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機器局開沈陽近代工業先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1896年8月興建的盛京機器局,涉足造幣、軍工行業。1902年,將機器局內制造銀圓的部分與生產機器部分分開,分別設立奉天機器局、奉天制造銀元總局。1903年,機器局從事軍械生產,奉天制造銀元總局開始制作銅元。1914年,經合并成立奉天造幣廠。它開創了沈陽近代民族工業的先河,并成為沈陽歷史上最早的近代民族工業。
關鍵詞 盛京機器局 近代工業 民族工業
中圖分類號 K251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18-10-29
Abstract The Shengjing Machinery Bureau built in August 1896 was involved in the minting and military industries. In 1902, the part that manufactured silver coins in the bureau was separated from the machinery production part, and Fengtian Machinery Bureau and Fengtian Silver Coin Manufacturing General Bureau we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In 1903, the Machinery Bureau was engaged in ordnance production, and Fengtian Silver Coin Manufacturing General Bureau began to produce copper coins. In 1914, the Fengtian Mint was established by merging. It pioneered Shenyang's modern national industry and became the earliest modern national industry in Shenyang history.
Keyword Shengjing Machine Bureau; modern industry; national industry
一、盛京機器局創辦的歷史背景
清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戰敗。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在日本馬關春帆樓與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在戰爭中,普通百姓所遭受的苦難總是最大的,身處甲午戰爭前線的東北地區,人民所受災難尤為深重。在東北占據重要位置的奉天更是商貿蕭條,銀根短缺,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光緒二十一年(1895)八月,調盛京將軍裕祿為福州將軍。以鑲黃旗漢軍都統依克唐阿為盛京將軍。依克唐阿是位頗有見地的人物。這位曾在甲午戰爭中率部抗擊日軍的清軍將領上任不久,就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四日奏請整頓奉天事宜:“曰練兵隊;曰筑炮臺;曰造鐵路;曰制槍械;曰開礦產;曰辦團練。請先借撥鉅款、克日興辦,力圖自強?!币揽颂瓢⒌绞⒕④娙魏螅吹皆械呢泿判问揭巡荒苓m應經濟發展的需求,為了解決奉天地區鑄幣短缺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加強這一地區的軍事工業,于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96年2月8日)上奏清廷,請求設立“盛京機器局”:“奉天錢法積弊,擬設局鑄銀,俾遠助粵、鄂,以收利權,近通吉、江,以便民用?!?
清政府欲以東北地區為試點推行新政,要辦工廠以求“船堅炮利”,所以很快就批準了奏折。依克唐阿馬上著手選址,并最終選定在奉天省城大東邊門里一座奉軍舊營房作為盛京機器局的廠址(今沈陽造幣廠),委任副都統銜鑲紅旗滿洲協領常慶為總辦,從天津德國禮和洋行訂購所需機器設備,使用蒸氣機,從事銀圓鑄造及軍火制造。光緒二十二年七月十五(1896年8月23日)動工興建,次年六月底進行銀圓試鑄,最初并未制造軍火,只是生產制作銀幣,規格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及半角,全部在城鄉市面上流通。銀幣具有生產工藝先進、成色固定、形制統一、重量一致、便于攜帶和計算簡便等優點,較過去長期使用的論兩稱的銀塊有很大優越性,所以一經問世,深受社會歡迎。這種銀幣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國銀幣的侵入,推動了民族經濟的發展。
二、盛京機器局兵工與造幣分制
光緒二十五年二月十七日(1899年3月28日),盛京將軍依克唐阿病逝,福州將軍兼閩浙總督增祺調任盛京將軍。由于增祺在福建時曾見識過鑄造錢幣的好處,到奉天后便積極對原盛京機器局加以整頓,擴建廠房,添購機器。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盛京機器局的擴建已略具規模,并開始生產機鑄帶方孔的紫銅元。
光緒二十六年(1900),沙俄侵略軍鎮壓義和團運動,占領奉天,盛京機器局也被俄軍占據焚毀[1]18。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條約》簽訂后,奉天市面上零錢匱乏,工商界人士、居民百姓紛紛呼吁仿照廣東、安徽、河南等省新法開鑄銅元。光緒二十八年(1902)三月,盛京將軍增祺與俄方交涉,收回盛京機器制造局,并將機器局內制造銀圓的部分與生產機器部分分開,分別設立奉天機器局、奉天制造銀元總局,經過一年多的整修,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七月正式恢復生產[2]121,機器局從事軍械生產,奉天制造銀元總局開始制作銅元,生產了重七錢二分的正規龍洋和當十、當二十(對制錢作價)的銅元,這就是奉天機鑄銅元的開始。
三、盛京機器局及其后機構造幣事業的發展
光緒三十三年(1907)四月,清政府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東三省吏治因循,民生困苦,亟應認真整頓,以除積弊,而專責成。是日,盛京將軍著改為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隨時分駐三省行臺。奉天、吉林、黑龍江各設巡撫一缺,以資治理。徐世昌著補授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并授為欽差大臣。奉天巡撫著唐紹儀補授。該督等,受滋重寄,務當悉心經劃,破除情面,任怨任勞,于一切應辦事宜,切實通籌,次第舉辦,用副委任。其應如何分設職司之處,即著該督等妥籌議奏?!? 徐世昌就任東三省總督后,將奉天制造銀元總局與吉林銀元局合并為“東三省制造銀元總局”。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戶部收回各地造幣權,改隸度支部,定名為度支部奉天造幣分廠[3]40。1914年(民國三年)2月,民國政府將全國的造幣廠加以裁并,僅留天津、奉天等八家造幣廠。1914年底,奉天造幣廠進行了技術、設備改造,淘汰了自創辦之初就開始使用的舊式蒸汽機,改用電動機,鑄造能力大為提高。
1915年(民國四年)3月1日,奉天造幣廠開始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元,其中面值一元的銀元,就是百姓們俗稱的“袁大頭”,此外還有伍角、二角、一角等幣種。
四、盛京機器局及其后機構中兵工產業的發展
1921年,張作霖在奉天機器局內設立修理機械及制造槍彈的工廠,稱為奉天軍械廠(后擴建為東三省兵工廠)。張作霖統治時期,由于連年的對外戰爭,原來的奉天軍械廠在規模和技術上都已不能適應大規模戰爭的需要,為了保證武器彈藥的供給,張作霖決定進一步擴大軍械廠。1919年8月,他親自踏勘廠址,將奉天軍械廠遷至大東邊門外,并改稱為東三?。ㄉ蜿枺┍S(今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派原奉天軍械廠廠長陶冶平負責主持建廠籌備工作。1922年4月,兵工廠已初具規模,后經幾任廠長的擴建,尤其是1924年奉系軍閥楊宇霆接任兵工廠督辦后,工廠的規模達到了鼎盛時期。此時的東三省兵工廠,占地達3200余畝,下設無煙藥廠、槍彈廠、槍廠、炮廠、火具廠、鑄造廠、制酸廠、木工所等8廠、4處,還設有統計委員會、兵工學校、兵工醫院等17個單位。全廠職員千余人,工人數達2.5萬人,各種機械上萬臺,制造的軍火種類齊全,裝備實力為當時亞洲第一。工廠兼住宅區由大東邊門延伸至東塔,并在東塔以東建立航空處及飛機場(今東塔機場),這就是現在沈陽市大東區的前身。1923年韓麟春任總辦,1924年改總辦為督辦,由楊宇霆兼任,一直至1929年楊被張學良所殺為止。1929年1月10日楊宇霆與常蔭槐為張學良所殺,遠因是二人恃功而驕,過于跋扈,近因是楊拒絕交出兵工廠收支和年終報告。兵工廠督辦為臧式毅接任。1930年,由于張學良號召弭兵,計劃將兵工廠改為民用工廠,后因九一八事變而未果。日本占領沈陽后,改東三省兵工廠為關東軍野戰兵器廠。
五、盛京機器局帶動沈陽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盛京機器局成立前,奉天憑借著四通八達的交通,又有著清都城和陪都之利,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商業、工業中心。紡織、染色、皮革、造車等行業都很發達,但是,這些企業的工業生產方式進步遲緩,大多是以手工業和作坊為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民族工業。
盛京機器局創辦后,奉天大東邊門一帶出現了引進機器建立工廠的熱潮。工業企業如奉天八旗工藝廠,大有鐵廠,德順窯業,萬盛泉、水益泉等酒廠,紛紛在今天的大東區小北關、大北關一帶成立;光緒三十三年(1907),官商合營的奉天惠工有限公司在小河沿北岸開業,下設5個分廠,以機械生產木工、織布、石印、鉛印、制燭、香皂和牙粉等產品;光緒三十四年(1908)銀元局總辦舒鴻貽奉命創辦奉天電燈廠,宣統元年(1909)十月開始發電,奉天部分城區歷史上第一次有了居民用電,電燈廠的創辦還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在沈陽的“滿鐵附屬地”(今和平大街以西)辦電燈廠的企圖。東三省兵工廠建立后,帶動了一系列軍民工廠相繼在周圍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末,這一帶的大小官辦民辦工業企業達到600多家,不僅生產軍工產品,還生產大量民品。1921年,由奉系軍閥楊宇霆在大東邊門外投資奉大洋57.5萬元創辦的奉天大亨鐵工廠(今沈陽礦山機械廠),主要生產飛機油箱、鐵道機械、起重機、車輛等,1929年擴建了鑄鋼廠,成為當時沈陽最大的民族工業企業;1923年著名愛國人士杜重遠在奉天城北門里小二臺子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機械制造瓷器的“奉天肇新窯業公司”(辦公樓設在今沈河區惠工街92號,已被沈陽市文物局立為:沈陽市不可移動文物),該公司鼎盛時,產品多達20余個品種,年產瓷器500萬件以上,產品暢銷全國,僅東北地區就設立分支五十余處,年獲利潤最高800萬大洋,曾經將日本同類產品擠出了市場,迫使日商經營的“大華窯業會社”停工轉產;1929年,迫擊炮廠附設的民生汽車制造廠研制生產出中國有史以來自行生產的第一臺載重汽車——民生牌載重汽車,這輛75型“民生牌”汽車載重二噸,四輪,輪距3067毫米,發動機六缸,功率65馬力,常用車速每小時40公里。最大車速每小時64公里,耗油率每加侖10.5英里。以后,該廠還預備制造40~50輛,已生產了一部分零部件,后因九一八事變爆發,原計劃未能如愿。
參考文獻
[1] 遼寧省機械工業委員會軍工史志辦公編.遼寧軍工史料選編:第2輯(近代兵器工業) [G],1988.
[2]王爾敏.清季兵工業的興起[M].
[3]曾有翼.沈陽縣志·卷1[M].
★作者簡介:方帆,遼寧省檔案館(遼寧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安全保衛部副部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0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