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高職銜接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知識的普及早已是職業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不論中職、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都是一門應用性極強,以實踐教學為主的課程。通過分析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針對中高職銜接背景下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結合高職院校及學生的特點,闡述如何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及考核評價等方面不斷改革,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關    鍵   詞]  中高職銜接;計算機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224-02
   一、中高職銜接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現狀分析
   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應以滿足、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前提,中職、高職有機銜接,共同發展。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必修公共課,是學生走向社會從事各項工作的工具和基礎,它在培養學生操作技術、應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高職銜接背景下的辦學模式,在具體的辦學模式上采取的中職和高職兩個辦學主體,各自有獨立的教學體系,通過自主招生和統招完成中高職銜接。
   就高職公共基礎課中計算機基礎來說,在中職所具有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更突出應用性,注重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其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目標相比中職有明顯提高,但教學內容重復多,學生對所學知識缺乏新鮮感,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厚,課堂表現不活躍,導致課堂紀律松散,面對這種現狀,對高職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增減、提煉、融通迫在眉睫,以便更好地在中高職銜接背景下,突出計算機應用基礎理論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上一個臺階。
   二、中高職銜接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革實踐的主要內容
   (一)突出職業素養的培養,優化培養目標的銜接
   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掌握一定技能的技術型人才,到用人單位零距離上崗,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不僅是掌握一門技術,還要具備懂得如何使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也就是說不僅要培養熟練的技能,更注重職業素養中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的培養,因此,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應以中高職培養目標銜接為起點,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目標,在課程改革中側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二)優化教學模式,推進中高職教學內容的有機銜接
   通過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和高職《計算機文化基礎》教材章節內容的仔細對比研究,發現雖然內容的深度有些章節有提升拓展,但總體重合率達到60%以上,再加上有一少部分學生是統招來的,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作為副課沒有被重視,操作和理論相比難免和三職生的學生要薄弱,面對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課堂教學不可一概而論,教學內容和進度上既不能讓有基礎的學生覺得乏味、吃剩飯、浪費時間,也不能讓基礎差或沒基礎的學生覺得對所學內容跟不上或銜接不上。
   如何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作為課任教師,教學模式和方法必須調整,改變教學策略,實行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實訓任務分層教學,既要照顧到基礎差的學生,又要給有一定基礎的學生留出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空間,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按不同要求推進并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突出不同的重點、難點,使人人有目標,人人有進步,促進中高職教學內容的有機銜接和融合。
   (三)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1.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云班授課像藍墨云教學平臺在教學中的運用嶄露頭角,教師可輕松管理自己的班課,管理學生、發送通知、分享資源、布置作業、組織討論,還可適時開展頭腦風暴等多種教學活動,即刻反饋,即刻點評,有效地把學生的手機變成學習工具,不再只是社交、游戲,不論是回答問題,還是討論問題,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積極發言,積極討論,課堂上師生充分互動,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大力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云班授課,課前教師創建自己的班課,產生并公布班課代碼供學生加入云班課,將本節課所需的教學資源像PPT上傳供學生預習學習;上課過程中一邊講一邊可隨時發起問題討論,問卷調查,有時為了調節課堂氣氛,活躍思維也可適當發起頭腦風暴讓學生積極參與,授課過程中還可隨時簽到,抽查學生出勤情況,為了防止個別學生非現場簽到,可控制時間或改變簽到方式。課程結束前可進行測試活動、小組任務、答疑討論來檢測教學效果;每項活動教師都可根據具體情況設定不同的經驗值,課堂參與度高的、活躍的學生,經驗值就高,不積極參與的經驗值就低,教師可及時關注經驗值低的學生,通過舉手、提問的方式調動這部分學生的注意力,每堂課的流程可根據上課內容的不同和課堂的需求隨機調整,節奏感強,教學模式靈活多樣,課后還可開展本節課滿意度調查,以便教師課后反思,對沒有破解的難點,可在下節課繼續答疑解惑,也可在課后解答。這種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室教學模式、實訓室授課更具有節奏感,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和成績認定采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大數據時代,用數據作為依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考核信息多元、客觀、公正,避免單一的甚至片面的成績評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有所提高,學生學得更輕松,教師教得更有趣。像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網絡章節的教學就可以設計成云班授課。    2.“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驅動學生自主學習,一方面,發現任務中所包含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有利于將所學知識更好地融合和遷移。
   例如,計算機基礎課程中Word表格的制作,首先給學生一張“收據”表格,根據表格“樣文”制表,制作方法不作限制,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表格制作方法的掌握情況選擇自己認為簡單、快捷的操作完成任務,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在不斷地研究、嘗試、思考中解決問題,最后和樣文做對比,找差距,再修改再對比,直到非常貼近樣文為止;對操作中出現問題比較多的地方教師可做統一講解,對學生的作業可做適當的點評,以幫助學生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由于生源不同,基礎弱的學生不容忽視,盡可能多加指導或安排基礎好的學生坐一起,幫帶學習。
   3.學習模式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可根據知識體系的需求,加強課后拓展練習;比如,在學習Word圖文混排后,給學生布置電子板報的制作,要求標題藝術字,有文本框,有圖片,多欄排版,有頁面邊框,頁眉加標語,頁腳插圖。鼓勵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積極性,對想獲取更多知識的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學習通”“我要自學網”等互聯網平臺,學習更多的內容,拓寬知識面,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四)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考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反饋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僅僅憑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定論是片面的,應將日常出勤、上課表現、回答問題、平時作業完成情況、課后拓展學習、參與實踐等納入考核范圍,真正做到多元綜合評價。就期末考試而言,既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又要反映出實際操作水平和動手能力。
   (五)整合授課內容,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
   由于高職基本實行2+1辦學模式,學生在校時間有限,所學課程繁多,為了更好地體現本專業特色及就業方向,在有限時間內學到更多豐富本專業的技能,可將書本中一些用不到的章節舍去或簡化,增加一些簡單、易上手、實用的知識。像學前教育專業可淡化網絡章節,而增加一些動畫的設計,運用到以后幼兒教學工作中,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既豐富了課堂氣氛,也使教學生動有趣;對理工、動漫專業的學生,可穿插一些設計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一些更加切合實際、實用的知識內容。
   三、中高職銜接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革實踐中的幾點思考
   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培養,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重點是質量和特色,為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全面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定期的師資培養不可少,教師教學能力和人文素養都得有相應的提升,通過外出培訓、學習、交流,向辦學經驗、成果顯著的兄弟院校學習,從本校實際出發,借鑒他們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管理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本校特色發展的道路。
   為順應當今社會對專業知識的需求,作為高校高職計算機基礎課課任教師,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社會的需求以及為社會培養什么樣的技術人才,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學生是否掌握計算機應用的知識和技能,對做好中高職銜接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的改革至關重要。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更好地適應教學改革的新需要。
   參考文獻:
   [1]沈萍.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問題及對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7).
   [2]趙慧.新形勢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的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7(16).
   [3]呂雅麗.淺談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12(6).
  編輯 馬燕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05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