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環境與資源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普通高校各專業的公共基礎課。針對該課程存在的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現狀,提出了針對環境與資源專業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實踐證明,新的教改思路能夠充分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興趣,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環境與資源;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改革;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8-0130-02
   一、前言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不能緊隨技術發展、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等問題。傳統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通常包含計算機基礎知識、圖形用戶界面的使用、文字處理、數據表格處理、多媒體演示文稿制作、多媒體技術應用、因特網基礎知識等普適性內容。很多院校的老師也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措施[1,2],同時各種新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也應用在該課程的教學上[3-5]。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得到了不錯的應用。
  雖然已有的針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些措施并未考慮所授課對象的專業特點,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各專業都使用相同的教改方案。文獻[1,8]雖然針對專業進行了教學改革,但是其也僅僅是劃分了計算機專業與非計算機專業,并未考慮某一類專業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改革的效果。因此,我中心針對各專業制定了相應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方案,更新了教學內容,將新技術與計算機的實用性反映到課程中,并與學生所學專業高度結合;采用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教學案例與專業高度結合,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了實踐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更好地為后續專業課程服務。
  在教學設計上,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理念,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功能重新定位,明晰該課程與專業課之間的共生關系,整體推進該課程改革與建設,形成系統性強、任務更加明確的教學內容,促進該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的有效對接,實現該課與專業課的深度融合,對《計算機文化基礎》構建“基礎通用+專業應用”的課程體系。
  二、環境與資源專業特點
  我校環境與資源學院每年新入學本科生約230人,本科專業包括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的本科生中有7%的被免試推薦為碩士研究生;近幾年來,每年都有40%的以上的本科生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其中部分同學還考取了北大、清華、上海交大等著名學府的研究生。
  這些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大量的報告編寫、數據整理、質量匯報等內容。以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該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培養要求為:學習水文學、水資源及水環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科學測量、科學運算、實驗和測試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水文學、水資源及水環境等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從事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該專業培養方案中的核心課程包括《水力學》《水文學原理》《水文預報》《水文統計學》《水文測驗與調查》《水文水利計算》《水文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等,而且培養方案中與計算機相關的課程還包括《大學計算機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繪圖》《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教育必修課程及選修實習課程。
  這些課程在學習以及實踐過程中,涉及大量的文字編輯與表格處理等知識,急需《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的計算機基本操作、文字處理、表格處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技能。因此,傳統的以會議通知、工資報表、送貨單等綜合類案例用于環境與資源專業的學生學習時,將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這些專業的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到,學生比較反感這些通用的案例,反而對本專業的相關知識點比較感興趣。因此,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設計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基于專業課的工作任務的項目作為教學內容與實操對象。
  三、針對環境與資源專業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根據《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特點,進行任務與特點鮮明的教學模式改革,設計貫穿項目,實現“教、學、做、評”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構建適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資源,進行任務明確、特點鮮明的課程改革,關注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針對環境與資源專業培養目標,基于工作過程構建課程的實訓項目,突出專業特色、強調技能培養。以學生后續課程所需要用到的技術為主線進行了《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改變了教學內容中的案例,使得課程中的技術更有針對性。
  環境與資源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包含《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將在第7-8學期進行,占16學分,畢業論文的撰寫對計算機辦公軟件的要求較高,另外,學生還要參加畢業論文答辯,需要制作精美且符合要求的答辯用PPT。畢業論文中將使用大量的文字、表格、圖片,而且文檔普遍較長,因此,這些內容完全可以用于課堂上文字處理軟件(如Word等)操作的案例。雖然《計算機文化基礎》通常在第1學期開設,學生還無法撰寫專業性的畢業論文,但學生可以通過文獻檢索等方式制作完成一個專業相關的小型綜述論文,學生既可以學習專業知識又可以完成計算機基本操作實踐,對學生來說既有意義又富有趣味性。
  學生在完成論文之前首先要學會文獻查詢的相關知識和方法,要學會使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工具搜索與專業相關的文獻及論文,對于專業相關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并要學會文獻的整理與總結,并將其匯總到各自的小型綜述論文中。目前,中國知網等工具僅能檢索博士和碩士的畢業論文,對于大學一年級新生來說閱讀起來較為困難,學生可僅參考論文的相關格式,無需對論文內容做深入了解。
  這里以吉林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規范為例,論文主體部分包括(1)引言(或緒論)(2)正文(3)結論(4)參考文獻(5)注釋(可根據需要)(6)附錄(可根據需要)等,課程上可僅要求學生完成前4個部分即可,畢業論文中涉及到的文字處理軟件(如Word等)知識點包括基本操作、圖文混排、編號列表、布局設置、頁眉頁腳、長文檔編輯等。   另外,在綜述論文中,通常會需要專業性的樣本記錄及數據對比等圖表操作,此時需要使用表格處理軟件對大量的樣本數據進行相應的計算與分析操作。表格處理軟件(如Excel等)中的公式、柱狀圖、折線圖、餅狀圖等數據分析工具的作用及其顯著。
  小型綜述論文完成以后,可以安排學時要求學生進行模擬答辯,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與整理,學生通過演示文稿(如PPT等)匯報論文的完成過程,并講解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穿插專業知識,不僅達到了學生了解專業知識知識的目的,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等綜合素質。
  四、結語
  實踐證明,針對環境與資源專業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革對促進教學效果提升具有積極作用,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這種教學改革的思路同時也為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陳井霞,傘穎.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以哈爾濱廣廈學院為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8):147.
  [2]杜利農.淺談《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6,(39):219-220.
  [3]蔡志鋒.MOOC環境下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01):143-144.
  [4]王文旭.翻轉課堂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03):223-224.
  [5]袁社鋒.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程在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04):161-162.
  Abstract:The course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for all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view of the unsatisfactory of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of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for the major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new teaching reform ideas can fully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basic skills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teaching reform;teaching case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63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