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城市水景設計技術框架與相關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水是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成景要素,同時也是城市中的重要生態因子。城市水景的美學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綜合與平衡是評判城市水景生態性的重要標準。論述了城市水景生態設計的內涵、內容、目標、流程,并提出了城市水景生態設計的措施,為城市水景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城市水景;生態價值;設計流程;對策
  中圖分類號:S688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190615070
  1城市水景生態設計的內涵和內容
  1.1城市水景生態設計的內涵
  城市水景生態設計的內涵有[1]:在社會層面,生態設計的城市水景應該是優美、安全、功能完善的,人們可以親近、觀賞、受教育、舉辦各種活動,并且與周圍自然環境和城市形象相協調;在經濟層面,生態設計的城市水景應該在建設、運行、維護過程中花費自然和社會資源最少,并對城市起到附帶的清污、醫療和資源重復利用等方面的功能;在自然層面,生態設計的城市水景應該對自然負面影響小、自我調控能力強、生境多樣、水循環通暢。因此,城市水景生態設計可以定義為:以生態科學為基礎,結合藝術和其他學科手段創造清潔、優美、安全、舒適、多樣、穩定、經濟的城市水景空間的設計方法,其綜合體現城市水景的美學、社會和生態價值。
  1.2城市水景生態設計的內容
  城市水景生態設計主要內容有[2]:城市水系規劃布局,包括城市范圍內河流的走向、空間形態、斷面形式、湖庫位置、形態及功能;城市水景空間布局,根據水系規劃布局等綜合考慮水景功能,擬定水景觀空間布局,確定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適應的水景斑塊和生態廊道方案;城市水景觀詳細設計,根據水景空間格局,進行具體規劃設計,確定水景觀斑塊和廊道的范圍和形式;涉水休閑游憩場所和內容的開發、規劃、設計;水域流線、平面、斷面、岸型、植物以及各種工程設計。
  2城市水景生態設計的目標和流程
  2.1生態目標:城市水生態系統的恢復
  由于人類的干擾,城市化造成水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城市水景生態設計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恢復城市的水生態系統。城市水景設計通過對城市水面、河流、湖庫、濕地、公園水系等水體的生態恢復,實現對城市水生態系統的恢復。例如:日本的多自然河流治理方法,通過河流治理技術、河岸治理技術、河流斷面技術和河岸帶植被恢復技術,來恢復城市河流的原生狀態。
  2.2社會目標:安全、清潔、多樣的城市水環境
  城市水景的生態設計恢復了健康的城市水生態系統,維持了水體的自凈和納污能力,不但改善了城市環境,而且節省了大量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合理的城市水景規劃設計,可以減小地面徑流和河流的防洪壓力,保障城市水循環的順暢,加快雨水的滲透,從而提升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
  2.3美學目標:優美、舒適、豐富的城市水景空間
  清潔自然的水體本身就是最有魅力的城市景觀,無需任何的人工雕琢的近自然水景、人性化的濱河親水設施設計、取之不盡的水文化底蘊的發掘和展示,都可以構造出宜人的城市水景空間。
  2.4城市水景生態設計的流程
  景觀的生態設計不是一個被動的、完全根據自然過程和資源條件而追求一個最佳方案,在更多情況下,是一個決策導向過程[3]。哈佛大學景觀設計師斯坦納的6步驟框架提供了一個非常系統的模式,這個框架在制定規劃時通??紤]6個層次的問題:景觀的狀態如何描述;景觀的功能;目前景觀的功能運轉狀況如何;景觀會怎樣發生變化;變化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景觀是否應該被改變。根據斯坦納的理論,城市水景生態設計過程就要在回答這些問題中進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流程為:收集數據―現狀分析―現狀評價―確立目標―多解方案―方案選擇(影響分析)―詳細設計(措施選擇)―設計實施―景觀管理,但這一流程中始終圍繞的是公眾的參與和教育。
  3城市水景生態設計的相關措施
  3.1維護和強化城市水系的連續性
  任何一個城市,水系是其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樹和整體環境的依托,所以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的一個關鍵是維護區域山水格局和大地肌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破壞了城市水系的整體性,就切斷了自然的過程,包括風、水、物種、營養等的流動,必然會造成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城市建設需要大量土地,建設者把經過城市的河道改成暗渠,把城市周圍的濕地填平,這些做法嚴重破壞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城市水系就是城市的“血脈”,養育城市中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物種,同時也承載了城市的傳統文化,割裂和掩埋城市的水系會使城市空間變的蒼白。城市水系應得到城市建設的最大保留權力,因為水景觀生態格局的變化會造成城市生態環境無法挽回的損失。
  3.2保持和恢復河道及濱水地帶的自然形態
  保持和恢復河道及濱水地帶的自然形態,往往被城市的市政建設者所排斥,認為這樣影響城市的交通快捷和排洪能力。殊不知,對河道的截彎取直、水泥護岸的做法,所造成的危害對城市來說是無法估量的。破壞了水體的自然美,讓城市水景失去色彩;筆直光滑的河道,加快排水的同時造成下流洪水的壓力,引發更大的洪災;毀壞了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加劇了城市生態系統的惡化;簡陋的濱水空間,讓人無所適從,失去生活的場所感和對家園的美好記憶。保持和恢復河道及濱水地帶的自然形態,可以很好地減少以上危害,具體措施有[4-5]:保持水系的自然流線和狀態,這樣做一改以往河底用混凝土鋪裝,河流筆直僵硬的形態。河岸的防護和加固以柳樹、楓楊和白蠟樹等代替石塊,使河流的形態更加自然化;護岸的生態化。為確保防洪的需要,就必須構筑堤防,這并不會與河流的生態設計矛盾。根據不同防洪等級可采取以下的施工方法和順序:生物材料(植物)施工法—混合材料(植物與木材或石材混用)施工法—堅固材料(木材、石材、混凝土)施工法。盡一切可能減小混凝土的應用,如不可避免,也要用植物做生態化處理;為了防止洪水對河岸的沖擊和浸蝕,大都采用修筑護岸直接防護河岸浸水部位的方法。丁壩則與這種方法不同,是以建在水中的突出部分來減緩水的流速,從而間接對河岸起到防護作用。丁壩的出現,使2個丁壩之間的河岸以軟性護岸手段進行防護成為可能;利用淺灘和深淵為生物提供棲息生境;恢復河岸鄉土植物帶。
  3.3拉近水景和人的距離
  城市水景的設計和建設,無論出于美學、社會還是生態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圍繞人的活動展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水景,應該是可接近、觀賞和觸摸的景觀設計作品,也是可以舉行祭祀、游樂活動的場所。城市水景,尤其是濱水地區作為運動和娛樂休閑的空間,或作為城市中得以親近自然的場所,人們對這一區域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給予很大關注,水景設計的可達性凸現其重要性。
  3.4持續的公眾參與和社區教育
  城市水景的生態設計不同于傳統水景設計之處,在于其提倡全程的公眾參與,也是城市水景設計獲得社會價值的有效途經。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欣賞,從而獲得更大的生態效益;起到持續的社區教育作用,通過參與景觀的設計和實施,人們可以直觀的認識到生態系統的運作過程,形成正確的生態觀念,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公眾的參與是實施法律監督的一種手段。城市的水景建設,在設計階段就應該讓公眾參與進來,他們通過聽取設計師對方案的講解,發表對設計的看法,優化設計方案;在實施階段,公眾參與力所能及的協調和宣傳工作,使公眾更為關心周圍的生態環境,加強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樣才可以營造真正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 黃秋揚,丁自力,劉昊博,等.基于彈性景觀理念下的城市景觀水景設計——以首鋼工業區改造為例[J].現代園藝,2018(15):157-159.
  [2] 鄭宇.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引入水景設計的方法[J].農技服務,2017(23):75.
  [3] 王衍禎.城市園林水景設計水質水量研究進展[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4(3):23-29.
  [4] 李雙躍,葉郁.生態主義視野下的城市水景設計研究[J].北方園藝,2013(9):96-98.
  [5] 林濤.城市園林的水景設計探究[J].現代園藝,2016(18):122.
  作者簡介:李賽峰,(198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367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