祭祀龍母的香火延綿不絕。
  在通往“敢仙”的石階路上,慈亭和孝亭矗立其間、錯落有序。亭中鐫刻龍母與特掘的慈孝故事,慈孝諺語對仗工整,教育石門村世世代代將“孝”內化于心。
  2.“特掘”居住地——石南海
  石南海深潭相傳為特掘的居住地,長20米、寬8米,與龍母舊居為鄰。石門村是廣西境內較為古老、落后的壯族部落,千百年來沿襲著以耕田種地為主的農業模式,村中農作物的灌溉水幾乎都源于石南海。每逢干旱時節,石門村人無需憂慮作物收成。傳說每年三月三,特掘受命于回鄉祭拜之日刮風下雨,使得石南海水位上升,緩解旱災,為民造福。據考察,石南海遺址出土了石器時代的很多遺物,村民盡管對文物歷史知之甚少,卻由此更加篤信石南海在特掘法力的庇護下,一定永不干涸。由此可以看出,當地人認為石南海是特掘回報養母以及養育它的地方。通過訪談得知,特掘知恩圖報的行為成為石門村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長輩教育兒童須認真讀書,方得回報和孝敬父母。
  3.“龍母節”與“龍母飯”
  相傳為緩解瘟疫蔓延的現狀,特掘不辭辛勞,跋山涉水采來仙草花,令其母親蒸成五色糯米飯贈予百姓食用,幫助石門村百姓逃過滅頂之災。自此,石門村百姓將特掘母子奉若神明,恭敬有加。龍母于農歷三月初一駕鶴仙去,有199歲高壽。三月初三特掘于三更半夜呼風喚雨,把養母送上“岜仙”安葬,并于每年三月三回鄉祭拜。因此,當地將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定為“龍母節”,蒸五色糯米飯便也流行起來,借以祈求祖先庇佑,表達悼念之情,在當地已是家喻戶曉的習俗之一。在濃厚、嚴肅的節日氛圍中,向子孫后代宣揚孝悌思想,從而傳承與延續龍母信仰中的慈孝文化。
  二、龍母信仰中“孝”文化的教育學解讀
 ?。ㄒ唬埬感叛鲋小靶ⅰ蔽幕谋举|
  1.孝文化概述
  在中國古代宗法社會中,孝是人倫秩序的基本精神,是維系宗族關系的紐帶和核心。即使是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孝”仍然是延續家庭、民族、社會和國家蒸蒸日上的精神紐帶。
  “善事父母”為孝,“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形[1]。孝養繼承與孝道弘揚作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與我國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第一,從“孝”字本身的結構來看,“從老省”是說“孝”字的部首偏旁是老旁,省去了老字的下半部分,而“從子”補充了一個子字,老在上、子在下,共同構成這個會意的孝字。“孝”字形體結構中的內容既與父母長輩有關,又與兒女晚輩有關,是“老”“子”之間的孝道。第二,從“孝”字本義起源來看,“善事父母者”,明確闡述孝的特點與核心精神。這里要重點關注“善”字?!吧啤笨勺鳌懊郎啤迸c“妥善”講,指照顧父母不僅僅指提供衣食,更加需要用心去體會的是情感層面的關懷和愛。
  因此,從孝的本質看,孝是指“長輩”“子女”兩個方面的聯系,而“養”則為孝的主要內容,一方面指贍養父母,另一方面指善養父母。   2.龍母信仰中孝文化的內涵
  在我國的傳統孝觀念中,“孝”的繼承與發展、保持與演變,與一個民族文化系統要素,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2]。我們認為肖群忠先生的慈孝觀點包含孝道和孝行兩個方面,全面而客觀,更為符合龍母信仰中慈孝文化的核心[3]。
  龍母信仰中孝文化的核心是“慈孝”,將“孝”與“慈愛”相結合,它的基礎是感恩和報恩,既具有傳統優良品德的內涵,又別具一格,不是單方面的子女對長輩的尊重及贍養,還注重日常生活中長輩對幼者的言傳身教、率先垂范。因而龍母信仰中的孝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養,二是敬。
  “養”即贍養父母。在石門村一帶流傳的故事中,龍母行善,救回特掘奉為養子。特掘視龍母為母親,見其生活清貧,于心不忍,便外出覓食,于石南海捕魚歸家,以此贍養母親。特掘孝養故事口口相傳,對當地民眾影響深遠。在上林縣石門村,每個老人的贍養生活被列為重中之重,村里會評選“孝心家庭”,每年三月三舉辦龍母宴,給予老人慰問金和棉被,敬親必先養親。龍母信仰的孝文化中“養親”的另一提升是要侍疾以優,即在父母生病期間,子女要及時為他們延醫治病,親自在旁侍候,使其順利地度過生病時光。
  “敬”即敬禮父母,在龍母信仰中的孝文化下,子女和晚輩對父母祖輩的每件事都以禮待之,對父母保持尊敬;“敬親”的具體內容在龍母信仰中還體現為追祭先祖,龍母信仰中的孝文化重事生,更重事死,事死則當追孝,表達孝子對逝者的思念之情,是要生者明其家族淵源,承前啟后,延續生命。在龍母傳說中,特掘隨風將母親的棺材送上敢仙進行安葬。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對短尾龍特掘來說是個相當于清明節的特殊日子,是特掘為祭母的吉日。每逢該日便會刮來陣陣微風,當地百姓稱之為特掘表思念之意。
  (二)龍母信仰中孝文化的教育功能
  教育是民族的未來,關乎著國計民生。[4]龍母信仰中的孝文化是一種對族群進行熏陶教化的文化,核心在于對人類的教育功能,這也是龍母信仰得以傳播的主體功能。應發揮龍母信仰孝文化的教育作用,加大其在個體成長發展實踐中的運用,使之體現社會價值。當今社會孝文化依舊是中華民族兒女一脈相承的道德準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我們認為,完善個人品格,規范家庭倫理,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龍母慈孝文化的三個主要方面。
  一是完善個人品格。“孝”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豐富的人文意蘊體現在個體身上又促進個體發展。在孝文化的家風家訓中,“孝”對人的品格養成不容小視。龍母文化倡導的是慈孝的情懷,當地人民在龍母孝文化教育的潛移默化之下接受孝文化的基本道德規范,逐漸建立起個人的認知體系,內化人們對價值、行為準則的評判,并落實在處理與家人、朋友、同學等人際關系上,從而有助于提高個人的精神修養。
  二是規范家庭倫理。家庭是社會結構基本構成要素,鞏固家庭穩定來源于規范人倫秩序、培養孝道的觀念?!睹献印诽岢觥袄衔崂弦约叭酥稀?,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人民以“孝”立人。龍母信仰孝文化以其自身充滿神話傳說的色彩在家庭之間傳開,以龍母信仰孝文化的榜樣作為示范去規范父子、兄弟等家庭關系。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利用龍母信仰的孝文化規范家庭成員的行為、培育孝意識,對于規范家庭倫理有著重要作用。
  三是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靶ⅰ笔驱埬感叛龅暮诵乃?,通過田野調查可知,當地政府及群眾大力弘揚龍母文化,以三月三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孝道、培養孝心、踐行孝道,這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將龍母信仰孝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使之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從而發揮其社會教化功能,形成社會新風尚。
  三、龍母信仰中孝文化傳承的教育路徑
 ?。ㄒ唬埬感叛鲋行⑽幕瘋鞒械膬热?
  孝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成分,孝是使家庭、國家、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要素。[5]孝文化最初源于家庭文化,僅僅表現在個人品德方面,經過歷史演變,如今孝文化的教育已經延伸到包括家庭、學校等社會各個領域。
  一是提升道德修養。孝是道德的基礎,也是培養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的開端。世代相傳的龍母故事傳達母慈子孝的思想,深刻影響石門村居民,通過孝文化的傳播,當地形成了龍母文化獨特的家風家訓。個人道德的修養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尤其是在家風家訓的熏陶之下,通過家庭中傳達的孝老愛親思想能內化于個人價值判斷,使之規范個人的道德行為,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是促進社會進步和諧。孝文化涉及的關系有子女對長輩的孝順,在龍母文化故事中體現為特掘對養母的贍養和養母對小蛇的照顧,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其本質是愛與感恩,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家庭的培養?!按刃ⅰ笔驱埬感叛鲋行⑽幕暮诵囊?,也逐漸衍生出祭祀龍母、尊老愛幼、兄友弟恭等內容,由此可見龍母信仰中的孝文化對家庭的穩定和幸福有著重要作用,同樣也可以激發個人生活的動力與興趣,對社會風氣有著積極的影響。家庭是社會的組成要素,實行孝道,可以促進家庭和睦,對民族和平、社會穩定、國家繁榮與富強也有著重要意義。由此而言,家庭的穩定是社會的穩定的基礎。[6]
  三是更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林縣口口相傳的龍母傳說,已經根深蒂固到學生內心深處,學校把母慈子孝的思想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不僅為當地學校的思想教育政治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也可以形成獨有的校本課程。龍母孝文化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通過家庭中長輩的言傳身教是有效的,但其體系不完整。把當地獨特的龍母孝文化融入學校課程中,不僅可以更新龍母孝文化的理念,還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完整和系統的孝文化教育,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孝文化的認識,幫助學生自覺踐行孝文化。
  四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其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傳統民族孝文化之中[7]。龍母信仰中的孝文化是上林縣獨有的精神物質財富,是中國孝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的傳承需要不斷更新塑造,在新的時代賦予其新的特色。龍母孝文化傳承的母慈子孝,對促進長幼有序、人倫秩序有著重要作用;傳承龍母孝文化獨特的人文精神內涵,弘揚中華傳統優秀孝文化,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作用。  ?。ǘ埬感叛鲋行⑽幕瘋鞒械慕逃齼热?
  一是慈孝教育。龍母文化中蘊含孝文化核心就是“母慈子孝”,上林縣居民通過口耳相傳和言傳身教,對子女進行孝親教育,倡導母慈子孝和家庭和睦、團結。上林縣地區在龍母文化節開展了“九龍祭母”儀式,其中有“百鯉歸海”“龍母宴”“評比慈孝家庭”“唱山歌”等系列活動,繼承與弘揚龍母文化“善良、贍養、孝養”的傳統美德,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二是和諧意識。龍母文化傳承的孝文化還包括兄友弟恭[8]。和諧是龍母孝文化衍生出來的思想,家庭的和諧演變成村莊和諧,最后發展到社會和諧,其蘊含的和諧觀念,可以促進社會風氣向好向善。
  三是愛國情懷。愛國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內核,孝是愛國的紐帶和前提條件。我國古代就有“父母之國”說法,愛國同理心,即孝養國家,對追孝祖宗。[9]愛家必愛國,愛國之心源于孝之心,這說明愛國是龍母信仰中孝文化衍生出的重要內容。愛家是一個人基本的情感,愛國亦是如此,每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富強興衰融為一體。公民要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要為國家的發展盡一份責任,盡自己愛國的權利與義務。
  (三)龍母信仰中孝文化傳承的教育方法
  一是實踐教育法。“道德作為精神層面的素質修養,不僅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盵9]當地弘揚孝道,要充分利用石南海“九龍祭母”“慈母行善百鯉歸?!薄叭氯饼埬赶盗形幕顒拥纫孕⑽幕癁橹黝}的實踐活動,鼓勵民眾積極參與當地愛老敬老的活動,宣傳孝文化,讓民眾在親身體驗中對龍母孝文化有所知、有所悟,不斷強化當地民眾對龍母孝文化的認同意識。通過系列孝道實踐活動,加強了當地百姓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區域交流,延續了龍母信仰中孝文化的生命力,擴大了孝文化的影響力。
  二是榜樣教育法?!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卑駱邮痉督逃诤霌P龍母慈孝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正所謂見賢思齊,典型的模范人物不管是在行為暗示上還是在情感激勵上都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據村支書談話內容,每年三月三會有“經聯社”從5021戶人家評比出十戶“慈孝家庭”,再由政府進行特別表彰。通過積極挖掘身邊的慈孝典例,感召更多的村民效仿學習。另外,家庭的榜樣示范教育不容忽視,其直接在父母或其他親人的影響和教化下,從具體孝行為上去影響后代的倫理規范。[10]
  三是觀摩教育法。龍母孝文化是當地民眾的精神依托,承載著當地文化的發展?!坝^摩”即觀看學習,“觀摩教育”即是通過組織民眾參觀以“孝”為核心的文化長廊,例如以歌頌龍母為主題的儀式展演、龍母遺址、廟宇等具有代表性孝教育內容,從而使民眾在觀摩體驗中得到熏陶、感染,進而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觀摩教育是將抽象的孝文化的精神涵義通過參觀學習的形式進行教育,引導民眾在觀摩中學習。當然這種觀摩絕非只是浮光掠影的欣賞,走馬觀花般流于形式,而是要請專門人員講解龍母傳說并解讀其孝精髓,引導民眾深入體會、感悟與思考龍母慈孝文化的精神魅力,以使得慈孝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四)龍母信仰中孝文化傳承的教育評價
  一是教育實現效果評價。教育目的是檢驗龍母信仰中孝文化傳承質量最核心的要素,主要指的是當地民眾在思想、行為等方面的轉變。[11]上林縣石門村龍母信仰中孝文化的傳承主要以龍母墳進香、祭祀大典、文藝匯演、特色大集、龍母宴為載體,發揮其調試民眾心理、增強民眾的凝聚力、活躍城鄉經濟發展的功能,進而實現龍母信仰中孝文化傳承得以修身養性、促進和諧、文化塑造的教育目的。在當代,以“慈孝”為核心的龍母文化,成為石門村民眾當今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當地以口口相傳的龍母傳說,慈亭、孝亭的修建,評選“最美孝子”,表彰孝老敬親之行為等活動,增強了當地民眾的感恩意識。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發展,在龍母“慈孝”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下,石門村民眾改變了家庭養老的主要方式,形成了以“孝養、敬老”為主的新的養老方式,使得龍母孝文化的教育目的能理性地回歸。[12]客觀而言,孝文化傳承的教育路徑也并非一帆風順,基于上林縣石門村的田野考察,當地仍有部分民眾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脫軌,對父母的贍養大多停留在物質層面上,而忽視精神層面上的孝養。此外,對“尊老愛幼”的精髓存在一定誤解,部分民眾認為長輩始終高高在上,孩子只要言聽計從即是行孝。相反,精神贍養是龍母孝文化的精神核心,其提倡孝平等,無關年齡、身份與地位。[13]因此,龍母信仰中孝文化傳承應把重點放在精神贍養上,把握好教育目的的內核,更好發揮龍母慈孝文化的時代價值。
  二是教育內容質量評價。龍母文化教育內容具有多樣性,并借助史料記載、影視宣傳、祭祀活動、遺址等載體表現出來。因此,要提高龍母信仰中孝文化的傳承質量,就必須深入挖掘龍母信仰中孝文化的資源,進行孝文化教育。在上林縣石門村,龍母文化的內容主要包括慈孝教育、愛國情懷、和諧社會這三個方面,龍母孝道教育就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結合當地民眾弘揚龍母孝文化精髓的基礎,深刻挖掘孝文化具有內在的現實價值。同時,教育內容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對龍母文化的內容及時進行補充、完善。首先,從個人層面上分析,龍母慈孝文化強調孝道教育對個人的教化作用。通過外在的孝道教育,不僅可以使個人明白孝老敬親的重要性,還可以培養個體在生活中與人為善的優良品質,修正自我行為,增強個人的家庭責任意識[14]。其次,從國家層面上分析,愛國情懷是慈孝教育的遞進模式,強調了個人對國家的忠誠,把個人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最后,從社會層面上分析,和諧社會這一教育內容是更深層次的教育,社會是由無數個家庭組成,只有家庭幸福、和諧,社會才得以安寧、穩定。龍母文化層層遞進的教育內容,使當地民眾能從尊敬、孝順老人出發,進而愛他人,愛民族,推動社會尊老愛幼良好風氣的形成。[14]
  三是教育方法標準評價。廣義的孝道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概括說來,龍母“慈孝”傳承就是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來對社會成員進行思想教育,以達到慈孝文化所要求的目的。[14]在上林縣石門村,龍母孝文化的傳承運用實踐教育法、榜樣教育法、觀摩教育法,對受教育者實施尊親、孝親、養親的素質教育,通過“三月三”龍母文化節,舉行祭祀大典、龍母宴等實踐活動,讓當地民眾親力親為,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龍母文化的內涵,從而愿行孝、樂行孝。其次,選評“模范家庭”,表彰在孝敬長輩、熱愛孩子的人們,將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帶動更多的人成為龍母孝文化的傳承者和實踐者。但是,根據實地考察,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榜樣示范作用欠佳,對孩子價值觀念的形成有不良影響。此外,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石門村龍母文化傳承應緊跟時代的步伐,改變較為單一的教育模式,使龍母孝文化的傳承永葆生命力。   (指導老師:覃澤宇)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3]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
  [4]余一明.旅游宗教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學藝術初探——以廣州光孝大雄寶殿現場教學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4).
  [5]王勇.孝道、孝行與孝文化[J].湖北社會科學,2006(4).
  [6]包朗.中國少數民族孝文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7]張金娟.論孝文化的現代價值[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23).
  [8]肖波.中國孝文化概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張艷.文化的記憶與重構:環大明山龍母信仰探析[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8.
  [10]肖紹聰.教化中國視域下的紅色文化教育評價——以井岡山為例[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
  [11]謝毅.我國大學生孝道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4.
  [12]李偉偉.當前中學生孝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13]陳曉麗.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變遷及時代價值[D].蘭州:蘭州商學院,2012.
  [14]趙玲勤.文登市山東村李龍母信仰及其孝文化傳承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韋艷明(1995—),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單位為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承。
  莫敏捷(1996—),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單位為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承。
  韋春艷(1997—),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單位為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承。
  韋捷頻(1998—),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單位為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承。
  胡瑩(1998—),女,漢族,安徽蕪湖人,單位為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承。
  何宗迎(1997—),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單位為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承。
 ?。ㄘ熑尉庉嫞褐煜A迹?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16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