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土地整理對于提高耕地地質量、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濰坊市寒亭區高里街道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整理項目為例,介紹了項目區情況以及重點解決的問題,從土地改造、水利工程、農田道路和生態防護四個角度分析了本次規劃設計的方案,指出項目實施后能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關鍵詞:土地整理 基本農田 規劃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4(c)-0148-02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根據上級推進基本農田建設的文件精神,結合地方實際,選定寒亭區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區。該項目區屬于濱海平原,地勢低洼平坦,面積廣闊,但土壤含堿量較高;農田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機械化受到制約;地下水位較淺,水中含堿量較高,不能用于農業灌溉;近年來當地政府和群眾十分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但由于項目區內大部分區域土壤含堿量較高,綠化成活率不高,成效不大。項目區當前現狀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當地群眾迫切希望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收入水平。通過對該區域的綜合治理,可有效提高土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充分挖掘農業發展潛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及生態環境建設,真正做到惠民利民。
1 項目區情況
項目區位于濰坊市寒亭區南孫社區,東至濰坊萬畝濕地、西至壽光邊界,南至大圩河、北至濱海開發區央子街道。涉及八甲朱村等12個行政村。項目區地處河流下游地勢平坦,攔蓄能力差,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較少,旱澇機遇較多;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但鹽堿度太高,不能用于人、畜用水和農業生產。項目區內耕地多為沖積物形成,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項目區內交通方便,濰九公路、馮橫路貫穿項目區,農村道路分布合理,田間路大部分已形成,但是田間路大部分為砂石道路而且損壞嚴重、路面凹凸不平,銜接不暢。
由于項目區內土壤含堿量較高,經過種植試驗,樹木成活率較低,只有峽山主灌區和引黃濟青干渠兩側栽有部分樹木,項目區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防護林工程。
2 項目規劃設計中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2.1 整修道路,完善道路系統,解決“出行難”問題
在規劃中,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尊重項目區農民意愿,著力解決廣大農民生產、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把田間道與村內道路、村莊與村莊之間道路整修相銜接,把項目區內主干道路建設延伸到附近居民點,方便出行及農產品的及時運輸。寒亭區道路地區性問題:土路面雨天易濕粘,在道路設計中加大碎片石厚度。
2.2 改造農田水利設施,解決農業生產條件差的問題
崔家河在馮橫路以南河床,走向斜度較大,項目區整理后造成馮橫路以南的田塊不能成方成塊聯接,嚴重制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經寒亭區水利局水利專家評審并出具證明,崔家河改道工程切實可行;現有灌排設施大多為年久失修的土溝,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相當低,導致作物旱不能澆,澇不能排,為了滿足灌溉、排水要求,設計排灌一體臺田溝,將田間積水匯集到臺田溝,從臺田溝匯集到斗溝,排出項目區外。
2.3 挖臺田溝抬田,解決土壤含堿量較高的問題
在寒亭北部濱海平原地區因鹽堿化嚴重,地下鹵水含量較高,種植農作物產量很低。本次項目采用挖臺田溝抬田排堿、壓堿的方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的同時將以往布局雜亂的臺田溝就近推平,提高土地利用率。
2.4 合理布局農田防護林網,解決農業生態條件薄弱的問題
為了防風固沙、保護溝堤、降低風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改善農田生態系統,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同時考慮到當地的經驗,北部地塊因鹽堿度程度較高,根據當地經驗樹種選擇荊條,南部地塊樹種主要選用抗堿柳。
3 項目規劃設計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在寒亭北部濱海平原地區因鹽堿化嚴重,地下鹵水含量較高,種植農作物產量很低,采用挖溝抬田排堿、壓堿的方法將所有田塊作高標準改造。
結合項目區現有地形條件,將整個項目區內的地塊全部打亂,通過規劃的田間道路和主要排水溝,將土地分割形成大的田塊,田塊南北長300m左右,東西長300~600m不等。盡量保持平整單元內的挖填方平衡,以減少運土工程量。在滿足灌排要求的基礎上,合理調配土方,與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相結合。項目區內高程變化不大,加之田間灌溉采用提水灌溉,本工程采取以片田為平整單元、單塊整平的局部平整方案。
3.2 農田水利工程
根據項目區政府及群眾意見,將馮橫路以南的崔家河實施改道,崔家河在馮橫路以南河床,走向斜度較大,項目區整理后造成馮橫路以南的田塊不能成方成塊聯接,嚴重制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經寒亭區水利局水利專家評審并出具證明,崔家河改道工程切實可行。
3.3 田間道路工程
為了滿足項目區的生產生活需要,道路布置盡量和項目區內田塊配套,構成互通網絡,便于農業生產。具體布局中,項目區規劃為橫縱相間的道路網設計。砂石路建設考慮到道路路基的穩固性,通過挖溝取土,墊高路面,經碾壓夯實后作路基用。針對項目區土壤粘度較大的問題,在道路設計中適當加大了碎片石厚度。
3.4 防護林工程
為保護排水溝和道路,降低風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組織生態防護林建設,提高地表植被覆蓋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馮橫路以南田間道規劃單側植樹,樹種為抗堿柳;引黃濟青以北因鹽堿程度較高,只能栽植抗堿性較高的樹種,根據當地經驗單側植樹,樹種選用荊條。
4 項目效益
4.1 使土地連片成方,增加耕地面積
項目區內現有耕地地塊被溝渠縱橫分割,極不規則,通過土地整理使土地連片成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內新增耕地面積42.55公頃,新增耕地比率達到3.19%。
4.2 挖溝抬田,完善配套,提高耕地質量
項目實施后,通過挖溝抬田排堿、壓堿的方法使土地得到整平改造,對河流及溝渠等水利工程及設施配套改造完善,規劃整修田間道路,根據土壤條件種植防護林減輕風害,區內耕地將建成“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耕地質量將得到全面提高。
4.3 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項目實施后,土地集中連片、農田道路和水利灌排得到極大改善,對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了巨大便利。另一方面,農民可發揮完善的農業生產設施優勢,調整生產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增大土地產出效益,從而增加收入。
4.4 增強耕地保護的意識
經過對項目區進行土地、水利、道路、生態防護林的綜合整治,使項目區建設成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項目區,這也關系到當地農民切身利益,將增強項目區廣大人民群眾切實保護耕地的意識。
4.5 生態效益
項目實施后,將大大改善項目區及附近生態環境,降低風害影響。
5 結語
土地整理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和利用效率,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帶來收益;同時提高了項目區的植被覆蓋率,改善了局部生態環境,深受農民歡迎。
參考文獻
[1] 龐韶鵬.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變更的原因及對策嘗試[J].智能城市,2018,4(17):73-74.
[2] 張慧,付梅臣,徐學華,等.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環境影響評價[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4):650-654.
[3] 付光輝,劉友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中引入生態風險評價的思考[J].廣東土地科學,2007(2):19-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3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