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生物化學是高等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重要課程,在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介紹了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下,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生物化學課程的設計和改革,為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培養和提升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培養;生物化學;教學改革;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265-02
應用型本科是以應用型為定位的本科院校,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已經明確提出:將逐步推動條件合適的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在全國的1 200多所高校中,將有超過600所向應用型大學轉變。生物化學是農學、醫學、理學、工學等學科專業里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前沿課程,是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課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生物化學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點繁多,不同專業的生物化學課程框架基本一致,但由于人才培養目標和應用領域的差異,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也各有側重點。因此,綜合專業特點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生物化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是當下關注的熱點[1-2]。
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中藥學、農學、生物學和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接受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分析鑒定和加工炮制等方面的基本訓練。隨著當下中藥學相關學科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和學科背景在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中的重要性不斷加大。生物化學課程時間安排在學生學過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課程以后,以便于理解和記憶本課程內的化學相關知識。而生物化學課程的重難點較多,但為了配合向應用型高校的轉變,對生物化學等專業基礎課的課時進行了大幅度壓縮。因此,為了在有限的課時內達到專業培養目標,就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不斷的實踐和探索[3-4]。
1 優化教學內容
生物化學課程的教材版本多,選擇空間大,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應側重選擇針對中藥學的國家級規劃教材。這類教材含有較多中藥材相關案例,能夠有導向性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概念,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一般生物化學內容涵蓋糖類、蛋白質、脂質和核酸的化學性質與代謝調節,維生素與礦物元素、酶、分子生物學等內容,而針對中藥學的生物化學教材往往還會包括肝膽生化、水鹽代謝等部分的知識。因此,在進行教學內容的精簡與優化時需要保留經典生物化學課程的核心內容,同時兼顧與中藥專業密切相關的內容。經過調研發現,在本專業后面的基礎課程中還有一門中藥生物技術課程,該課程會詳細講解核酸的生物合成過程。因此,在生物化學課程課時有限的前提下,應著重學習生物大分子的化學性質和代謝過程,而分子生物學部分以學生自學為主[5-6]。
在明確教學內容的核心范圍后,需適當地把握每個知識點的深度。生物化學教材的編寫都比較注重科技前沿,不斷將該課程相關的新理論、新發現和新成果補充進來,把該學科的前沿知識和交叉理論傳播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學科最新動態和發展方向。同時,講授時要把生物化學課程內容和當地中藥材生長特點和中藥產業經濟發展特點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結合,這樣的學習內容既有深度又有針對性,培養的學生才能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2 改進教學模式
由于生物化學課程內容的重難點較多,學生學習普遍比較吃力,大多數生物化學課堂都采用經典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為了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可在教學中加入“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2種教學模式平行開展。例如在學習酶章節的可逆性競爭抑制知識點后,可在課堂上提出在生活中可逆性競爭抑制應用的討論題目,讓學生根據身邊的例子和中藥在生活中的應用方面進行討論。學生經過調研分析和信息收集,就會明白在服用某些藥物為什么會有醫囑首次加倍的原因。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本節理論知識的學習,又提高了學生自學思考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以及探究問題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也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探究能力的培養。
3 豐富教學方法
3.1 注重案例型教學
生物化學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寬泛。微觀生物內容一般晦澀難懂,難以理解。在講解過程中加入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事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學知識,以培養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解蛋白質化學性質時,筆者加入了燙發案例,向學生講解熱燙和冷燙的原理,不僅幫助學生們理解α角蛋白在生物體中的普遍性和二硫鍵在維持蛋白質形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案例教學法能把學生引導到課堂的中心,提高學生在分析,理解和應用知識方面的能力[7-8]。
3.2 引入科技前沿知識
整個生物化學教材的內容是圍繞著人類認識自然和認識自身的過程編寫的,幾乎每章節都能找到諾貝爾化學獎或者生理醫學獎的內容。因此,在講解過程中可將科學家研究的過程、趣味知識穿插其中,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在每年諾貝爾獎頒獎的階段,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關注和探討相關獎項內容,將所學知識與當下科技前沿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思考,對科技發展走向的猜想,達到擴寬學生知識面的目的。
3.3 集合網絡教學方法
在課前預習環節使用雨課堂等微信公眾號將課堂講義和幻燈片上傳,方便學生進行預習。在課程內容的講解過程中,結合教學需要收集網絡資源,通過圖片、視頻和模擬動畫的方式將重難點進行闡述,將抽象的文字內容形象化和具體化,傳遞給學生更加豐富直觀的知識信息。如在講授生物氧化章節中化學滲透假說的知識點時,加入網絡搜集的視頻和動畫,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ATP合酶亞基轉動情況,從而理解線粒體內膜質子回流過程,提高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的能力。 3.4 與生物化學實驗課程相結合
人才培養大綱中有生物化學課程的一般也設有生物化學實驗課程,將生物化學實驗課和理論課有機整合,在實驗課堂上對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和鞏固,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在生物化學實驗課程的安排上,設置糖類和蛋白質化學的驗證試驗、核酸和脂質的綜合性試驗等,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思考現象、發現問題、處理數據,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和實驗比賽,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
4 綜合考核方式
生物化學課程可采用多方法、全過程的綜合考核方式。在平時考核方面,如課前提問、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等方面加強考核比例,而最后的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的比例適當下降。具體比例如下:課堂出勤占10%,課前提問占10%,課堂表現占15%,課后作業占15%,最后期末卷面成績占50%。這種措施能促進學生把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平時學習,避免期末突擊復習情況的出現。在最后期末考試的試題類型和內容選擇時,擴大綜合性、擴展型和應用型試題的比例,減少依靠背誦完成的題目。讓學生從被動學轉變到主動學、勤思考的綜合學習模式。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指引下,生物化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要突出課程核心內容,強化中藥資源與開發的專業特點,精簡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綜合考核形式,穩步推進生物化學課程改革和探索,逐步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高水平、應用型專業人才。
5 參考文獻
[1] 杜春梅,朱德旋,董錫文,等.高校生物化學課程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4):228-229.
[2] 趙海燕,王建設.淺析高校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159-160.
[3] 姜玲,孫力,姜穎,等.以學生為中心生物化學案例分析教學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167-168.
[4] 王宇.應用型轉型背景下生物化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8,20(5):40-41.
[5] 陳開旭,李鳳鳴,李曉斌,等.青年教師提高生物化學教學效果方法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8(38):202-203.
[6] 姚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生物化學課改中的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6):169-170.
[7] 周蕓蕓,金晨鐘,白婧,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植物生物學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9(2):229-230.
[8] 付曉燕,胥欽,邱朝坤.案例教學法在食品安全與衛生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8(17):266-267.
作者簡介 盧超(1989-),男,河南許昌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藥食兩用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收稿日期 2019-03-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893.htm