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心花靜靜開,用心采摘開不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善于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引導學生讀懂文本,讀懂人生,才能使學生的“心靈之花”美麗綻放,從而在理解文本的人文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繼而走上五彩繽紛的人生之路。讓學生立足于文本,帶著自己的感情,領悟文本里面值得學習的東西。讓我們學會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童心去發現文本的“心花”,感受它的艷麗,再引領孩子走進文本,采摘“心花”,收獲精神糧食。只有這樣,文本中的“心靈之花”才會常開不敗!
【關鍵詞】文本;閱讀;人文性;心靈之花;人生之路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81-01
學習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得知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此,想談談自己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認識。“人文性”,就是指在特定社會文化中成長發展起來的人對有關事物、環境的主觀能動反應的特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文本的人文性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一、讀懂文本,讀懂人生,讓心靈之花美麗綻放
陽光和雨露是生命給予我們的恩賜。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是可觀可感的,在那些優秀的文本里,總會蘊藏著無比珍貴的東西,就像陽光和雨露,時刻滋潤著孩子們的心。讀懂文本,是讓孩子們擁有學問的關鍵。因此,用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切實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并在閱讀教學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想方設法,點撥引領,喚醒學生的人格,使其學會從文本中挖掘出里面蘊藏著的文化精髓,感悟文本中深刻的人文精神,讓他們讀懂來自文本靈魂深處的美好。只有這樣,文本的人文性才會默默地綻放,燦爛如花。此時,倘若學生能用心去領悟文本里面的內涵,感悟生活的真諦,就能塑造出自己健全的人格,促使自己把追求真、善、美當成是一種習慣,一直延伸到他們以后的生活歷程之中去。這樣一來,才能讓文本開放在心靈深處的花兒永不凋謝,永遠艷麗芬芳,常開不敗。
例如,我們在學習《丑小鴨》一文時,孩子們讀懂了丑小鴨經歷了無數災難,最后變成白天鵝的故事,并從中體會到了文本中深刻的教育意義,才可以讀懂人生——人生中總會有一些挫折和痛苦,但面對痛苦與挫折,我們也不能放棄自己的理想與追求,而應該堅強不屈地去追求自己美好的夢想,去擁有一顆善良美麗的心靈,去創造出一個個奇跡,過上幸??鞓返纳?。當然,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正確把握文本中如此深奧的人文精神內涵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借助自己寫的《美好的明天》,去啟發學生理解《丑小鴨》一文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
《美好的明天》的內容如下:
清清的河水/藍藍的天/太陽公公露笑臉/水中蝌蚪樂開顏/個子小/心兒大/搖身變作小青蛙/張大嘴巴笑哈哈/每天捉蟲在田間/保護莊稼功盡顯
小小的毛毛蟲/多么不起眼/不辭辛勞/吐絲結繭/卻有一天/搖身蛻變/化作彩蝶/自由穿行在花間/辛勤采蜜/翩翩起舞迷人眼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小小的幼苗/歷盡風吹雨打的考驗/終于長成大樹參天/遭人白眼的丑小鴨/歷盡磨練/搖身變作白天鵝/舒心暢游在湖面/倩影翩翩惹人羨
小小少年/志向高遠/把握現在/展望未來/堅強不屈/勤學苦練/歷盡風雨/追逐理想/揚帆啟航/走向美好的明天
就這樣,通過詩的點撥與襯托,去促使文本的內涵變得深入淺出。通過朗讀本首詩,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中簡單明了的詩意,讓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塑造丑小鴨這個形象的意義,使他們知道一些與丑小鴨有著同樣際遇的人,也正是因為擁有一顆不畏艱難、奮發圖強、持之以恒的心,學會勇敢地向著自己既定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生活,不懈努力,才走向成功的。
二、學會生活,學會做人,讓人生之路五彩繽紛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年輕的一代要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就應該從小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堅定不移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通過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用心培養他們自讀自悟的能力,促使他們在閱讀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領悟文本中的人文精神,使之得到深刻的啟迪,從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會生活,學會做人,輕輕松松地走上五彩繽紛的人生之路。
例如,在《陶罐與鐵罐》的教學中,陶罐與鐵罐的對話是文本中的重點和難點,它為我們塑造了兩個生動有趣的形象——傲慢的鐵罐與謙虛的陶罐。陶罐之所以沒有和鐵罐互相碰撞,并不是因為它懦弱,而是因為它明確了自己的職責。上課時,我們不需要過多地為學生分析課文,而只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自主探究,引導他們通過朗讀陶罐與鐵罐的對話,感知鐵罐語言的變化,深入理解文本的寓意,并從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從而知道自己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走上一條五彩繽紛的人生之路。
總而言之,生活就像童話,夢想也能成為現實。只要讓學生立足于文本,帶著自己的感情去領悟文本中值得學習的東西,再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尋找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先用自己的童心去發現文本的“心花”,感受它的艷麗,再走進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耐心與智慧,引領他們走進文本,讓思考更深入,讓閱讀更有效,這樣,才能讓文本的“心靈之花”美麗綻放,常開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張洪玲,陳曉波主編.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語文)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作者簡介:黃艷梅(1974.6-),女,漢族,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人,1994年7月參加工作?,F任教于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中心小學,小學語文一級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